天窗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995417 阅读:76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9-03 00:01
一种天窗装置,其包括:第一面板(12)、第二面板(13)、导轨(20)、驱动滑块(60)、前保持构件(50)、中央功能构件(70、85)、后功能构件(110、125)、中央连杆(80)和后连杆(120),该中央连杆(80)构造成随着驱动滑块向后方移动而使处于完全关闭状态的第一面板沿高度方向升高,并且在将第一面板维持在升高状态的同时与第一面板一起向后方移动,该后连杆(120)随后在后连杆被升高的状态下从中央连杆接收第一面板以便支撑第一面板,并且在将第一面板维持在升高状态的同时进一步与第一面板一起向后方移动,在第一面板被后连杆接收后,中央连杆(80)的移动停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总体涉及一种天窗装置
技术介绍
例如在JP2005-153803A——在下文中其将被称为参考文献I——中公开了一种已知的天窗装置。参考文献I中公开的天窗装置是所谓的外滑动天窗,其包括一对驱动滑块,所述一对驱动滑块在可动面板完全关闭的状态下(即处于完全关闭状态中)沿车辆前-后方向设置成面向彼此。该一对驱动滑块沿导轨向车辆后方移动,使得可旋转地连接至导轨的提升连杆的末端与可动面板的后端部一起抬起,从而将可动面板置于向上倾斜状态。在该一对驱动滑块在可动面板向上倾斜(即处于向上倾斜状态)的同时进一步沿导轨向后移动的情况下,在提升连杆被可动面板引导的状态下,可动面板的前端部在导轨上滑动。在可动面板向上倾斜的状态下,可动面板向车辆后方移动以便被置于完全打开状态。根据参考文献I中公开的天窗装置,提升连杆不能够相对于导轨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移动。因此,可动面板在其打开操作期间的向后的移动被限制在如下范围内,即,至多使所述可动面板的前端部到达提升连杆为止。因此,可能使可动面板的打开量减小。为了确保可动面板的打开量,提出在导轨处单独地设置合适的构件。但是,在这种情况下,需要限制导轨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尺寸的增加。因此,需要一种可以在限制导轨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尺寸增加的同时增大可动面板的打开量的天窗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天窗装置包括:第一面板,该第一面板构造成打开和关闭在车辆的车顶处形成的开口 ;第二面板,该第二面板布置在第一面板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侧;导轨,该导轨布置在开口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边缘部分并且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驱动滑块,该驱动滑块布置在导轨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部分以便能够沿车辆前-后方向移动;前保持构件,该前保持构件设置在第一面板的前端部并且布置在内侧部分以便能够沿车辆前-后方向移动;中央连杆和后连杆,该中央连杆和后连杆的中的每者均布置在导轨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部分;以及中央功能构件和后功能构件,该中央功能构件和后功能构件中的每者均布置在导轨的外侧部分以便能够接合和脱离驱动滑块,中央功能构件使得中央连杆沿车辆高度方向升高和降低并且沿车辆前-后方向移动,后功能构件使得后连杆沿车辆高度方向升高和降低并且沿车辆前-后方向移动。该中央连杆构造成随着驱动滑块向车辆后方移动而使处于完全关闭状态的第一面板沿车辆高度方向升高,并且在将第一面板维持在升高状态的同时与第一面板一起向车辆后方移动,后连杆随后在该后连杆升高的状态下从中央连杆接收第一面板以便支撑第一面板,并且后连杆在将第一面板维持在升高状态的同时进一步与第一面板一起向车辆后方移动,在第一面板被所述后连杆接收后,中央连杆的向后方的移动停止。因此,在驱动滑块向后移动的情况下,中央连杆使处于完全关闭状态的第一面板升高,并且在将第一面板维持在升高状态的同时与第一面板一起向后移动。因此,第一面板被打开(执行打开操作)。然后,第一面板的支撑件从中央连杆变换或替换为处于升高状态的后连杆,即,中央连杆将第一面板传递给处于升高状态的后连杆,然后中央连杆的向后方的移动停止。保持在升高状态的后连杆与第一面板一起进一步向后移动。由此,第一面板进一步被打开从而被置于完全打开的状态。在第一面板的支撑件从中央连杆变换为后连杆后,中央连杆停止移动。由于中央连杆与中央功能构件一起设置在导轨的外侧部分,从而避免了设置在导轨的内侧部分并与第一面板一起向后移动的前保持构件与中央连杆等的相互干涉。可以充分确保前保持构件的移动量,从而增加第一面板的打开量。此外,中央连杆、中央功能构件、后连杆以及后功能构件全部布置在导轨的外侧部分。因此,与由中央连杆和中央功能构件构成的组以及由后连杆和后功能构件构成的组设置在导轨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互不不同的位置处的情况相比,导轨的沿车辆宽度方向的尺寸可以进一步减小。所述天窗装置还包括:前驱动滑块,前驱动滑块布置在导轨的内侧部分以便能够沿车辆前-后方向移动,前驱动滑块定位在驱动滑块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侧。前保持构件是与前驱动滑块接合并且可旋转地连接至第一面板的前端部的前连杆,随着前驱动滑块向车辆后方移动,前连杆使得处于完全关闭的状态下的第一面板的前端部沿车辆高度方向升高,并且前连杆在将所述第一面板维持在升高状态中的同时与第一面板一起向车辆后方移动。因此,如果第一面板的前端部被前驱动滑块直接升高,以便确保例如在第一面板的向后移动的过程中第一面板的前端部的升高量,则要求前驱动滑块包括合适的高度尺寸以便确保前述的升高量。因此,前驱动滑块在车辆高度方向上的增大可能是无法避免的。因为第一面板的前端部被前驱动滑块经由前连杆升高,因此该前驱动滑块简单地包括如下高度尺寸,即,通过所述高度尺寸,前连杆能够以确保前述升高量的旋转量来旋转。因此,可以减小前驱动滑块的沿车辆高度方向的尺寸。中央功能构件和后功能构件分别包括中央升降导向件和后升降导向件,该中央升降导向件以及后升降导向件中的每者均能够接合和脱离驱动滑块,中央连杆被构造成随着中央升降导向件沿车辆前-后方向移动而在车辆高度方向上升高和降低并且沿车辆前-后方向移动,同时后连杆被构造成随着后升降导向件沿车辆前-后方向移动而在车辆高度方向上升高和降低并且沿车辆前-后方向移动,并且中央升降导向件设置在中央连杆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同时后升降导向件设置在后连杆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因此,避免了中央升降构件和后升降构件与中央连杆和后连杆在导轨外侧部分的干涉,这可以获得有效的布置。天窗装置还包括固定至导轨的中央固定块以及后固定块。中央功能构件包括中央止挡构件,该中央止挡构件与中央固定块接合,以便允许中央连杆沿车辆高度方向升高和降低,并且限制中央连杆沿车辆前-后方向的移动。后功能构件包括后止挡构件,该后止挡构件与后固定块接合以便允许后连杆沿车辆高度方向升高和降低,并且限制后连杆沿车辆前-后方向的移动。中央止挡构件在由中央升降导向件引导的同时脱离中央固定块,以便允许中央连杆沿车辆前-后方向移动,并且限制中央连杆沿车辆高度方向的升高和降低。后止挡构件在由后升降导向件引导的同时脱离后固定块,以便允许后连杆沿车辆前-后方向移动并限制后连杆沿车辆高度方向的升高和降低。中央止挡构件布置在中央连杆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同时后止挡构件布置在后连杆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中央固定块布置在中央止挡构件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同时后固定块布置在后止挡构件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因此,避免了中央连杆和后连杆、中央止挡构件和后止挡构件、以及中央固定块和后固定块在导轨外侧部分的相互干涉,从而有效地相互布置。中央功能构件和后功能构件分别有效地连接至用于驱动滑块的中央止挡构件以及用于驱动滑块的后止挡构件,用于驱动滑块的中央止挡构件以及用于驱动滑块的后止挡构件中的每者均能够接合和脱离驱动滑块。因此,中央功能构件和驱动滑块可以通过用于驱动滑块的中央止挡构件而彼此牢固地接合和脱离。通过相同的方法,后功能构件和驱动滑块可以通过用于驱动滑块的后止挡构件而彼此牢固地接合和脱离。在用于驱动滑块的后止挡构件与驱动滑块接合后,用于驱动滑块的中央止挡构件脱离驱动滑块,使得后连杆从中央连杆接收第一面板,以便在后连杆的升高已完成的状态下支撑第一面板。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天窗装置,包括:第一面板(12),所述第一面板(12)构造成打开和关闭形成在车辆的车顶(10)处的开口(11);第二面板(13),所述第二面板(13)沿车辆前‑后方向布置在所述第一面板(12)的后侧;导轨(20),所述导轨(20)布置在所述开口(11)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边缘部分并且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驱动滑块(60),所述驱动滑块(60)布置在所述导轨(20)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部分(S2)处,以便能够沿车辆前‑后方向移动;前保持构件(50),所述前保持构件(50)设置在所述第一面板(12)的前端部且布置在所述内侧部分(S2)处,以便能够沿车辆前‑后方向移动;中央连杆(80)和后连杆(120),所述中央连杆(80)和后连杆(120)中的每者均布置在所述导轨(20)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部分(S1)处;中央功能构件(70、85)和后功能构件(110、125),所述中央功能构件(70、85)和后功能构件(110、125)中的每者均布置在所述导轨(20)的所述外侧部分(S1)处,以便能够接合和脱离所述驱动滑块(60),所述中央功能构件(70、85)使得所述中央连杆(80)沿车辆高度方向升高和降低并且沿车辆前‑后方向移动,所述后功能构件(110、125)使得所述后连杆(120)沿车辆高度方向升高和降低并且沿车辆前‑后方向移动;并且所述中央连杆(80)被构造成随着所述驱动滑块(60)向车辆后方移动而使处于完全关闭状态的所述第一面板(12)沿车辆高度方向升高,并且在将所述第一面板(12)维持在升高状态的同时与所述第一面板(12)一起向车辆后方移动,所述后连杆(120)随后在所述后连杆(12)升高的状态下从所述中央连杆(80)接收所述第一面板(12),以便支撑所述第一面板(12),并且所述后连杆(120)在将所述第一面板(12)维持在升高状态的同时进一步与所述第一面板(12)一起向车辆后方移动,在所述第一面板(12)被所述后连杆(120)接收后,所述中央连杆(80)的向后方的移动停止。...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沢田和希高原省吾
申请(专利权)人: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