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车架补强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90022 阅读:58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自行车车架补强结构,包括一车架本体;其车架本体上设有至少一个任意形状的补强片,利用该补强片可以达到增强车架本体结构强度、增加视觉效果或辨识性的效果;该大小补强片可设置为各种形状,以增加车架本体的美观性,由于利用大小补强片改变车架本体的造型,不需要更换制造车架本体的模具,故可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有效改善现有自行车车体结构强度不佳、造型变换导致成本较高等缺点。(*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说明 一、
本技术涉及自行车,尤其涉及一种具有造型变化的补强片的自行车车架补强结构。二
技术介绍
自行车具有能远行又兼顾环保的特性,而在注重休闲活动的现代生活中,能在户外从事休闲活动,体验大自然的舒畅,最合适也最能达到运动和健康效果的用具就是骑自行车,骑自行车兜风不但能锻链身体,还可怡情养性,是最适合现代人们的运动器械,且在每周休息二日的情况下,人们的休闲时间又增加了许多,因此在生活水平提高的情况下,自行车的各种改进设计更被人们重视,随着使用者对自行车各种功能的重视,许多新设计也随之应运而生。自行车车体必须支撑使用者重量以及承受骑乘时的冲力,因此车体的结构强度是十分重要的设计重点,且在求新求变的消费市场中,一成不变或样式过于平淡的自行车外形必然无法刺激购买欲,因此,车体造型也是自行车销售的关键,然而一般自行车车体是以模具制成,若要改变车体造型则模具也必需更新,这样,为了确保车体能时常变换造型,则必需经常更换模具,因此势必会造成生产成本提高等问题。参阅台湾专利公告第582352号,“自行车之一体式(ONE-PIECE)前三角车架”,其主要是将该自行车车架采用铝合金材质一体成型,然而,欲将如此大的车架一体成型制出,势必需要相当大的模具,如此大的模具所需成本相当高,为了满足使用者求新求变的消费需求,自行车车架在销售一段时间后,便需要改变造型以符合使用者的需求,而每次欲改变车架形状时,都需更换一新模具,此种一体成型式的车架模具成本相当高,经常更新则产品成本必然提高,进而影响产品售价,不利于销售。也有部分车架是在其模具上形成有凹、凸形的区块,使该车架可具有凸肋或内凹弧等形状变化,然而,此种方式虽可增加车架的变化形式,但其模具成本较高,且车架在制造过程中因形状不规则,故,相当麻烦且不利于降低成本,因此如何同时有效提高车体结构强度,并使车体造型可以经常变化,实为当前自行车行业生产者竞相努力的目标。三、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产品存在的上述缺点,而提供一种自行车车架补强结构,其在车架本体的弯折或夹角结合处,依该处的形状设置大补强片或小补强片,以达到强化结构的功效,并增加自行车骑乘时的安全性,该大小补强片可设置为各种形状,以增加车架本体的美观性,由于利用大小补强片改变车架本体的造型,不需要更换制造车架本体的模具,故可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有效改善现有自行车车体结构强度不佳、造型变换导致成本较高等缺点。本技术的目的是由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本技术自行车车架补强结构,包括一车架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本体上设有至少一个任意形状的补强片,利用该补强片达到增强车架本体结构强度、增加视觉效果或辨识性的效果。前述的自行车车架补强结构,其中补强片设置于车架本体的至少一个管体间。前述的自行车车架补强结构,其中补强片根据所设置的位置及形状分为大补强片及小补强片。前述的自行车车架补强结构,其中补强片为水花状。前述的自行车车架补强结构,其中补强片为火焰状。前述的自行车车架补强结构,其中补强片由碳纤维复合材质制成。前述的自行车车架补强结构,其中补强片设置于车架本体两侧。前述的自行车车架补强结构,其中补强片由车架本体两侧将其包覆。四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自行车车架补强结构外观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自行车车架补强结构另一外观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结构外观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第三实施例结构外观示意图。图中主要组件标号说明1车架本体、11前上管、12前下管、13前管、14坐管、15轴孔、16后管、17定位部、21大补强片、22小补强片。五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自行车车架补强结构,参阅图1至图2所示,这种自行车车架补强结构,主要包括一车架本体1,该车架本体1前段分别为前上管11以及前下管12,前上管11与前下管12前端为供自行车前叉套设的前管13,前上管11与前下管12后端为一坐管14,该坐管14上端可供坐垫插设,坐管14下端设有供自行车曲盘及脚踏板枢设轴孔15,坐管14后侧为后管16,该后管16末端是供后轮枢设的定位部17;这些为现有自行车车架本体1,并不属于本技术所要保护的标的,故在此不多加赘述。该自行车车架本体1弯折或有夹角的结合处,需承受较大的应力,因此,在该处贴设补强片,该补强片依设置处的形状而分为大补强片21与小补强片22,以达到强化结构的功效,并增加自行车骑乘时的安全性,且该大、小补强片21、22可设置为各种形状以增加车架本体1的美观性(本实施例中该小补强片22为水花状,大补强片21为火焰状;其中,自行车车架本体1前上管11与前下管12之间夹有一小于90度的锐角,故,在该前上管11、前下管12以及前管13之间贴设一小补强片22以增强该处的结构强度,而后管16弯折处也为锐角,故贴设有一小补强片22以增强该处的结构强度;前上管11与后管16之间为大于90度的钝角,故在前上管11、坐管14、后管16间贴设一大补强片21,而前下管12、后管16间为大于90度的钝角,故在前下管12、坐管14、后管16间贴设一大补强片21以增强该处的结构强度,并达到美化的效果。参阅图3所示,其为本技术自行车车架补强结构的第二实施例,其中主要组件与第一实施例相同者,在此不再赘述,以下仅就不同结构进行说明。为使本技术自行车车架补强结构更利于组装,也可将该大补强片21分割成二小补强片22,而分别贴设于坐管14与后管16以及坐管14与前上管11或前下管12之间。参阅图4所示,其为本技术自行车车架补强结构的第三实施例,其中主要组件与第一实施例相同者,在此不再赘述,以下仅就不同结构进行说明。其也可将该补强片设置于车架本体1上的任一管体上,以造成不同的视觉效果,从而达到辨识的目的,如在本实施例中是在前上管11以及后管16上贴设一大补强片21,当然也可在前下管12或车架本体1任何处贴设大、小补强片21、22来达到相同的效果。本技术的大、小补强片21、22可以碳纤维复合材质制成,以减轻重量并增加其强度。由上所述,仅为用于解释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据以对本技术做任何形式上限制,所以,凡有在相同创作精神下,所做有关本技术的任何修饰或变更,都仍应包括在本技术的技术保护范畴内,其中,如该车架本体上各处的大、小补强片也可视具体所需而进行数量上的增减调整,或将其贴设于车架本体两侧、或由两侧将车架本体包覆以增加其补强效果,还可改变补强片的形状以营造出各种不同的视觉感受。权利要求1.一种自行车车架补强结构,包括一车架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本体上设有至少一个补强片。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车架补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补强片设置于车架本体的至少一个管体间。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车架补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补强片根据所设置的位置及形状分为大补强片及小补强片。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车架补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补强片为水花状。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车架补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补强片为火焰状。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车架补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补强片由碳纤维复合材质制成。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车架补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补强片设置于车架本体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行车车架补强结构,包括一车架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本体上设有至少一个补强片。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育玄
申请(专利权)人:胜捷复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