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门防撞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853957 阅读:99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8-10 01:13
车门防撞结构包括防撞梁和抗凹板。防撞梁包括靠近汽车前端的第一端部和与第一端部相对的第二端部,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连接至车门内板且第一端部的水平高度大于第二端部的水平高度,以防撞梁为对角线形成的矩形区域占车门内板的面积的2/3以上。抗凹板具有连接至防撞梁的第一端和连接至车门内板的第二端,抗凹板的第二端位于防撞梁的第二端部的上方。防撞梁具有面向车门外板的第一表面且第一表面设有多个第一涂胶槽,第一涂胶槽的开口朝向车门外板并设有隔震胶,防撞梁通过隔震胶与车门外板相连接。车门防撞结构具有较好的防撞性能和抗凹性能,结构简单,布置空间合理,有效地降低汽车车门的开发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汽车
,尤其涉及一种车门防撞结构
技术介绍
目前,汽车侧面车身结构的抗冲击强度普遍不是很高,为了加强车身侧面的强度,在车门内板和车门外板之间安装防撞梁,防撞梁的两端分别与车门内板前后部处的加强板固定连接。这样在发生侧面碰撞时,防撞梁吸收了一定的冲击力变形,减少了碰撞冲击力对车内乘员的影响。目前的防撞梁大部分采用管状防撞梁,安装管状防撞梁时还需要同时加装安装支架。而车门外板是有弧度的,不同车型的车门外板和车门内板的尺寸和曲率也不相同,因此,管状防撞梁对各种不同类型的车门的适应性较差,并且还容易与车门外板干涉导致车门外板出现凸包。出于减重节能,节省成本的目的,车门外板常采用更薄的高强度钢板,但更薄的高强度钢板会导致车门外板变软,抗凹性能减小,而汽车在使用过程中,车门外板常常会受到外载荷作用,如人为的触摸按压、行进过程中的振动以及碎石冲击等,这些载荷往往使车门外板发生凹陷挠曲,甚至产生局部的永久变形,影响车门外观质量,因此还需要通过加装抗凹板等增加车门外板的抗凹性能,为提高整个车门外板抗凹性能,抗凹板普遍设计成两条长条形板状结构相互交叉粘附于车门外板,此种类型的抗凹板会增加整个汽车车门的重量,防撞梁、安装支架和抗凹板分别设置导致汽车车门的零部件较多,增加了汽车车门的开发成本。再有,位于车门内板和车门外板之间其它的部分车门部件如外开拉线、线束等由于是在汽车车门经过涂装处理后进入总装线时进行安装的,因此,外开拉线、线束等会因无法固定而悬挂于车门内板和车门外板之间的空间,汽车车门在开关时或行进过程中会因为外开拉线、线束等没有固定而碰打车门外板或其它车门部件发出异响。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车门防撞结构,其具有较好的防撞性能和抗凹性能,结构简单,布置空间合理,有效地降低汽车车门的开发成本。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车门防撞结构适于设置于汽车车门,汽车车门包括车门内板和车门外板。车门防撞结构包括防撞梁和抗凹板。防撞梁包括靠近汽车前端的第一端部和与第一端部相对的第二端部,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连接至车门内板且第一端部的水平高度大于第二端部的水平高度,以防撞梁为对角线形成的矩形区域占车门内板的面积的2/3以上。抗凹板具有连接至防撞梁的第一端和连接至车门内板的第二端,抗凹板的第二端位于防撞梁的第二端部的上方。防撞梁具有面向车门外板的第一表面且第一表面设有多个第一涂胶槽,第一涂胶槽的开口朝向车门外板并设有隔震胶,防撞梁通过隔震胶与车门外板相连接。在本技术较佳实施例中,上述防撞梁和抗凹板的弯曲弧度与车门外板的弯曲弧度一致。在本技术较佳实施例中,上述防撞梁的剖面结构呈“双帽型”,包括沿防撞梁的长度方向上延伸的两条拱起部、位于两条拱起部之间凹陷部和沿防撞梁的长度方向的两条翻边。两条拱起部的拱起方向朝向车门外板,第一涂胶槽位于两条拱起部。在本技术较佳实施例中,上述防撞梁还包括用于在涂装过程中流入/排出电泳液的多个漏液孔,漏液孔位于防撞梁的凹陷部。在本技术较佳实施例中,上述汽车车门包括车门外把手和门锁,以及连接在车门外把手和门锁之间的外把手线束和外开拉线。防撞梁还包括用于固定外把手线束的第一线束固定部、用于固定外开拉线的第一拉线固定部。在本技术较佳实施例中,上述抗凹板还包括用于固定外把手线束的第二线束固定部和用于固定外开拉线的第二拉线固定部。在本技术较佳实施例中,上述第一线束固定部包括贯通防撞梁的第一线束通孔和第二线束通孔,以及第一线束固定件和第二线束固定件。第一线束通孔位于凹陷部,第二线束通孔位于防撞梁的远离抗凹板一侧的翻边。第二线束固定部包括贯通抗凹板的第三线束通孔和第三线束固定件。外把手线束通过第三线束固定件固定于第三线束通孔、通过第一线束固定件固定于第一线束通孔、通过第二线束固定件固定于第二线束通孔。在本技术较佳实施例中,上述第一拉线固定部包括贯通防撞梁的第一拉线通孔和第一拉线固定件。第一拉线通孔位于防撞梁的靠近抗凹板一侧的翻边。第二拉线固定部包括贯通抗凹板的第二拉线通孔和第二拉线固定件。外开拉线通过第二拉线固定件固定于第二拉线通孔、通过第一拉线固定件固定于第一拉线通孔。在本技术较佳实施例中,上述防撞梁和抗凹板采用长条形单层板结构,防撞梁的厚度为1.5mm?2mm,抗凹板的厚度为0.8mm?1mm,防撞梁的材料的硬度大于抗凹板的材料的硬度。在本技术较佳实施例中,上述抗凹板具有面向车门外板的第三表面,第三表面设有多个第二涂胶槽,第二涂胶槽的开口朝向车门外板并设有隔震胶,抗凹板通过隔震胶与车门外板相连接。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车门防撞结构包括防撞梁和抗凹板,防撞梁包括靠近汽车前端的第一端部和与第一端部相对的第二端部,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连接至车门内板且第一端部的水平高度大于第二端部的水平高度,以防撞梁为对角线形成的矩形区域占车门内板的面积的2/3以上,抗凹板具有连接至防撞梁的第一端和连接至车门内板的第二端,抗凹板的第二端位于防撞梁的第二端部的上方,车门防撞结构提高了汽车车门的整体防撞性能和抗凹性能,且车门防撞结构的结构简单,布置空间合理,有效地降低汽车车门的开发成本。进一步地,在防撞梁上设置第一涂胶槽和抗凹板设置第二涂胶槽既能保护隔震胶从防撞梁和抗凹板上溢出,同时又方便涂胶位置的识别。防撞梁上设置漏液孔,让防撞梁在涂装过程中防撞梁电泳更加充分,防止因为防撞梁是密封结构致使电泳液不能进入到防撞梁内或进入了防撞梁内的电泳液不能及时排出,时间久了导致防撞梁生锈。在防撞梁上设置第一线束固定部和第一拉线固定部,在抗凹板上设置第二线束固定部和第二拉线固定部,让外把手线束和外开拉线从门锁上输出后能可靠地固定,从而在开关汽车车门或汽车行进的过程防止了外把手线束和外开拉线撞击车门外板或其它车门部件而产生异响。为使本技术的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描述。【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的车门防撞结构的防撞梁和抗凹板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防撞梁的I1-1I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的车门防撞结构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更进一步阐述本技术为达成预定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技术提出的车门防撞结构的【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有关本技术的前述及其它
技术实现思路
、特点及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图的较佳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呈现。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的说明,当可对本技术为达成预定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得以更加深入且具体的了解,然而所附图仅是提供参考与说明之用,并非用来对本技术加以限制。图1是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的车门防撞结构的防撞梁和抗凹板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防撞梁的I1-1I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的车门防撞结构的示意图。请参阅图1、图2和图3,车门防撞结构10适于设置于汽车车门,汽车车门包括车门内板(图未不)和车门外板20,车门防撞结构10设置在车门内板和车门外板20之间,包括防撞梁100和抗凹板200。防撞梁100包括靠近汽车前端的第一端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门防撞结构,适于设置于汽车车门,该汽车车门包括车门内板和车门外板,其特征是,该车门防撞结构包括防撞梁和抗凹板,该防撞梁包括靠近汽车前端的第一端部和与该第一端部相对的第二端部,该第一端部和该第二端部连接至该车门内板且该第一端部的水平高度大于该第二端部的水平高度,以该防撞梁为对角线形成的矩形区域占该车门内板的面积的2/3以上,该抗凹板具有连接至该防撞梁的第一端和连接至该车门内板的第二端,该抗凹板的该第二端位于该防撞梁的该第二端部的上方,该防撞梁具有面向该车门外板的第一表面且该第一表面设有多个第一涂胶槽,该第一涂胶槽的开口朝向该车门外板并设有隔震胶,该防撞梁通过该隔震胶与该车门外板相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进军邓卫东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