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胡念国专利>正文

折叠式自行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90278 阅读:2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前车架后端与后车架前端相连的立体形车架,折叠时在连杆机构的作用下,前轮向前车轲内的收折能与车把立管和车把向前车架上的收折同时完成,后轮向后车架内的收折也能与鞍座立管和鞍座向后车架上的收折同时完成。前后车架本身还可以重合折叠,由于还采用了可转动下折的车把,整车折叠成一箱形后,车把可作为箱体的提手。(*该技术在199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技术涉及一种交通工具,特别是自行车的改进。在我国自行车是使用最广泛的交通工具。但现在生产的自行车均存在着停放时所占空间位置大;搬出、搬进建筑物时,因体积大、重量重、搬运困难;不使用时携带不方便的缺点,因此迫切需要有可折叠的自行车,国内外曾研制出各种折叠式自行车,终因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至今尚未普遍使用。例如中国CN8520076号专利公布的箱式折叠自行车,采用了X形车架。折叠时前、后轮分别置于车架的前后弧中,前轮以翻转方式置入,后轮以滑动方式置入,同时该车还采用了可收叠的脚蹬,可分离的车把、鞍座等措施,来实现整车的折叠。由于该车在折叠时需要将车把和鞍座分别拆出置于合适的位置上,这就增加了折叠过程的繁琐性。另外在折叠状态时要用一有提手或背带的罩套将整车覆盖才成为箱式折叠自行车,因此这种箱式折叠自行车使用起来仍不方便。因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折叠、复原简捷方便,折叠后外形规整,所占空间位置小,易于携带的折叠式自行车。本技术的折叠式自行车除采用了现有自行车的前、后轮,前叉、车把、鞍座、脚蹬及其它辅助部件外,设计了可对折的立体车架,可转动下折的车把、鞍座,可转动的前、后轮的结构。当不用车时可容易地将前、后轮转动入前、后车架内,车把、鞍座收折于前后车架上,前、后车架再对折起来,即成为一箱形。这种折叠车的车架呈立体形,由两个平行双金属管架按后车架(2)的前端与前车架(1)的后端相连接而构成。前车架(1)的前端连接有阴筒(3)。阴筒(3)内部件的结构与现有自行车的完全一样,所不同的是前叉和前叉立管是分开的。阴筒(3)内的前叉立管衬套的下端连有弧面向上的前叉上弧板(4),前叉上弧板(4)和前叉下弧板(4)按弧面相接触在后沿铰接,前叉下弧板(4)的下端面又与前叉连接在一起,前叉也与现有自行车前叉的形状、结构一样,前叉前端设置前轴孔。前叉上弧板(4)上通过螺钉连有一正方形金属板(5),板上钻有一孔。阴筒(3)中部还有一直角弯杆(6),直角弯杆(6)与车身平行的杆上有一匚形槽,槽内通过销钉安装有一带 形槽的压杆(7),在匚形槽与压杆(7)的 形槽间,装有压缩弹簧(8)。车把立管(11)和前叉立管也是分开的,车把立管(11)的下端连有弧面向上的车把立管上弧板(12),车把立管上弧板(12)和车把立管下弧板(12)按弧面相接触在后沿铰接,车把立管下弧板(12)的中部钻有通孔,通孔内装有把车把立管下弧板(12)连接在前叉立管上的螺钉(13)。通孔上端的直径与前叉立管的外径相吻合,上端的长度与螺钉(13)头部的长度一样,通孔中部的直径与螺钉(13)的外径相匹配,通孔下端的直径也与前叉立管的外径相吻合,螺钉(13)穿过通孔置于前叉立管内,在前叉立管的另一端通过锁紧螺母锁紧。车把立管上弧板(12)的上弧面上有一接头,在接头中部钻有盲孔,盲孔的直径与车把立管(11)的外径相匹配,车把立管(11)是插入车把立管上弧板(12)的接头内的。在车把立管上弧板(12)的上部和前叉下弧板(4)的下部压有一上下两端均为向前钩的弯钩(9),弯钩(9)从正方形金属板(5)的孔内穿过,而置于车把立管上弧板(12)和前叉下弧板(4)上,弯钩(9)中部连有一搬杆(10),搬杆(10)置于直角弯杆(6)的匚形槽内时,直角弯杆(6)匚形槽内的压杆(7)将搬杆(10)顶住。这时上下两端均为向前钩的弯钩(9)将车把立管上弧板(12)与前叉下弧板(4)之间的部件紧紧夹住,此时为行驶时的工作位置,按住压杆(7),可将搬杆(10)从直角弯杆(6)的匚形槽内搬出,上下两端均为向前钩的弯钩(9)将所夹持部件松开,此时车把立管(11)和前叉(前轮)可沿车把立管上弧板(12)与车把立管下弧板(12)的铰接处和前叉上弧板(4)与前叉下弧板(4)的铰接处进行折叠。车把立管上、下弧板(12)的铰接处连有一连杆机构(14),连杆机构(14)的另一端连在前叉上。下弧板(4)的铰接处,从而可使车把(15)、车把立管(11)和前叉(前轮)的折叠同步完成。车把立管(11)的另一端也连有一接头(18),接头(18)内装有车把横杆(17),车把横杆(17)的一端连有车把弧板(16),车把弧板(16)的另一面与车把(15)相连,车把横杆(17)的另一端有螺纹,以与带手柄的球形螺母(19)相连,接头(18)与车把弧板(16)相对应的一端也连有接头弧板(16),行驶状态时车把弧板(16)与接头弧板(16)通过与车把横杆(17)相连的带柄球形螺母(19)紧紧压住,从而使车把(15)不能转动,折叠时,拧松带柄球形螺母(19),接头弧板(16)与车把弧板(16)分离,此时可将车把(15)转至与车把立管(11)平行的位置。前车架(1)后端的一边通过凹形锁紧槽(20)与后车架(2)前端的一边相连,凹形锁紧槽(20)通过螺钉和螺母连接在后车架(2)前边架的中部。凹形锁紧槽(20)的两凹边将前车架(1)的后边架和后车架(2)的前边架紧紧夹住,为行驶时的工作位置。向上搬凹形锁紧槽(20)使其两凹边与前、后车架(1)(2)的后、前边架脱离。就可对前、后车架(1)(2)进行折叠。前车架(1)的另一边与与之相对应的后车架(2)的另一边通过套筒(21)连接,前车架(1)的两侧架连在套筒(21)上,套筒(21)套在后车架(2)的另一前边架上。后车架(2)的前部上端焊接有一对铰链座(22),接头套(23)穿过螺钉(24)置于两铰链座(22)之间,通过螺母(25)固定在铰链座(22)上。接头套(23)上端连有鞍座前立管(27),鞍座前立管(27)的另一端内设置有一T形杆(29),T形杆(29)的横杆两端连在鞍座(28)上,T形杆(29)的竖杆置于鞍座前立管(27)内,鞍座前立管(27)的上端有一对接头座(30),接头座(30)上通过销钉装有上端向前钩的固定杆(31),在接头座(30)下方,固定杆(31)与鞍座前立管(27)之间还装有一压缩弹簧(32)。当鞍座前立管(27)与T形杆(29)连接在一起时,固定杆(31)的前钩将鞍座前立管(27)和T形杆(29)的竖杆端面紧紧压住,此时鞍座前立管(27)与鞍座(28)连接在一起,用手按住固定杆(31),可使鞍座前立管(27)与T形杆(29)脱离,可将鞍座前立管(27)收折于后车架(2)上。后车架(2)的前部下方设置中轴孔。后车架(2)圆弧弯管处上方连有一对铰链座(33),铰链座(33)的孔内装有轴(34),轴(34)的两端有螺纹,在两铰链座(33)的外边,装有垫圈(35)和螺母(36),以把轴(34)固定在铰链座(33)上,套筒(37)穿过轴(34)而置于两铰链座(33)之间,套筒(37)的两端连接有两根鞍座后立管(38),鞍座后立管(38)另一端的端头呈扁形,扁形端头上有一对孔,通过螺母(41)固定在装在轴套(40)内的轴(39)的两端,轴套(40)是与鞍座(28)连接在一起的。鞍座前立管(27)与鞍座(28)脱离时,鞍座后立管(38)和鞍座(28)可沿铰链座(33)向前收折于后车架(2)上。后车架(2)圆弧弯管处的下方也连有一对铰链座(42)。此处与鞍座后立管(38)在后车架(2)上的结构完全一样,两△形后叉(44)是与套筒(43)连在一起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本实用新型属于自行车的改进,一种包括车架,前、后叉,前、后轮,把手,鞍座,脚蹬及其他辅助部件的折叠式自行车,其特征在于,自行车的主体为一个由两个平行双金属管架按前车架(1)的后端与后车架(2)的前端相连而构成的立体形车架,通过可顺时针转动下折的车把(15),能沿车把立管上、下弧板(12)的铰接处向前车架(1)上收折的车把(15)和车把立管(11),在连杆机构(14)的作用下,能同时沿前叉上、下弧板(4)的铰接处向前车架(1)内收折的前叉(前轮),可置于后车架(2)上的鞍座前立管(27),能沿铰链座(33)向后车架(2)上收折的鞍座后立管(38),以及在连杆机构(45)的作用下,能同时沿铰链座(42)向后车架(2)内收折的后叉(后轮)来实现整个自行车的折叠。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念国
申请(专利权)人:胡念国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51[中国|四川]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