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前叉避震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85083 阅读:35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自行车前叉避震器,在车手竖管的立管内部同时装设一个弹性元件及一个液压避震装置,在两者之间设有一滑套作为连接构件。使自行车骑乘者在上坡或下坡时都可达到避震的效果。且结构简单,装配容易。(*该技术在200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自行车避震器,尤其是一种同时具有弹性元件及液压避震装置的自行车前叉避震器。一般的自行车大多没有设置避震器,当前流行的变速车越野车在平地骑乘时拥有平稳性及速度,但若在路面凹凸不平甚至山区地形时,上述的自行车根本无法承受凹凸路面所造成的震动,值得注意的是自行车所产生的震动对于骑乘者的震动伤害尤为严重因此,目前最热门的登山车(MTB)全能车(ATB)的前叉上大多会装设避震器,这就促使自行车的足迹扩大到山区而不是仅局限于平地上,基于自行车本身的特性,即使骑乘在山区或较不平稳的路面时仍可适应。以常用自行车的避震器结构而言,有一种避震区是在前叉车手坚管内部装设压缩弹簧,亦有装设液压避震装置的,这两种避震器对于一般路面及下坡段的路面能够发挥应有的避震功能,亦即对前叉所承受的由下往上所产生的作用力还能承受,但对于上坡段的路面,该压缩弹簧或液压避震装置受到骑乘者手肘所施的压力作用,反而会抵消骑乘者所施加的爬坡动力而妨碍骑驶,也就是说当上坡时,骑驶者的身体会向前移或者站起来骑乘以利前进,如此的举动势必加重双手的力量,使压缩弹簧或液压避震装置被压制而无避震作用,且当骑乘者脚踩踏板时也会将压力施于压缩弹簧或液压避震装置上,因此造成向下力量大部份垂直施加于上坡面上,而不是平行于上坡面的前进力量,因此造成骑乘者所施加的爬坡动力大部分被前叉的压缩弹簧或液压避震装置所吸收或抵消,以致在上坡路段骑乘者倍感辛苦,而震动仍未减低。本技术的目的是提出一种自行车前叉避震器,在车手竖管的立管内部同时装设有一弹性元件及一液压避震装置,且在两者之间设有一滑套作为连接构件,使自行车在上、下坡时都可达到避震效果。本技术的次一目的是提出一种自行车前叉避震器,其液压避震装置结构简单、装配容易,且可达到预期的避震效果。技术这样实现的本技术的避震装置行驶在上坡路段的路面时。虽然人体加诸于车手竖管的压力会使弹性元件稍微被压缩,但藉着液压避震装置的作用,也具有避震效果,可以介决骑乘者在上坡时所施加的爬坡动力大部份被前叉的压缩弹簧或液压避震装置吸收或抵消的弊病。且可根据地形变化或骑乘者体型变化调整液压避震力结构简单、装配容易,可以达到预期的避震效果与专利技术目的。附图说明图1、技术实施例组合剖面图图2、实施例俯视剖面图图3、实施例动作示意图现结合附图进一步叙述本技术的结构与实施例参见图1-2自行车前叉避震器包括一车头管10、一车手竖管的立管20、车手竖管的颈管30、一滑套40、一前叉50、一液压避震装置60及一弹性元件70,其中车头管10为一中空的园形筒体,衔接在上管与下管之间,车头管的两端分别套设有上球塞111,钢珠112,珠碗113及下珠碗121,钢珠122,下球塞123。车手竖管的立管20穿设在车头管10的内部,其两端分别与该上球塞111及下球塞123固接,它的内侧壁面上沿长轴方向呈等间距间隔距离的开设有四道呈凹槽状的嵌卡部位21,其顶端装设有一顶封环22,立管中央设置一通孔221。车手竖管的颈管30固设在该车手竖管的立管20顶端外环面处,以便骑乘者握持握把以操控前叉及前轮的方向。滑套40为一具适当长度的中空筒体。在滑套的外环面上相对于车手竖管的立管20的嵌卡部位21处设有四道呈凸条状的引导部位41。当滑套40穿设在该车手竖管立管20的内部时,该导引部位41恰。呈可滑动地嵌设在该嵌卡部位21中,且使滑套40可受车手竖管的立管20的连接而同时转动,其顶端设有一封板42;此外,在该滑套40的内环面以粘胶胶合或其它固接方式固设一内衬管80。前叉50的顶端前叉接头51套设在该内衬管80的底端,可带动内衬管80、滑套40冈时移动,且在接头51顶端装设一可伸缩的蛇腹管90、并促使蛇腹管90的顶端固设在车手竖管的立管20的底端。液压避震装置60包括下述装置在内衬管80内部形成一液压室61、其内部填装避震用的油料100、在液压室61两端分别设置防漏元件621、622,而液压室内部装设有一调节阀63,它可将液压室区隔成二区间A、B,在调节阀63一端设有一调整杆64可自顶封环22的通孔221穿过,且伸至车手竖杆的立管20外端,在调整杆64末端设置螺纹641,在螺纹641处螺设一调整螺帽65,通过旋转调整螺帽65来调整调节阀63的位置,这样可以使二区间A、B的比例变化,以此来调整避震力。弹性元件70,在实施例中采用压缩弹黄,安装在车手竖管的立管20内部,且底端抵止在滑套40顶面的封板42上,而顶端则压制在该顶封环22的底面上,用旋转调整螺帽65来调节调节阀63的位置,即可调整弹性元件70的压缩力,从而进一步调整避震力。本技术的装配顺序为先将车手竖管的立管20穿设在车头管10的内部,通过钢珠112、122的作用,使得车手竖管的颈管30带动车手竖管的立管20在车头管10内部转动,接着将顶封环22固设定位在车手竖管的立管20顶端,且将弹性元件70装设于顶封环22内侧面后,即可将已组合成一体的滑套40,内衬套80,前叉50,液压避震装置60等构件自车手竖管的立管20的底端穿入,且使引导部位41恰穿设在该嵌卡部位21中,即可使得滑套40呈可滑动而不转动地套设在该车手竖管的立管20内部。参见图3当骑乘自行车于凹凸不平路面行进时,自行车前叉50会感到震动,亦即前叉50会受到地面向上的反作用力,且震动产生时该前叉50会带动内衬管80,滑套40向上移动,在向上移动之动作产生时,位于内衬管80内部的下防漏元件622会对液压室61区间A中的油料100挤压,且油料100会经由调节阀63的通油管631流向另一区间B,因而到达避震的效果;而位于外环的该滑套40在沿着车手竖管的立管20内侧壁面向上移动的冈时,此时该引导部位41沿着嵌卡部位21内部滑动,弹性元件70受到推挤,使得该弹性元件70瞬间压缩状态。在弹性元件70产生压缩状态时,藉其本身的回弹力作用,又将封板42,滑套40及前叉50等构件同时向下推移而恢复至原来状态,且在滑套40向下移动时,区间B中的油料100受到固设于内衬管80内部的上防漏元件621也同时向下位移所产生的挤压作用,又从另一回路回流至区间A中。本技术行驶在上坡路段的路而时,虽然人体施加于车手竖管的颈管30上的压力会使弹性元件70稍微被压缩,但是通过液压避震装置60的作用,也具有避震效果。调整杆64末端设有螺纹641,是可经转动调整螺帽65而调整该调整杆64末端固设的调节阀63位于液压室61的位置,而使二区间A、B的空间大小比例可随时调整,且可依地形变化或骑乘者体型变化较大时而调整。权利要求1.一种自行车前叉避震器,车手竖管的立管(20)穿设在车头管(10)的内部,颈管(30)固设在立管项端外环面处,在立管(20)内部安装弹性元件(70),其特征在于在中空立管(20)内部装设中空筒体的滑套(40),所述滑套底端与前叉接头(51)固接,顶端设封板(42),滑套内环面固设一内衬管(80),在内衬管(80)内设置液压避震装置(60),弹性元件(70)的底端抵触在滑套顶面的封板(42)上。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前叉避震器,其特征在于立管内侧壁面上设置嵌卡部位(21),滑套(40)的外环面设置引导部位(41),所述引导部位可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行车前叉避震器,车手竖管的立管(20)穿设在车头管(10)的内部,颈管(30)固设在立管顶端外环面处,在立管(20)内部安装弹性元件(70),其特征在于:在中空立管(20)内部装设中空筒体的滑套(40),所述滑套底端与前叉接头(51)固接,顶端设封板(42),滑套内环面固设一内衬管(80),在内衬管(80)内设置液压避震装置(60),弹性元件(70)的底端抵触在滑套顶面的封板(42)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童介德
申请(专利权)人:捷安特中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