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气轮胎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758448 阅读:187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7-22 12:0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即使在具有由热塑性树脂或包含热塑性树脂与弹性体的掺混物的热塑性弹性体组合物形成的内衬层的情况下,也可以排除胎圈部的空气滞留、防止由空气滞留引起的硫化故障的充气轮胎。在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充气轮胎中,在一对胎圈部之间架设有胎体层、在比该胎体层更靠轮胎内腔侧配置有内衬层、接合橡胶层介于上述胎体层和上述内衬层之间,并且用于保护所述胎圈部的胎圈包布的轮胎内腔侧的端部插入了上述胎体层与上述内衬层之间,在所述充气轮胎中,上述内衬层由热塑性树脂或包含热塑性树脂与弹性体的掺混物的热塑性弹性体组合物构成,上述接合橡胶层配置在上述内衬层与上述胎圈包布之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说明】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09年10月23日、申请号为200980144735. 9、专利技术名称为"充 气轮胎"的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本专利技术涉及具备由热塑性树脂或包含热塑性树脂与弹性体的掺混物的热塑性弹 性体组合物形成的内衬层的充气轮胎,更具体而言,本专利技术涉及要排除胎圈部的空气滞留、 防止由空气滞留引起的硫化故障的充气轮胎。
技术介绍
近年来,提出了将由热塑性树脂或包含热塑性树脂与弹性体的掺混物的热塑性弹 性体组合物形成的薄膜层作为内衬层配置在轮胎内面。 在这样的充气轮胎中,在一对胎圈部之间架设有胎体层,在比该胎体层更靠轮胎 内腔侧配置有内衬层,在胎体层与内衬层之间设置有用于改善两者接合性的接合橡胶层。 此外,在设置用于保护胎圈部的胎圈包布的情况下,将胎圈包布的轮胎内腔侧的端部插入 胎体层与内衬层之间(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图6是概略地显示现有充气轮胎中的胎圈部的剖面图。如图6所示,胎体层4以 包入胎圈芯5和胎圈填胶6的方式卷绕,在比胎体层4更靠轮胎内腔侧配置有内衬层7,在 胎体层4与内衬层7之间配置有接合橡胶层8。而且,用于保护胎圈部的胎圈包布9的轮胎 内腔侧的端部配置在内衬层7与接合橡胶层8之间。 然而,在胎圈包布9的轮胎内腔侧的端部配置在内衬层7与接合橡胶层8之间的 情况下,基于胎圈包布9的厚度而形成的高度差使在胎圈部中的内衬层7与接合橡胶层8 之间的部位容易发生空气滞留。而且,如果在胎圈部中存在空气滞留,则存在如下问题:对 于在硫化后从模具中取出的高温状态的轮胎,以热塑性树脂为基体的内衬层7在空气滞留 部分发生膨胀,从而发生硫化故障。 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平10-81108号公报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即使在具有由热塑性树脂或包含热塑性树脂与弹性体的掺 混物的热塑性弹性体组合物形成的内衬层的情况下,也能够排除胎圈部的空气滞留、防止 由空气滞留引起的硫化故障的充气轮胎。 用于实现上述目的的本专利技术的充气轮胎,在一对胎圈部之间架设有胎体层,在比 该胎体层更靠轮胎内腔侧配置有内衬层,接合橡胶层介于所述胎体层与所述内衬层之间, 并且用于保护所述胎圈部的胎圈包布的轮胎内腔侧的端部插入到所述胎体层与所述内衬 层之间,所述充气轮胎的特征在于,所述内衬层由热塑性树脂构成或由包含热塑性树脂与 弹性体的掺混物的热塑性弹性体组合物构成,所述接合橡胶层配置在所述内衬层与所述胎 圈包布之间。 在本专利技术中,在用于保护胎圈部的胎圈包布的轮胎内腔侧的端部插入胎体层与内 衬层之间的充气轮胎中,当内衬层由热塑性树脂或热塑性弹性体组合物构成时,通过在内 衬层与胎圈包布之间配置接合橡胶层,可以防止在胎圈部中的内衬层与接合橡胶层之间发 生空气滞留、防止由空气滞留引起的硫化故障。 在本专利技术中,内衬层的下端位置优选配置在比胎趾更靠轮胎径向外侧。其原因是, 因为以热塑性树脂为基体的内衬层与由丁基橡胶构成的内衬层相比刚性较高,因此如果内 衬层具有超过胎趾而延长那样的尺寸,则在轮胎成型时,当胎体层绕胎圈芯卷绕时,在内衬 层上会产生褶皱。另一方面,内衬层的下端位置优选配置在轮胎截面高度的35%以下的区 域。由此,可以充分发挥防透气功能。 接合橡胶层的下端位置优选配置在与内衬层的下端位置相同的位置或比内衬层 的下端位置更靠轮胎径向内侧。由此,可以更确实地排除空气滞留。此外,沿轮胎径向测定 的从胎趾到接合橡胶层的下端位置的高度h t相对于沿轮胎径向测定的从胎趾到胎圈芯的 径向最内侧位置的高度hb优选存在ht多h b/2的关系。其原因是,如果一般未配合抗老化 剂的接合橡胶层以未被内衬层覆盖状态存在于胎趾附近,则臭氧劣化等会造成该部分的物 性降低、轮辋装卸时在胎趾上容易产生缺失。通过满足h t多hb/2的关系,可以防止轮辋装 卸时胎趾的缺失。此外,为了防止轮辋装卸时胎趾的缺失,在构成接合橡胶层的橡胶组合物 中配合抗老化剂也是有效的。【附图说明】 图1是显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子午线半剖面图。 图2是概略地显示图1的充气轮胎中的胎圈部的剖面图。 图3是概略地显示本专利技术的充气轮胎中的胎圈部的变形例的剖面图。 图4是概略地显示本专利技术的充气轮胎中的胎圈部的变形例的剖面图。 图5是概略地显示本专利技术的充气轮胎中的胎圈部的变形例的剖面图。 图6是概略地显示现有充气轮胎中的胎圈部的剖面图。【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构成进行详细说明。图1显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充 气轮胎,图2概略地显示图1的充气轮胎中的胎圈部。 在图1中,1为胎面部,2为胎侧部,3为胎圈部。在左右一对胎圈部3、3之间架设 有胎体层4,该胎体层4的端部绕胎圈芯5从轮胎内侧向外侧折回。配置在胎圈芯5上的胎 圈填胶6与胎圈芯5 -起被包在胎体层4里面。 在比胎体层4更靠轮胎内腔侧以实质上覆盖轮胎内面的方式配置有由热塑性树 脂或热塑性弹性体组合物形成的内衬层7。此外,接合橡胶层8介于胎体层4与内衬层7之 间。用于保护胎圈部3的胎圈包布9,由将整齐排列的加强帘线或加强布用橡胶覆盖而成的 片材、由配合有短纤维的橡胶组合物形成的片材、或由比周边的橡胶部件在耐磨损性方面 更优异的橡胶组合物形成的片材等构成,通常将其厚度设定为〇. 3~2. Omm的范围。胎圈 包布9以覆盖胎圈部3的与轮辋片(rim sheet)抵接的内周侧部分的方式配置,该胎圈包 布9的轮胎内腔侧的端部插入胎体层4与内衬层7之间。更具体而言,如图2所示,形成接 合橡胶层8配置在内衬层7与胎圈包布9之间那样的叠层结构。 另一方面,在胎面部1中,胎体层4的外周侧埋设有多层带束层10。这些带束层 10以加强帘线相对于轮胎周向倾斜且加强帘线在层间互相交叉的方式配置。此外,可以在 带束层10的外周侧配置由加强帘线沿轮胎周向连续卷绕而成的带束加强层。 根据上述充气轮胎,当将用于保护胎圈部3的胎圈包布9的轮胎内腔侧的端部插 入胎体层4与内衬层7之间、并且内衬层7由热塑性树脂或热塑性弹性体组合物构成时,通 过将接合橡胶层8配置在内衬层7与胎圈包布9之间,可以防止胎圈部3中在内衬层7与 接合橡胶层8之间发生空气滞留、防止由这样的空气滞留引起的硫化故障。 在上述充气轮胎中,如图2所示,内衬层7的下端位置7e优选在比胎趾T更靠轮 胎径向外侧配置。在内衬层7具有内衬层7的下端位置7e超过胎趾T而延长那样的尺寸 的情况下,在轮胎成型时,在胎体层4绕胎圈芯5卷绕时,在以热塑性树脂为基体的高刚性 的内衬层7上可能会产生褶皱。另一方面,内衬层7的下端位置7e优选配置在轮胎截面高 度SH的35%以下的区域。即,基于上述理由,希望将内衬层7的下端位置7e配置在比胎趾 T更靠轮胎径向外侧,如果其下端位置7e位于比轮胎截面高度SH的35%的位置更靠轮胎 径向外侧,则内衬层7所产生的防透气性能下降。 如图2所示,接合橡胶层8的下端位置Se优选配置在比内衬层7的下端位置7e 更靠轮胎径向内侧。由此,可以更确实地排除空气滞留。但是也能够如图3所示,将接合橡 胶层8的下端位置Se配置在与内衬层7的下端位置7e相同的位置,如图4所示,将接合橡 胶层8的下端位置Se配置在比内衬层7的下端位置7e更靠轮胎径向外侧,根据情况的不 同,也能够如图5所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充气轮胎,在一对胎圈部之间架设有胎体层,在比该胎体层更靠轮胎内腔侧配置有内衬层,接合橡胶层介于所述胎体层与所述内衬层之间,并且用于保护所述胎圈部的胎圈包布的轮胎内腔侧的端部插入到所述胎体层与所述内衬层之间,所述充气轮胎的特征在于,所述内衬层由热塑性树脂构成、或由包含热塑性树脂与弹性体的混合物的热塑性弹性体组合物构成,所述接合橡胶层配置在所述内衬层与所述胎圈包布之间,所述胎圈包布以覆盖胎圈部的与轮辋片抵接的内周侧部分的方式配置,该胎圈包布由将整齐排列的加强帘线或加强布用橡胶覆盖而成的片材构成。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松田淳桥村嘉章
申请(专利权)人: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