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卢一雄专利>正文

折叠式脚踏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86920 阅读:15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折叠后仍能推移而方便携行的折叠式脚踏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折叠式脚踏车,包括一上管、一座管、一前管、一竖管、一前轮、一后轮与一载架,其中该上管设有一上管折叠机构,其特征在于:其座管延伸接设有至少一个支撑轮,而该前轮轮轴上可同时装设有一支架,并于该支架两侧分别装设至少一套管,该载架上则设有与该套管相对应并可插设其中的套接枢杆;当该脚踏车以该上管折叠机构进行折叠后,该载架所设这些套接枢杆插设于这些套管中。(*该技术在2016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折叠式脚踏车,尤其涉及一种折叠后仍能轻易推移而方便携行的折叠式脚踏车。
技术介绍
在休闲风气普及之下,人们到野外踏青时,为进一步享受山林美景,通常会携带脚踏车一同前往,以能骑乘而徜徉于风景名胜当中。在过去,随汽车携带脚踏车时,通常将该脚踏车绑置于车后行李厢或车顶的车架上,其绑设时不但需配合以车架的装设而相当麻烦,其绑设后亦可能因脚踏车遮挡住后窗而影响到行车视线,或是在行驶过程中因震动使脚踏车对车体产生碰撞,造成车体的损伤。为改善前述缺点,曾有一种可将脚踏车车体加以折叠的折叠式脚踏车技术,通过其折叠将体积缩小,使能直接收纳于后行李厢或后座中而方便携带。然而,前述已知折叠式脚踏车,其折叠后若欲移动至所需置放位置时,必须通过人力进行搬移,由于脚踏车车体具有相当的重量,且未有适当的施力点,故在搬移时相当费力且不便,尤其对于小孩或女性,更是不利于搬移。另一方面,脚踏车骑士在交通转乘过程中而利用到某些大众运输工具时,虽可利用折叠式脚踏车的折叠功能缩小其所占体积,以挤身于拥挤的大众运输工具内,但其搬移时却必须寻找适当的施力点施力,并在转乘步行中持续背负此相当重量的折叠式脚踏车,使其在携带行走上亦相当费力且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为改善已知折叠式脚踏车折叠后不易搬移的缺点,本技术将提供一种折叠后仍可轻易推移的折叠式脚踏车结构,通过其所设的支撑轮,使该折叠后的脚踏车能够如推车般,轻易地以推拉方式移动该脚踏车,而达到方便携行折叠式脚踏车的目的。另一方面,本技术亦可通过载架与套管的设置,使该折叠后的脚踏车,可同时作为搬移物品的推车,以使该折叠式脚踏车具有多用途的使用功能,并藉此使大众能够多多骑乘或利用脚踏车,以减少石油能源的损耗,同时减少污染的产生。本技术的折叠式脚踏车,包括一上管、一座管、一前管、一竖管、一前轮、一后轮与一载架,其中该上管设有一上管折叠机构,其特征在于该座管延伸接设至少有一支撑轮。其中,该座管进一步延伸接设有一延伸管,当该支撑轮设有一个时,该支撑轮进一步接设于一连接杆的一端,而该连接杆的另一端则与该延伸管相连接,该连接杆接设有该支撑轮的该端并往该上管折叠后的内部突出设置;当设有二个支撑轮时,这些支撑轮则可进一步分别接设于该连接杆的二端,而该连接杆中段处则与该延伸管相连接。藉此,折叠后的脚踏车即得利用该支撑轮与脚踏车原有的前后轮形成一相当于三轮车或超过三轮以上的车轮结构,并可利用原把手推拉该脚踏车,而达到方便携行该折叠脚踏车的目的。另一方面,前轮轮轴上可同时接设有一支架,该支架两侧分别装设至少有一套管,而该载架则为一可展开的折叠式载架,并于其上装设有与该套管相对应并可插设其中的套接枢杆;当该脚踏车以该上管折叠机构进行折叠后,该载架所设这些套接枢杆恰可插设于这些套管中。通过载架的展开与套接枢杆的套设,可使前后轮相连结后的间距加宽,增加车体的稳定性,并同时扩大载架所得承载的面积,而得于载架上置放行李或其它物品后加以搬运。故本技术折叠式脚踏车同时可作为一般物品的搬运车,或利用于居家物品的搬移,而达到多用途使用的目的。以下将配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下述所列举的实施例用以阐明本技术,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的范围,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做些许更动与润饰。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示意图。图2A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支撑轮的示意图。图2B是本技术支撑轮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图2C是本技术支撑轮第三实施例的示意图。图3A是本技术实施例中载架展开的示意图。图3B是本技术实施例中载架折叠后的示意图。图4A是本技术实施例脚踏车折叠前的上视示意图。图4B是本技术实施例脚踏车折叠后的上视示意图。图5A是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图5B是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另一示意图。图中11 上管12上管折叠机构121 第一枢接凸块122 第二枢接凸块13 前管14竖管15 竖管折叠机构16手把17 前叉18前轮181 前除泥 182 支架183 套管19座管20 座杆21座垫22 齿盘23后上叉24 后轮241 后除泥31 延伸管 311 第一贯孔312 螺栓32连接杆321 接设管 3211 第二贯孔33 支撑轮40 载架41 主架411 枢转杆42 连接架 43延伸架431 延伸枢转杆 432 套接枢杆4321 枢转部 4322 栓杆44 架杆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该图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示意图。本技术的折叠式脚踏车,包括一上管11,上管11上设有一上管折叠机构12。上管11前端延伸有一前管13,前管13上方枢设有一竖管14,竖管14则连接一手把16,前管13与竖管14间并设置有一竖管折叠机构15。前管13下方则另枢设有一前叉17,前叉17则接设一前轮18,前轮18上方同时装设有一前除泥181。上管11后端延伸有一座管19,座管19上方则套接一座杆20,座杆20末端则装设一座垫21。座管19向下接设有一齿盘22,向后则延伸有一后上叉23,后上叉23则再接设一后轮24与一载架40,而后轮24上方同时装设有一后除泥241。本技术的特征在于座管19延伸接设有一支撑轮33,而前轮18轮轴上同时接设有一支架182,支架182两侧并分别装设有一套管183,使载架40可插设其中。请继续参阅图1,并同时参阅图2A,图2A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支撑轮的示意图。座管19下方可延伸接设有一延伸管31,该延伸管31可延伸自座杆20而为其一端或另外接设。于本实施例中,支撑轮33仅设有一个,其接设于连接杆32的一端,连接杆32的另一端则延伸有一接设管321,接设管321可以紧配合方式与延伸管31相套接,或如图所示,于延伸管31上设有第一贯孔311,并于接设管321设有相对应的第二贯孔3211,而后通过一螺栓312加以固定。支撑轮33接设的方式并没有特别的限制,除前述可拆式的结构外,其亦可以焊接或其它固定式的接设方式将延伸管31与接设管321,或直接与连接杆32相连接。当以固定方式接设时,支撑轮33装设后的高度应高于未折叠时前后轮抵地的高度,使于骑乘时不会撞击至地面,而使骑乘较为顺畅。此外,支撑轮33亦可设有二个(请参阅图2B),而将二支撑轮33分别接设于连接杆32的二端,并使连接杆32中段处与延伸管31相接设,其接设方式可如同前述。支撑轮33所设数目并不限于前述,但以不影响骑乘为较佳。当前述的延伸管31为另外接设时,其也可于延伸管31上设置有一折收固定件313(请参阅图2C),藉以利用折收的方式,将该支撑轮33往前或往后折叠并加以固定。折收固定件313的型态并未有特别的限制,其可为枢转固定件、卡掣固定件或其它可弯折并于弯折与伸直时皆可加以固定的构件。以此方式设置的支撑轮33在不使用时,由于折收后可离地面较远,因此不易与地面突出物相撞击,将更适于路面不平坦的野地里骑乘。此外,由于延伸管31可另外接设而非直接延伸自座杆20(请参阅图1),故其除装设于座管19延伸处的下方外,也可装设于齿盘22转轴的下方处,或甚至是后下叉处,但必须与后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折叠式脚踏车,包括一上管、一座管、一前管、一竖管一前轮、一后轮与一载架,其中该上管设有一上管折叠机构,其特征在于:    该座管延伸接设有至少一个支撑轮。

【技术特征摘要】
CN 2005-11-3 200520127834.51.一种折叠式脚踏车,包括一上管、一座管、一前管、一竖管一前轮、一后轮与一载架,其中该上管设有一上管折叠机构,其特征在于该座管延伸接设有至少一个支撑轮。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式脚踏车,其特征在于该前轮轮轴上进一步接设有一支架,该支架两侧分别装设至少有一套管,该载架同时设有与该套管相对应并可插设其中的套接枢杆;当该脚踏车以该上管折叠机构进行折叠后,该载架所设这些套接枢杆插设于这些套管中。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折叠式脚踏车,其特征在于该载架为一三折式载架,其由一主架、一连接架与一延伸架相连接组构,其中,该主架延伸装设于该后轮轮轴上,而该连接架与延伸架可收折而叠置于该主架上,该延伸架上还设有所述套接枢杆,这些套接枢杆于该载架展开后插设于这些套管中。4.如权利要求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卢一雄
申请(专利权)人:卢一雄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