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承载式车身汽车车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69523 阅读:36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非承载式车身汽车车架,在车架后部由两侧主纵梁、后保横梁和横跨在两侧主纵梁之间的车架横梁构成矩形框;其特征是在所述后保横梁与车架横梁之间,呈纵向设置至少一道在后保横梁与车架横梁之间的副纵梁。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有效地减小后部偏置碰撞时的载荷分布不均匀性,有助于传递后部偏置碰撞产生的横向载荷,提高后部偏置碰撞的碰撞性能。(*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汽车车架,更具体地说是针对非承载式车身汽车车架,尤其是针对为承 受发生后部偏置碰撞的汽车车架的后部结构。
技术介绍
对于非承载式车身的汽车,车架是载荷传递和能量吸收的主要部件,其结构多为框架式。 当汽车发生后部碰撞,尤其是后部偏置碰撞时,主要靠车架的变形吸收冲击能量。按照相关 的碰撞安全试验法规,在后部70%偏置碰撞的试验工况下,普通车架由于缺乏载荷横向传递 途径,会导致冲击载荷主要集中在车辆的一侧,引起车辆变形过大,影响车内后排乘员以及 燃油系统的安全。同时,后置于车架纵梁上的拖钩将进一步侵占后部的变形空间,致使情况 更加恶化。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是为避免上述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非承载式车身汽车车 架,减小后部偏置碰撞时的载荷分布不均匀性,有助于传递后部偏置碰撞产生的横向载荷, 以提高后部偏置碰撞的碰撞性能,同时消除后置拖钩对碰撞空间的影响。本技术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技术非承载式车身汽车车架的结构形式是,在车架后部由两侧主纵梁、后保横梁和横跨在两侧主纵梁之间的车架横梁构成矩形框;本技术的结构特点是在所述后保横梁与横梁之间,呈纵向设置至少一道在后保横梁 与车架横梁之间的副纵梁。本技术的结构特点也在于设置汽车后置拖钩固定安装于副纵梁上。所述副纵梁有两道,两道副纵梁以车架纵向轴线为中心对称分处于两侧。所述两道副纵梁分别处于两侧纵梁朝向所述矩形框内的30%的位置处。与已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体现在1、 本技术副纵梁的设置,有助于传递后部偏置碰撞产生的横向载荷,合理分配碰 撞过程中的冲击载荷,大大提高车辆变形的协调性,对于汽车后部偏置碰撞性能的提高作用 明显,有效地保护燃油系统的安全。2、 本技术通过将后置拖钩固定安装于副纵梁上,有效地释放了车架纵梁的变形空 间,充分吸收冲击能量。3、 本技术按照两道副纵梁分别处于两侧纵梁朝向矩形框内的30%位置处的形式进 行具体设置,能够很好地满足FMVSS301碰撞安全试验法规中关于汽车后部70%偏置碰撞 的试验工况下的安全性能要求,改善车架纵梁在碰撞试验过程中的变形模式。4、 本技术结构简单,不改变己有车架的构架,易于实施。5、 本技术对于汽车后部完全碰撞的安全性能也有很大的提高。附图说明图l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承受后部偏置碰撞时的载荷分布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承受后部完全碰撞时的载荷分布示意图。图中标号1左侧主纵梁、2车架横梁、3右侧主纵梁、4右侧吸能盒、5后保横梁、6 右副纵梁、7左副纵梁、8左侧吸能盒、9后置拖钩安装点。以下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参见图l,按已有的结构形式,在车架后部由左侧主纵梁l、右侧主纵梁3、后保横梁5 和横跨在两侧主纵梁之间的车架横梁2构成矩形框,在两侧主纵梁与后保横梁5之间,设置 吸能盒,包括右侧吸能盒4和左侧吸能盒8。本实施例中,在后保横梁5与车架横梁2之间,呈纵向设置两道副纵梁,即右副纵梁6 和左副纵梁7,两道副纵梁以车架纵向轴线a为中心对称分处于两侧。具体实施中,针对FMVSS301碰撞安全试验法规中关于汽车后部70%偏置碰撞的试验 工况下的安全性能要求,两道副纵梁的具体设置可以是分别处于两侧纵梁朝向矩形框内的 30%的位置处。两道副纵梁与车架横梁2以及后保横梁5之间焊接或螺栓连接。图中标号1左侧主纵梁、2车架横梁、3右侧主纵梁、4右侧吸能盒、5后保横梁、6 右副纵梁、7左侧副纵梁、8左侧吸能盒、9后置拖钩安装点、IO障碍壁。为了有效释放车架纵梁的变形空间,充分吸收冲击能量,本实施例中可以将汽车后置拖 钩固定安装在两道副纵梁的拖钩安装点上。副纵梁由延性金属钣材冲压成型,材料的厚度根据主纵梁的强度进行调节,使得车辆变 形模式由车架主纵梁主导。参见图2,在设置障碍壁10的后部偏置碰撞的情况下,冲击载荷可以通过副纵梁、后 保横梁以及车架横梁传向车辆的另一侧,载荷分布如图2所示。冲击能量主要由右侧吸能盒 4和左侧吸能盒8、后保横梁5、两侧主纵梁的后端部以及两道副纵梁吸收。这样就避开了 因偏置碰撞引起载荷分布不均,导致车辆变过大的问题,从而保证燃油系统与后排乘员的安全。参见图3,在后部完全碰撞的情况下,冲击载荷由两侧主纵梁与两道副纵梁共同承担。 冲击能量主要由吸能盒8、后保横梁5、两侧主纵梁后端部以及两道副纵梁端部吸收。由于 后置托钩9置于副纵梁拖钩安装点上,因此,副纵梁靠近车架横梁处强度大于靠近后保横梁 处,变形模式与主纵梁以及吸能盒协调一致。权利要求1、非承载式车身汽车车架,在车架后部由两侧主纵梁、后保横梁和横跨在两侧主纵梁之间的车架横梁构成矩形框;其特征是在所述后保横梁与车架横梁之间,呈纵向设置至少一道在后保横梁与车架横梁之间的副纵梁。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承载式车身汽车车架,其特征是设置汽车后置拖钩固定安装于所述副纵梁上。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承载式车身汽车车架,其特征是所述副纵梁有两道,两道副纵梁以车架纵向轴线为中心对称分处于两侧。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非承载式车身汽车车架,其特征是所述两道副纵梁分别处于 两侧主纵梁朝向所述矩形框内的30%的位置处。专利摘要非承载式车身汽车车架,在车架后部由两侧主纵梁、后保横梁和横跨在两侧主纵梁之间的车架横梁构成矩形框;其特征是在所述后保横梁与车架横梁之间,呈纵向设置至少一道在后保横梁与车架横梁之间的副纵梁。本技术可以有效地减小后部偏置碰撞时的载荷分布不均匀性,有助于传递后部偏置碰撞产生的横向载荷,提高后部偏置碰撞的碰撞性能。文档编号B62D21/15GK201073984SQ20072004062公开日2008年6月18日 申请日期2007年7月13日 优先权日2007年7月13日专利技术者徐立伟, 方科鸿, 健 杨, 谢书港 申请人:奇瑞汽车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非承载式车身汽车车架,在车架后部由两侧主纵梁、后保横梁和横跨在两侧主纵梁之间的车架横梁构成矩形框;其特征是在所述后保横梁与车架横梁之间,呈纵向设置至少一道在后保横梁与车架横梁之间的副纵梁。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书港徐立伟方科鸿杨健
申请(专利权)人:奇瑞汽车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4[中国|安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