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三轮机动车车厢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972479 阅读:107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8-28 04: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三轮机动车设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三轮机动车车厢,解决现有技术中车厢底板连接处易锈蚀,局部过载后易发生弯曲变形甚至开裂的技术问题。其结构包括:车厢框架纵梁(1)、车厢框架横梁(2)、车厢底板(3)、合页(4)、车厢侧板(5)和车厢后板(6);车厢底板(3)由矩形钢板在相互平行的两端分别折出与钢板延展面相垂直的矩形边条(3-1)后形成;位于钢板延展面两端的矩形边条(3-1)的间距与两根车厢框架纵梁(1)的外端面的距离相适配;车厢底板(3)跨在两根车厢框架纵梁(1)上,矩形边条(3-1)的内侧面与车厢框架纵梁(1)的外端面紧密贴合后与车厢框架纵梁(1)紧固连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三轮机动车设计
,具体涉及一种三轮机动车车厢
技术介绍
图1?3所示,现有技术中的三轮机动车车厢底板1-0与车厢框架1-1的连接方式为镶嵌式,制作车厢底板的花纹钢板经弯边处理后镶嵌在由车厢框架1-1围成的矩形框内,在车厢框架1-1与车厢底板贴合的缝隙处以焊接的形式形成紧固连接,其焊缝2-1的分布如图1和图3所示。该链接方式易造成车厢框架1-1与车厢底板贴合的缝隙处产生积水,进一步造成锈蚀;此外,采用这种连接方式的三轮机动车车厢长时间使用后,车厢底板与车厢框架1-1的焊接处容易因局部过载而发生弯曲变形甚至开裂。进一步的,由于焊缝处的锈蚀还会影响车厢框架1-1的结构强度,甚至导致以焊接的形式实现车厢框架1-1的纵梁1-2的外侧与车厢板之间活动连接的合页1-3开焊以致脱落,纵梁1-2的外侧与车厢板之间的连接关系如图2所示。
技术实现思路
为此,本技术提供一种三轮机动车车厢,解决现有技术中三轮机动车车厢底板连接处易锈蚀,局部过载后易发生弯曲变形甚至开裂的技术问题。为此,本技术提供一种三轮机动车车厢,包括:两根车厢框架纵梁、多根车厢框架横梁、合页、车厢侧板和车厢后板,还包括车厢底板,所述车厢底板由矩形钢板在相互平行的两端分别折出与钢板延展面相垂直的矩形边条后形成;位于所述钢板延展面两端的所述矩形边条的间距与两根所述车厢框架纵梁的外端面的距离相适配;所述车厢底板跨在两根车厢框架纵梁上,所述矩形边条的内侧面与所述车厢框架纵梁的外端面紧密贴合后与所述车厢框架纵梁紧固连接;所述车厢侧板通过所述合页与所述矩形边条形成活动连接;所述车厢后板直接或间接与位于所述三轮机动车车厢尾端的车厢框架横梁通过所述合页形成活动连接。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其中,所述矩形边条的宽度与所述车厢框架纵梁的外端面的高度适配。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其中,所述矩形钢板在位于所述三轮机动车车厢箱尾的一端以垂直的方式翻折有与跨接所述三轮机动车车厢尾端的车厢框架横梁相适配的尾端矩形边条;所述车厢后板通过所述合页与所述尾端矩形边条形成活动连接。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其中,所述尾端矩形边条的宽度与所述三轮机动车车厢尾端的车厢框架横梁的高度适配。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其中,所述矩形钢板设置有防滑花纹。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其中,所述合页与相邻两个部件的连接方式为焊接。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其中,所述矩形边条的内侧与所述车厢框架纵梁的外端面紧密贴合后,在贴合面的边缘缝隙处通过焊接的形式实现紧固连接。 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其中,所述两根车厢框架纵梁、多根车厢框架横梁、车厢底板、合页、车厢侧板和车厢后板中的一个、若干个或全部的材质为不锈钢。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其中,所述三轮机动车车厢设置有立管扶手。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其中,所述三轮机动车车厢设置有蹬踏立板,所述蹬踏立板开设有脚踏凹槽。本技术通过将现有技术中车厢底板与车厢框架的连接关系由镶嵌式改为跨接,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三轮机动车车厢底板连接处易锈蚀,局部过载后易发生弯曲变形甚至开裂的技术问题,跨接结构从连接形式上避免了车厢底板焊缝积水现象的发生,使连接处的有效连接寿命得到进一步的延长。此外,由于采用本技术中车厢底板与车厢框架的连接结构,车厢框架的锈蚀速度得到抑制的同时还进一步起到防止连接车厢侧板和车厢后板的合页发生连接处脱焊的有益效果。进一步的,本技术车厢底板与车厢框架的跨接结构还能提升车厢底板的承重载荷,在局部承重过载时不会发生车厢底板弯曲变形甚至开裂的技术问题。【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现有技术中车厢底板镶嵌在车厢框架内的结构俯视图;图2为现有技术中三轮机动车车厢结构主视图;图3为现有技术中三轮机动车车厢结构仰视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1中车厢底板跨接在车厢框架纵梁上结构俯视图;图5为图4的仰视图;图6为图4的主视图;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1中三轮机动车车厢结构主视图;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1中制作车厢底板用花纹钢板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1中车厢底板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技术实施例2中车厢底板跨接在车厢框架纵梁上结构俯视图;图11为图10的仰视图;图12为图10的主视图;图13为本技术实施例2中三轮机动车车厢结构主视图;图14为图13的右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能用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实施例1:不失一般性,图4?7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三轮机动车车厢,包括:两根车厢框架纵梁1、四根车厢框架横梁2 (具体结构见图5所示)、车厢底板3、合页4、车厢侧板5和车厢后板6。图8和图9所示,本技术车厢底板3由矩形钢板在相互平行的两端沿弯折线3-3分别折出与钢板延展面相垂直的矩形边条3-1后形成;位于钢板延展面两端的矩形边条3-1的间距与两根车厢框架纵梁I的当前第1页1 2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三轮机动车车厢,包括:两根车厢框架纵梁(1)、多根车厢框架横梁(2)、合页(4)、车厢侧板(5)和车厢后板(6),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车厢底板(3),所述车厢底板(3)由矩形钢板在相互平行的两端分别折出与钢板延展面相垂直的矩形边条(3‑1)后形成;位于所述钢板延展面两端的所述矩形边条(3‑1)的间距与两根所述车厢框架纵梁(1)的外端面的距离相适配;所述车厢底板(3)跨在两根车厢框架纵梁(1)上,所述矩形边条(3‑1)的内侧面与所述车厢框架纵梁(1)的外端面紧密贴合后与所述车厢框架纵梁(1)紧固连接;所述车厢侧板(5)通过所述合页(4)与所述矩形边条(3‑1)形成活动连接;所述车厢后板(6)直接或间接与位于所述三轮机动车车厢尾端的车厢框架横梁(2)通过所述合页(4)形成活动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现峰
申请(专利权)人:偃师市华宝龙动力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