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车身后部部分的组合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63593 阅读:20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汽车车身后部部分的组合结构包括一个纵梁(1)、一个横梁(2)和一个下纵梁内板(3)。所述纵梁(1)具有一个侧下壁(11)、一个侧内壁(12)和一个侧外壁(13),该侧外壁(13)的前部部分(13a)被形成于从所述侧下壁(11)的前端(11a)向后一定距离的位置。所述横梁(2)具有一个横向底壁(21)和一个横向后壁(22),所述横向底壁(21)的左端和右端(21a)被从下侧装配并连接到所述侧下壁(11),所述横向后壁(22)被连接到所述侧内壁(12)。所述下纵梁内板(3)的梁内侧垂直壁(31)的后部部分(31a)被装配并连接到所述侧外壁(13)的前部部分(13a)。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被布置在汽车车身后部的一个横梁、一个纵梁、一个下纵梁内板和一个后底板的组合结构。
技术介绍
在车身的后部部分的结构中,一辆汽车具有一个横梁、一个纵梁、一个下纵梁内板和一个后底板。横梁被布置在车身的横向方向上,而纵梁被布置在车身的纵向方向上,横梁的两端与下纵梁内板联接。例如,如在公开号为JP7-81627的日本专利申请的第0007-0008段中所述和图1中所示的,一个形成在纵梁的侧面(内壁)之一的前端处的第一突缘与横梁的侧面(后壁)以及下表面(底壁)联接,一个形成在纵梁另一侧(外壁)的前端处的第二突缘在比横梁更靠后的位置与下纵梁内板联接,一个从纵梁前端的下表面(下壁)悬挂下来的第三突缘与在横梁下面穿过的底板联接。然而,在上述结构中,当最后结合前板时,在通过点焊结合横梁和底板时,必需制造一个孔口以在元件的任何部分插入点焊枪。同样,当最后结合纵梁时,必需制造一个孔口,用来通过点焊将纵梁的内壁的突缘结合到横梁。当最后结合下纵梁内板时,必需制造一个孔口,用来通过点焊将横梁的两端结合到下纵梁内板。然而,如果孔口被制造,在沿着具有孔口的表面的方向上的抗弯强度被降低,因此,希望在不制造孔口的情况下进行焊接。作为一种不使用孔口的焊接方法,具有从外表面焊接的单侧焊接,然而,紧密地接触结合表面是困难的,并且对于焊接一个受到剪切荷载的部分,该方法是不合乎要求的。当将纵梁的外壁焊接到下纵梁内板时,如果底板不被最后安装,在装配时不在任何元件中制造一个孔口的条件下,点焊是不可能的。因此,在纵梁的外壁的前端,外侧的一个向后面折叠的突缘沿着下纵梁内板形成,并且该突缘被点焊到下纵梁内板,从而,在纵向方向上的载荷例如一个来自后部的作用于纵梁外壁的碰撞被集中在折叠的部分,并且没有被有效地传递到下纵梁内板。此外,形成于纵梁上的突缘需要在不同的方向上被弯曲,突缘很难形成。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容易组合的汽车车身后部部分的组合结构,它具有防备来自后部和侧面载荷的高的刚性。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汽车车身的后部部分的组合结构包括一个纵梁、一个横梁和一个下纵梁内板。纵梁被布置在车身后部部分的左侧和右侧上,沿着汽车车身的纵向方向。横梁沿着车身的宽度方向布置,并且左端和右端被连接到纵梁。下纵梁内板沿着车身的纵向方向布置,在车身的宽度方向上比纵梁更靠外,并且从横梁向前和向后延伸。此外,纵梁具有一个侧下壁、一个从侧下壁的主体内缘向上延伸的侧内壁和一个侧外壁,该侧外壁的前缘被形成于从侧下壁的前端向后一定距离的位置。横梁具有一个横向底壁和一个横向后壁,横向底壁的左端和右端被从下侧装配并连接到所述侧下壁,横向后壁通过向后突缘被连接到所述侧内壁的中间,所述向后突缘从左端和右端沿着所述侧内壁向后延伸。下纵梁内板具有一个梁内侧垂直壁,该梁内侧垂直壁的后部部分被从车身的宽度方向的外侧装配并连接到所述侧外壁的前部部分。一个横隔板在左侧和右侧位置通过侧内壁被形成在横向后壁的横向延长部分上,以增加刚性防备来自侧面的载荷。下纵梁内板具有一个梁内侧下壁,该梁内侧下壁从梁内侧垂直壁的下缘延伸到车身的外部。梁内侧下壁被装配并连接到形成于侧内壁的外缘的向外突缘。此外,一个底板被连接到横向底壁的前缘、横向后壁的上缘、侧内壁的上缘和从梁内侧垂直壁的上缘延伸到车身外部的梁内侧上壁,该底板被提供以增大车身后部部分的组合结构的刚性。一个用于将侧内壁的前缘和侧下壁连接到底板的支架被提供以简化纵梁的加工。此外,为了增加接合处的数量和增大刚性,穿透底板的在向内突缘和前缘内侧突缘中熔化的单侧焊接技术被用来连接在底板和向内突缘前端之间的接合处以及在底板和前缘内侧突缘之间的接合处,所述向内突缘前端比向内突缘的横向后壁位置更加靠前,所述向内突缘从侧内壁的上缘朝车身内侧延伸,所述前缘内侧突缘从支架的前缘向内延伸。为了满足使用不同轴距和驾驶室尺寸的汽车,在纵向方向上比与横梁联接的部分更长的一个距离上,在被侧内壁、侧下壁、梁内侧垂直壁和底板围绕的部分的区域被制成同样的形状。为了便于连接每个元件的工作,在连接纵梁和下纵梁内板之后安装底板,或在将横梁和横隔板连接到纵梁之后连接纵梁和下纵梁内板,此后,将底板连接到纵梁、横梁和下纵梁内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和优点将从随后的说明中变得显而易见,或可以通过专利技术的实施被了解。附图说明附图表示本专利技术的若干实施例,并与上面给出的概括说明和下面给出的详细说明一起用来解释本专利技术的原理。图1是一个透视图,展示了从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汽车车身后部部分的组合结构的前左侧观察的左侧部分;图2是图1中所示的汽车车身后部部分的组合结构的透视图,展示了在安装底板之前的情况;图3是图2中所示的汽车车身后部部分的组合结构的分解透视图;图4是从图2中所示的汽车车身后部部分的组合结构的顶部看去的平面图;图5是沿图1中所示的F5-F5得到的汽车车身后部部分的组合结构的截面图;图6是沿图5中所示的F6-F6得到的汽车车身后部部分的组合结构的截面图;图7是沿图5中所示的F7-F7得到的汽车车身后部部分的组合结构的截面图。具体实施例方式结合附图1至7,关于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汽车车身后部部分的组合结构将被给出。前(前侧)、后(后侧)以及左侧和右侧宽度方向通过以汽车前进的方向F作为参考而定义,朝着汽车中心的方向被假定为向内(内侧),而从汽车中心离开的方向被假定为向外(外侧),重力作用的方向被假定为向下(下侧),而逆着重力作用的方向被假定为向上(上侧)。车身后部部分的组合结构是对称的,在该实施例中左侧被作为一个例子展示和说明。图1中所示的汽车车身后部部分的组合结构包括一个纵梁1,一个横梁2,一个下纵梁内板3,和一个底板4。纵梁1沿着汽车车身的纵向方向布置在车身后部部分的两侧上,纵梁1具有一个侧下壁11、一个侧内壁12和一个侧外壁13,如图3中所示。侧下壁11在外缘具有一个向外突缘14,侧内壁12在侧下壁11的主体的宽度方向上从内缘向上延伸,在侧内壁12的上缘,一个朝内侧延伸的向内突缘15被形成。侧外壁13在侧下壁11的主体的宽度方向上从外缘向上延伸,前部部分13a被形成在从侧下壁11的前端11a向后一定距离的位置。横梁沿着车身的宽度方向布置,并且左端和右端被连接到纵梁1的前部部分,如图2中所示。横梁2具有一个横向底壁21和一个横向后壁22,如图3中所示。在横向底壁21中,左端和右端21a朝外侧延伸,并通过从下侧装配而被连接到侧下壁11,在横向底壁21的前缘,一个向下延伸的向下突缘23被形成。横向后壁22具有一个上缘向后突缘24,一个右缘向后突缘和一个左缘向后突缘25。上缘向后突缘24从横向后壁22的上缘向后延伸,右缘向后突缘和左缘向后突缘25分别沿着左侧内壁和右侧内壁12从右侧端和左侧端向后延伸。如图5中所示,通过右缘向后突缘和左缘向后突缘25,横向后壁22被连接在侧内壁12的中部。下纵梁内板3沿着车身的纵向方向布置,比纵梁1更靠外侧,如图2中所示。下纵梁内板3具有一个梁内侧垂直壁31,一个梁内侧上壁32和一个梁内侧下壁33。如图4中所示,梁内侧垂直壁31的一个后部部分31a通过从外侧装配而被连接到侧外壁13的前部部分13a。如图3中所示,梁内侧上壁32从梁内侧垂直壁31的上端向上延伸,梁内侧下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汽车车身后部部分的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对纵梁(1),该纵梁(1)沿着所述车身的纵向方向被布置在一个汽车车身后部部分的左侧和右侧上;一个横梁(2),该横梁(2)沿着所述车身的宽度方向布置,并且它的左端和右端被连接到 所述纵梁(1);和一个下纵梁内板(3),该下纵梁内板(3)沿着车身的纵向方向布置,在所述车身的宽度方向上比所述纵梁(1)更靠外侧,并且比所述横梁(2)更多地向前和向后延伸,其中所述纵梁(1)具有一个侧下壁(11)、一个从所述 侧下壁(11)的主体的内缘向上延伸的侧内壁(12)和一个侧外壁(13),该侧外壁(13)的前部部分(13a)被形成于从所述侧下壁(11)的前端(11a)向后一定距离的位置;所述横梁(2)具有一个横向底壁(21)和一个横向后壁(22) ,该横向底壁(21)的左端和右端(21a)被从下侧装配并连接到所述侧下壁(11),该横向后壁(22)通过向后突缘(25)被连接到所述侧内壁(12)的中间,所述向后突缘(25)从左端和右端沿着所述侧内壁(12)向后延伸;和所述下纵梁内 板(3)具有一个梁内侧垂直壁(31),该梁内侧垂直壁(31)的后部部分(31a)被从所述车身的宽度方向的外侧装配并连接到所述侧外壁(13)的前部部分(13a)。...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富田达三
申请(专利权)人: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