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韩宝泰专利>正文

折叠式自行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84466 阅读:18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折叠式自行车,采用连杆结构铰接方式使其快速将把手、中心立杆、车轮等折成“一”字型,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特点是:连接后车轮的底架采用坚固、便于骑车人掌握重心的单杆构成;前车轮组件采用框架式的“”型的连接在前车轮轴上;整个车身构件采用铝合金件;在直径不变情况下的链轮与飞轮采用修正模数设计,加大了两轮的传动比,从而提高了车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坚固、平稳、可靠、轻便、美观并高速,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该技术在200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折叠式自行车。本专利技术人在专利号为92234477.9(公告号2134256)上阐述了一种快速折叠式自行车,其由前车轮组件、脚踏链轮与后轮之间固定一底架、脚踏链轮的轴心向上有一根可向后折放的中心立杆、在底杆上部有一组与中心立杆构成的近似四边形的向后折叠的连杆结构等组成,折叠后也如图5所示,可是折叠后中心立杆与底架相碰,易将杆件表面层剥落,有损美观;该车车架采用钢制件,外观简单、不美观、车重、不便搬运;底架由两根平行杆构成,使车的稳定性差,不易掌握重心;链轮与飞轮采用标准模数设计,对于小车轮自行车,使骑行速度尚欠快。本技术的目的针对快速折叠式自行车存在问题,提供一种重心稳定可靠、重量轻、结构美观及合理的快速的可折叠的自行车。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本技术包括前车轮组件、底架、中心立杆、四边形的连杆结构、轮毂、链轮、飞轮等,底架是四边形连杆结构的基础架,也是整个车身的承重架,本底架是由一根直径约为30mm的管件,其一端分成两个支叉,两个叉的端部与后车轮轴固定为一体,另一端与前车轮组件铰接;中心立杆铰接在底架约中间部位,中间部位设置一防止中心立杆与其他车架部件相碰撞的限位块,由于底架采用一根管构成,克服了原由二根平行架构成而导致不易掌握重心,骑车不稳现象。车把与立杆之间设置一可上下调节的杆,其是内通孔的管杆,其弓形连接在车把的中间部位,并管口朝上的与车把固定一体,从管口上插入备用的环形锁;原来调节杆与车把的连接采用调节杆向上伸出两个分支杆,两个分支杆分别连接在车把上,这样结构复杂、不美观,改进后的本技术美观、实用、增加了放置环形锁的功能;前车轮组件的与调节杆相互套装的立杆,其由立管、连接板构成的框架、腿管等构成,两块或多块连接板上下平行设置为一体的框架,框架上端固定插入立管,框架的左右两边的下端各设置一与前车轮轴固定连接的腿管,腿管由两根上边分开下边并拢的顶角在下的呈 状的向前弯曲的前腿管和后腿管构成,其优点是,自行车受冲击力后,该结构具有弹性,具有复原功能;承重力大,结构牢固,便于驾驶,就是在车左右转弯时,车稳易操作。车轮的轮毂取消传统的车圈、辐条及轴皮构成,本技术采用全塑或铝合金铸件,其优点是承重力大抗冲击力强,外形有美观。链轮与飞轮,在其直径不变情况下,采用修正模数设计,从而加大了链轮与飞轮的传动比,在脚踏一圈链轮时,会使带有飞轮的后车轮转动加快。本技术车身杆件,全部采用铝合金件,其车重量由原来的约10kg减至约7kg;本技术由于改进了结构,减轻了重量,结构更合理,提高了车的稳定性及车速,满足了不同层次的需要。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是立杆12的正视图图3是图2的左视图图4是底架5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折叠后结构状态附图中编号为1-前车轮组件10-车把 11-调节杆 12-立杆120-立管121-连接板122-后腿管 123-前腿管13-分立管 14-轮毂2-横梁 3-中心立杆4-后轮支杆 5-底架实施例1本技术由前车轮组件1、横梁2、中心立杆3、后轮支架4、底架5、前后轮的轮毂、链条轮、后轮等组成,底架5的一端与前车轮立管上的分立管下端铰接,另一端固定在后轮轴上;底架5近中部位置铰接一向上设置的顶部带鞍座的中心立杆3;横梁2与后轮支架4,其一端同铰接在中心立杆3上半部位,另一端分别与前轮立管的分立管及后轮轴心部件铰接;后轮支架4的中间部位套有园柱形压缩弹簧的轴,后轮支架4的上半部分的两根平行杆及下半部分的两根平行杆分别铰接在上述压缩弹簧的轴上;底架5是由一根承重的杆构成,其与中心立杆3铰接处有一防止立杆3与底架5等机身件相碰的档块。实施例2本技术与实施例1结构与另部件连接关系基本相同,前车轮组件1由车把10、调节杆11、立杆12、与立杆12固定连接或“人”字形向右下方设置的分立管13、轮毂14等构成,套装在立杆12上端的可以向上向下调节高低的通孔调节杆11呈弓形固定连接在车把10中间部位,并且调节杆11通孔口朝上,立杆12由立管120、连接板121、后腿管122、前腿123等构成,前车轮上边的立杆120端设置一框架结构,该框架由二块或多块连接板121上下平行放置连为一体,其四周边呈平滑曲面状;框架中间向上固定一立管120,框架左右两边向下各有一与前车轮固定为一体的腿管,腿管又由两根上边分开下边并拢的顶角在下而呈 状的向前弯曲的后腿管122和前腿管123构成,前后腿管并拢顶部分与前车轮轴固定连接。实施例3本技术结构与另部件连接关系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链轮与飞轮采用修正模数设计,增加链轮与飞齿数提高传动比。实施例4本技术结构及另部件连接关系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前后车轮的轮毂采用全塑的或铝合金铸件。实施例5本技术结构及另部件连接关系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前车轮组件1、横梁2、中心立杆3、后轮支架4、底杆5等车身杆件可采用铝合金件。权利要求1.一种折叠式自行车,由前车轮组件(1)、横梁(2)、中心立杆(3)、后轮支架(4)、底架(5)、前后轮的轮毂、链轮、飞轮、后轮等组成,底架(5)的一端与前车轮立管上的分立管下端铰接,另一端固定在后轮轴上;底架(5)近中部位置铰接一向上设置的顶部带鞍座的中心立杆(3);横梁(2)与后轮支架(4),其一端同铰接在中心立杆(3)上半部位,另一端分别与前轮立管的分立管及后轮轴心部件铰接;后轮支架(4)的中间部位套有园柱形压缩弹簧的轴,后轮支架(4)的上半部分的两根平行杆及下半部分的两根平行杆分别铰接在上述压缩弹簧的轴上,其特征在于,底架(5)是由一根承重的杆构成,其与中心立杆(3)铰接处有一防止立杆(3)与底架(5)等机身杆件相碰的档块。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式自行车,其特征在于,前车轮组件(1)由车把(10)、调节杆(11)、立杆(12)、与立杆(12)固定连接成“人”字形向下方设置的分立管(13)、轮毂(14)等构成,套装在立杆(12)上端的可以上下调高低的通孔的调节杆(11)呈弓形固定连接在车把(10)中间部位,并且调节杆(11)通孔口朝上;立杆(12)由立管(120)、连接板(121)、后腿管(122)、前腿管(123)构成,前车轮上边的立管(120)下端设置一框架结构,该框架由二块或多块连接板(121)上下平行放置连为一体,其四周边呈平滑曲面状;框架中间向上固定一立管(120),框架左右两边向下各设置一与前车轮轴固定为一体的腿管,腿管又由两根上边分开下边并拢的顶角在下而呈状的向前弯曲的前腿管(123)和后腿管(122)构成,前后腿管并拢的顶角部分与前车轮轴固定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式自行车,其特征在于,在链轮与飞轮直径不变情况下,采用修正模数设计,链轮和飞轮齿数增加,使其传动比大幅度增加。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式自行车,其特征在于,前后轮的轮毂采用全塑的或铝合金铸件。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式自行车,其特征在于,前车轮组件(1)、横梁(2)、中心立杆(3)、后轮支架(4)、底架(5)等车身杆件可采用铝合金件。专利摘要一种折叠式自行车,采用连杆结构铰接方式使其快速将把手、中心立杆、车轮等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折叠式自行车,由前车轮组件(1)、横梁(2)、中心立杆(3)、后轮支架(4)、底架(5)、前后轮的轮毂、链轮、飞轮、后轮等组成,底架(5)的一端与前车轮立管上的分立管下端铰接,另一端固定在后轮轴上;底架(5)近中部位置铰接一向上设置的顶部带鞍座的中心立杆(3);横梁(2)与后轮支架(4),其一端同铰接在中心立杆(3)上半部位,另一端分别与前轮立管的分立管及后轮轴心部件铰接;后轮支架(4)的中间部位套有园柱形压缩弹簧的轴,后轮支架(4)的上半部分的两根平行杆及下半部分的两根平行杆分别铰接在上述压缩弹簧的轴上,其特征在于,底架(5)是由一根承重的杆构成,其与中心立杆(3)铰接处有一防止立杆(3)与底架(5)等机身杆件相碰的档块。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韩宝泰
申请(专利权)人:韩宝泰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1[中国|上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