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任友军专利>正文

自适应载重式摩托车后减震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84726 阅读:3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自适应载重式摩托车后减震器,在上、下固定支撑环(1、2)之间有主减震器,该主减震器包括活塞杆(3)、油缸(4)及减震弹簧(5),减震弹簧(5)套在活塞杆(3)及油缸(4)外,在上、下固定支撑环(1、2)之间还设置有至少一个副减震器,该副减震器的活塞杆(6)上端固接在上固定支撑环(1)上,副减震器的油缸(7)下端悬空,并由固定在支撑环(2)上的导向器(8)进行限位和导向,导向器(8)可为圆筒状,也可为直立(弧形)块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自动适应摩托车负载的变化,使摩托车始终处于最佳的减震状态,并且结构简单、成本低。(*该技术在201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摩托车配件,尤其是能适应不同载重的摩托车后减震器。
技术介绍
目前,摩托车后减震器主要由固定支撑环、阻尼器及等径弹簧或刚度不等的等径变节距弹簧构成,一个固定支撑环固定在阻尼器的活塞杆上端,另一个固定支撑环固定在阻尼器的缸体下端,弹簧套装在阻尼器外,并且两端顶靠在上、下固定支撑环上,由于只有一根弹簧起作用,为了满足额定最大载重时的减震效果,弹簧的刚度只能选择比较适中的值。但是,摩托车承受的重量范围往往比较大,在农村用来载人或拉货的摩托车尤其如此,当只有单人乘坐或载重较轻时,感觉减震器太硬,几乎没有什么减震效果,而当载重量大时,又容易超过减震器的最大极限,甚至使减震器失效。另外,有些减震器虽设有调节器,但调节的范围也非常有限,需要专用工具,调整起来非常麻烦,在实际使用中很少用到。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自适应载重式摩托车后减震器,解决现有摩托车后减震器不能自动适应不同载重,在载重较轻和载重较重时减震效果均不理想的技术问题。本技术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一种自适应载重式摩托车后减震器,在上、下固定支撑环之间有主减震器,该主减震器包括活塞杆、油缸及减震弹簧,减震弹簧套在活塞杆及油缸外,在上、下固定支撑环之间还设置有至少一个副减震器,该副减震器的活塞杆上端固接在上固定支撑环上,副减震器的油缸下端悬空,并由固定在支撑环上的导向器进行限位和导向。所述导向器可为圆筒状,圆筒的上端有一导向孔,副减震器的油缸下端伸入导向孔中。所述导向器也可为直立块状,直立块上设有垂直方向的导向槽,副减震器的油缸下端设有导向销,导向销的一端伸入所述导向槽中。在所述上、下固定支撑环之间的主、副减震器外还可设置有防护外罩。本技术中在通常使用的主减震器旁边增设副减震器,并使副减震器的下端悬空,因此,只要适当设计主、副减震器的减震弹簧刚度,使摩托车载一人或负载较轻时,只有主减震器的减震弹簧被压缩(起作用),而副减震器不起作用;当摩托车载两人或负载较重时,主减震器的减震弹簧被压缩到使副减震器的下端与下固定支撑环接触,主、副减震器同时起作用。根据此原理,我们可设置不止一个副减震器,使摩托车负载更大时,有不止一个副减震器起作用,这样就能保证摩托车在任何负载情况下都有最佳的减震效果。本技术的优点是能自动适应摩托车负载的变化,使摩托车始终处于最佳的减震状态,并且结构简单、成本低。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中导向器8可为圆筒状时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中导向器8可为直立块状时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的A向视图(局部剖)。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图2所示本技术由上固定支撑环1、下固定支撑环2及它们之间的主、副减震器、防护外罩13构成,其中主减震器由活塞杆3、油缸4、减震弹簧5组成,副减震器由活塞杆6、油缸7及减震弹簧14构成,活塞杆3及活塞杆6的上端均固接在上固定支撑环1上,油缸4的下端固接在下固定支撑环2上,减震弹簧5套在活塞杆3及油缸4外,减震弹簧14套在活塞杆6及油缸7外,减震弹簧5由固定在油缸4上的托套15支撑,减震弹簧14的下端由固定在油缸7上的托套15支撑,油缸7的下端悬空,并由固定在支撑环2上的导向器8进行限位和导向。从图1可看出所述导向器8为圆筒状,圆筒的上端有一导向孔10,副减震器的油缸7下端伸入导向孔10中。从图2可看出所述导向器8也可做成直立(弧形)块状,直立块上设有垂直方向的导向槽11,副减震器的油缸7下端设有导向销12,导向销12的一端伸入所述导向槽11中。从图1、图2还可看出在所述上、下固定支撑环1、2之间的主、副减震器外还设置有防护外罩13,以防止灰尘等杂物污染主、副减震的各零部件。工作原理参见图1、图2,当摩托车载一人或负载较轻时,主减震器的减震弹簧5被压缩,而这时主减震器减震弹簧5的压缩量还不足以使副减震器的油缸7下端与下固定支撑环2接触,副减震器这时候不起作用;当摩托车载两人或负载较重时,主减震器的减震弹簧5被压缩到使副减震器的油缸7下端与下固定支撑环2接触,主、副减震器同时起作用。这样就可将主减震器减震弹簧5的刚度设计小一些,使摩托车在任何负载情况下都有最佳的减震效果。权利要求1.一种自适应载重式摩托车后减震器,在上、下固定支撑环(1、2)之间有主减震器,该主减震器包括活塞杆(3)、油缸(4)及减震弹簧(5),减震弹簧(5)套在活塞杆(3)及油缸(4)外,其特征在于在上、下固定支撑环(1、2)之间还设置有至少一个副减震器,该副减震器的活塞杆(6)上端固接在上固定支撑环(1)上,副减震器的油缸(7)下端悬空,并由固定在支撑环(2)上的导向器(8)进行限位和导向。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适应载重式摩托车后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器(8)为圆筒状,圆筒的上端有一导向孔(10),副减震器的油缸(7)下端伸入导向孔(10)中。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适应载重式摩托车后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器(8)为直立块状,直立块上设有垂直方向的导向槽(11),副减震器的油缸(7)下端设有导向销(12),导向销(12)的一端伸入所述导向槽(11)中。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自适应载重式摩托车后减震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上、下固定支撑环(1、2)之间的主、副减震器外还设置有防护外罩(13)。专利摘要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自适应载重式摩托车后减震器,在上、下固定支撑环(1、2)之间有主减震器,该主减震器包括活塞杆(3)、油缸(4)及减震弹簧(5),减震弹簧(5)套在活塞杆(3)及油缸(4)外,在上、下固定支撑环(1、2)之间还设置有至少一个副减震器,该副减震器的活塞杆(6)上端固接在上固定支撑环(1)上,副减震器的油缸(7)下端悬空,并由固定在支撑环(2)上的导向器(8)进行限位和导向,导向器(8)可为圆筒状,也可为直立(弧形)块状。本技术能自动适应摩托车负载的变化,使摩托车始终处于最佳的减震状态,并且结构简单、成本低。文档编号B62K25/04GK2711032SQ20042006047公开日2005年7月20日 申请日期2004年7月26日 优先权日2004年7月26日专利技术者任友军 申请人:任友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适应载重式摩托车后减震器,在上、下固定支撑环(1、2)之间有主减震器,该主减震器包括活塞杆(3)、油缸(4)及减震弹簧(5),减震弹簧(5)套在活塞杆(3)及油缸(4)外,其特征在于:在上、下固定支撑环(1、2)之间还设置有至少一个副减震器,该副减震器的活塞杆(6)上端固接在上固定支撑环(1)上,副减震器的油缸(7)下端悬空,并由固定在支撑环(2)上的导向器(8)进行限位和导向。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任友军
申请(专利权)人:任友军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5[中国|重庆]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