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向柱的冲击吸收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63920 阅读:20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在转向柱的冲击吸收结构中,为了将转向柱固定于转向柱下侧的车体侧托架上,设置轨形导向件以延续到柱侧托架的朝向车辆后侧的一端。导向件以突出方式设置在所述转向柱上部,并以与柱侧托架几乎相同的高度沿向着车辆后方的方向延伸。在柱侧托架通过车体侧托架后,导向部对转向柱导向,使得已经由车体侧托架移动的转向柱指向轴向,同时保持其原有的姿态。(*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用于吸收再碰撞冲击的安装在汽车上的转向柱冲击吸收结构。
技术介绍
在汽车中,当乘客与方向盘碰撞(再碰撞)或者设置在方向盘内的气囊释放而施加预定值或更大的冲击力时,连接于车体的薄壁管转向柱(包括插入转向柱的转向轴)沿车辆的前方移动,由此缓和冲击载荷。作为连接转向柱的结构,有用于通过使用螺栓件将转向柱固定于车体侧面的结构,它在许多方面与其他结构相比的优点是结构简单、重量轻并且可以方便地实现安装操作。特别是,该结构用于支承转向柱的下侧。在这种情况下,该结构以这样的方式构成,即,转向柱的下侧由托架支承,螺栓件由托架下侧旋入设置在转向柱下部的螺栓连接部(该连接部保证必要的拧入深度),由此将转向柱固定在托架上。该转向柱连接结构还要求降低上述结构的冲击载荷。在车辆的普通示例中,至于降低冲击载荷以便不松解转向柱的上述特征的结构,该特征即通过使用螺栓件支承转向柱下部的特征,公开号为531015的日本技术专利中公开了这样的结构。如图6和7所示,拧入转向柱螺栓连接部b的螺栓件d头部受到支承,以便可移动到固定于车体侧的托架c上。作为具体移动结构,采用了这样的结构,其中在托架c中形成由通孔e向着车辆前方的V形狭槽f,螺栓件d穿过该通孔(仅在图7中示出)。在该结构中,当由转向柱端部的方向盘g施加等于或大于预定值的冲击力时,如图6的箭头P所示,螺栓件d由通孔e中移出,同时转向柱沿轴向位移并由托架c移动,如图7所示,以便吸收冲击能量。但是,为了有效吸收冲击能量,要求不受干涉地移动转向柱a。特别是,由于靠近转向柱a安装了各种装置,因此要求移动转向柱而不受这些装置的干涉。总之,需要转向柱a在从托架c移动后,以与其移动前相同的姿态沿轴向位移。但是,转向柱a支承在托架c的上表面上以便将螺栓连接部b夹在其间,螺栓连接部b具有用于安装螺栓件d拧入深度(screwing depth)的厚度。因此,如图7所示,如果转向柱a连续移动直到螺栓连接部b通过托架c,则由于转向柱a本身的重量和施加在转向柱上的向下的力等作用,则转向柱会落入托架c和转向柱下部之间的空间α内。如果发生这样的下落动作,转向柱a在移动后进行如图7的双点划线所示的倾斜,使得转向柱在不同于指定移动方向(沿轴向的直线移动方向)的移动方向下进行移动。如果发生这样的移动,转向柱会与周围部件干涉并在移动中阻止了其平滑移动。因此,带来这样的缺点,使相应的周围部件的设计的自由度降低了。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普通技术存在的问题而作出了本专利技术。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转向柱的冲击吸收结构,以便由托架移动转向柱而不改变其移动方向。为了实现上述目的,设置本专利技术转向柱的冲击吸收结构,包括转向柱;柱侧托架,以突出的方式设置在所述转向柱下部;车体侧托架,设置在车体侧部上,用于由所述柱侧托架的下侧支承,所述柱侧托架,以由所述车体侧托架吊挂所述转向柱;固定部件,用于将所述柱侧托架固定于所述车体侧托架上,以便当在所述转向柱上施加向着所述车辆前方的冲击力时,使所述柱侧托架相对于车体侧托架沿向着所述车辆的所述前方的方向移动;以及导向部,以突出方式设置在所述转向柱上并处于所述柱侧托架的后侧,所述导向部由所述转向柱伸出与所述柱侧托架基本相同的量并向着所述车体的后方向延伸,其中当由于冲击力施加在所述转向柱上而使转向柱相对于所述车体沿向着所述车体前方的方向移动时,由所述车体侧托架对所述导向部进行导向。根据这种结构,由于由托架移动的转向柱的移动方向的改变受到制约,因此转向柱可以进行位移而不受周围装置干涉,由此由于转向柱的移动而使转向柱达到其足够的冲击吸收效率。此外,在根据本专利技术一方面的转向柱的冲击吸收结构中,以这样的方式设置所述导向部,即,具有与柱侧托架大致相同高度的突出件连接在转向柱下部以便与所述柱侧托架的中部对准并由所述柱侧托架的朝向车辆后侧的端部沿向着所述车辆后方的方向延伸。因此采用具有几乎与柱侧托架相同的高度的突出件作为导向部,使得该导向部可以具有简单结构,并且连接该突出件以便与螺栓件的中心位置对准并且该突出件沿向着车辆后方的方向由柱侧托架的朝向车辆后侧的端部延伸。因此可以防止将转向柱的厚度制作得很厚。此外,在根据本专利技术另一方面的转向柱的冲击吸收结构中,所述柱侧托架由具有弧形断面的板件构成,所述柱侧托架的双侧边缘部固定于所述转向柱。因此,由于由转向柱的下侧对转向柱进行支承,因此转向柱和柱侧托架可以稳定连接。此外,在根据本专利技术另一方面的转向柱的冲击吸收结构中,所述柱侧托架和所述导向件成一体。因此转向柱可以沿轴向平滑移动,并且部件的数量可以减少。此外,在根据本专利技术另一方面的转向柱的冲击吸收结构中,所述突出件具有U形断面,并且所述突出件的双侧边缘部固定于所述转向柱上。因此,由于突出件和车体侧托架彼此呈线接触,因此它们之间的摩擦程度降低。附图简要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转向柱冲击吸收结构的立体图;图2是沿图1中A-A线的支承转向柱下侧的连接部的横截面图;图3是沿图1中B-B线的支承转向柱下侧的连接部的横截面图;图4A和4B是支承转向柱下侧的连接部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图5A和5B是表示当施加再冲击时支承转向柱下侧的连接部的动作的横截面图; 图6是采用螺栓件将转向柱与车体连接的普通连接结构的侧视图;以及图7是表示当施加再冲击时普通连接结构的动作的部分侧剖视图。优选实施例的详述下面参照图1至5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图1是安装在汽车上的转向柱装置的示意图,其中,标号1表示由厚度较薄的管件构成的转向柱。转向柱1呈倾斜姿态设置在驾驶员座位(未示)前方,以这样的姿态构成,即位于朝向车辆后侧的其端部指向上而位于朝向车辆前侧的其端部指向下。转向轴2装配在转向柱1内以便自由旋转。方向盘3连接在由转向柱1上端伸出的转向轴2端部。连接转向机构(未示)的万向节4(部分示出)与由转向柱1下端伸出的转向轴2端部连接。转向柱1的上侧端部固定于设置在车体(未示)上的体一侧安装部,例如,通过采用包括上侧托架5和单向盒件6(one-way capsule)的连接部7(连接结构),将一对体侧托架8沿车体宽度方向平行设置。转向柱1的下侧端部固定在设置于车体(未示)上的体侧安装部上,例如通过采用由螺栓10和车体侧托架12(相应于本专利技术的托架)构成的连接部13(连接结构),将一对体侧托架14沿车体宽度方向平行设置。连接部7以这样的方式构成,即,当由方向盘3向其上施加等于或大于预定力的冲击时,转向柱1从体侧托架8移动,同时将上侧托架5连接在转向柱上。连接部13也以这样的方式构成,当由方向盘3向其上施加等于或大于预定力的冲击时,转向柱1从车体侧托架12移动,同时将螺栓10连在转向柱上。根据连接部7和13,整个转向柱1适于在其上施加等于或大于预定力的冲击时沿其轴向位移和移动。本专利技术用于下侧连接部13。图2和3显示连接部13的相应部的横截面图。图4A和4B显示连接部13的详细结构。下面详细说明连接部13。如图4A所示,车体侧托架12由板件构成并在其双侧分别具有一对连接座15a,还具有在连接部15a之间的几乎为半圆形的支撑部15b。每个连接座15a作为与体侧托架14装配在一起的部分,支撑部15b用作支承转向柱1下侧的部分。连接座15a通过螺栓固定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转向柱的冲击吸收结构,包括: 转向柱; 柱侧托架,以突出的方式设置在所述转向柱下部; 车体侧托架,设置在车体侧部上,用于支承所述柱侧托架的下侧,以由所述车体侧托架吊挂所述转向柱; 固定部件,用于将所述柱侧托架固定于所述车体侧托架上,以便当在所述转向柱上施加向着所述车辆前方的冲击力时,使所述柱侧托架相对于车体侧托架沿向着所述车辆的所述前方的方向移动;以及 导向部,以突出方式设置在所述转向柱上并处于所述柱侧托架的后侧,所述导向部向着所述车体的后方向延伸, 其中当由于冲击力施加在所述转向柱上而使转向柱相对于所述车体沿向着所述车体前方的方向移动时,由所述车体侧托架对所述导向部进行导向。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志田敏康天野刚志横田义则近藤真一
申请(专利权)人: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三菱自动车工程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