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的前部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63171 阅读:20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相对于偏置冲撞、柱子冲撞等任何冲撞都可通过冲击吸收构件吸收撞击能量的汽车前部结构。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汽车前部结构,包括:沿着车辆的两侧向前后方向延伸设置、其前端部一直延伸至汽车前部的车架(1);被位于车辆前部的所述车架(1)支承、并被设置在所述车架(1)下方的前副车架(17),所述前副车架(17)包括:具有向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侧架(14)、以及由架设在所述侧架(14)的前部之间的加强件(15)构成的车架横梁的前副车架主体;由设置在所述前副车架主体的侧架前端部、吸收来自前方的撞击能量的左右一对受压变形管(22、22)构成的冲击吸收构件;架设在所述两个冲击吸收构件的前端之间的加强件(23)。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在具有设置在汽车的车架下方并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侧架的汽车前部结构中、在所述侧架的车辆前方侧设置冲击吸收构件的技术。
技术介绍
历来,例如已知有如日本技术公开公报实开平3-91282号(日本技术授权公报第2514565号)所示,在汽车(即车辆)的车架(例如,相当于本公报中的前横梁12)的下方设置由沿着车辆前后方向一直延伸至车架的前端部附近的左右一对侧架所构成的前副车架。另外,本公报中也记载了设置固定在前侧架的前端部上且向车身前方延伸的左右一对冲击吸收构件(相当于本公报中的突出部24)的结构。采用上述结构,在车辆发生前面冲撞时通过使车架及前侧架双方都沿着车辆前后方向产生轴压缩可吸收撞击能量,而且尤其是在车辆与低于其车架前端部高度的障碍物发生前面冲撞时,从车身的侧面来看,即使在撞击负荷无法大致以直线状态被车架承受的情况下,也可使上述撞击负荷大致以直线状态被位于车架的下方且前端部设有冲击吸收构件的前侧架所承受。但是,如上述公报所示,在前副车架的两个侧架部前端仅设置冲击吸收构件的结构,在车辆与车辆发生正面完全对撞(full lap)时非常有效的,但在车辆与车辆以左右偏置状态发生冲撞(偏置冲撞)时,无法使左右双方的冲击吸收构件吸收撞击能量,而与柱子等宽度较小的物体发生冲撞(柱子冲撞)时,根据冲撞位置,通过冲击吸收构件可能完全无法吸收撞击能量。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相对于偏置冲撞、柱子冲撞等任何冲撞,都可通过冲击吸收构件吸收撞击能量的汽车前部结构。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汽车前部结构,包括沿着车辆的两侧沿前后方向延伸、其前端部一直延伸至汽车前部的车架;被位于车辆前部的上述车架支承、并被设置在上述车架下方的前副车架,所述前副车架包括具有向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侧架和架设在所述侧架的前部之间的车架横梁的前副车架主体;设置在所述前副车架主体的侧架前端部、吸收来自前方的撞击能量的左右一对冲击吸收构件;架设在所述两个冲击吸收构件的前端之间的加强件。采用上述结构,在发生偏转冲撞时,可使没有发生冲撞一侧的冲击吸收构件通过加强件吸收撞击能量,且在发生柱子冲撞时,两个冲击吸收构件可分别通过加强件吸收撞击能量。在上述结构中,所述侧架的截面大致呈矩形,且侧架的前部具有对应于所述车架的支承部,位于所述支承部的前侧的侧架形成为从侧面看外壁的高度尺寸与所述冲击吸收构件的高度尺寸大致一致,所述侧架的前端部附近的底壁呈相对于所述外壁下端部向上方隆起的形状,且其截面高度尺寸小于外壁的高度尺寸,所述支承部具有呈圆筒状、其轴向大致沿上下方向予以设置、且贯通所述侧架的凹陷部的内外筒式橡胶衬套。根据上述结构,可缩短设置在所述侧架的支承部的内外筒式橡胶衬套的上下方向的长度,可使橡胶衬套本身小型化、轻量化。另外,该场合,侧架前端部及其附近,形成截面大致呈矩形的结构,且从侧面看与所述冲击吸收构件的高度大致相同的外壁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设置,因而可抑制所述橡胶衬套小型化所引起的前端部及其附近的刚性下降,增大冲击吸收构件的支承刚性,可提高冲击吸收构件对撞击能量的吸收性能。另外,不需要设置对橡胶衬套的下方部分进行固定的加强构件,故不会降低生产率。在上述结构中,所述侧架由上侧构件、下侧构件构成,所述侧架的前端部及其附近部分,在车辆宽度方向的截面中,通过相对于分别平坦形成的左右两端部,中间部分向上侧隆起的下侧构件、和与下侧构件相比中间部分向上侧较大隆起的上侧构件的上下重叠,构成封闭截面,所述重叠部的下端部一直延伸至所述冲击吸收构件的下表面的高度位置附近。采用上述结构,由于侧架前端部及其附近是通过上侧构件与下侧构件在上下方向上重叠而成,因而在实现橡胶衬套的轻量化以及抑制前端部及其附近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刚性下降的同时,能进一步提高生产率。另外,通过在冲击吸收构件的下表面的高度附近,形成横跨车辆前后方向的重叠部,能进一步增大该前端部及其附近的刚性,可进一步提高冲击吸收构件对撞击能量的吸收性能。另外,在上述结构中,沿车辆宽度方向形成从所述重叠部的下端部指向所述侧架外侧的凸缘部。采用上述结构,由于设置在副车架的上侧构件与下侧构件的重叠部的凸缘部,在冲击吸收构件的下表面的高度附近横跨于车辆的前后方向,故可增大侧架前端部及其附近的刚性,进一步提高冲击吸收构件对撞击能量的吸收性能。另外,在上述结构中,构成所述侧架的所述上侧构件的板厚大于所述下侧构件的板厚。采用上述结构,可进一步增大侧架前端部及其附近的刚性,进一步提高冲击吸收构件对撞击能量的吸收性能。另外,在上述结构中,所述侧架可包括设置在所述侧架的前部、成为相对于所述车架的支承部的前侧支承部;设置在所述侧架的后部、成为相对于所述车架的支承部的后侧支承部;设置在所述前侧支承部与后侧支承部之间、成为相对于所述车架的支承部的中间支承部;设置在所述前侧支承部与中间支承部之间、根据车辆前后方向的负荷引起所述侧架弯曲的弯曲促进部。采用上述结构,前副车架的侧架通过前侧支承部和中间支承部支承于车架上,且在前侧支承部与中间支承部之间设有受到冲撞负荷时向下方弯曲的弯曲促进部,因此,例如车辆与高度较低的障碍物发生前方冲撞等,而使前副车架承受较大的冲撞负荷时,与障碍物冲撞产生的冲撞负荷首先经冲击吸收构件和加强件被大幅度减小后,传递至侧架,使侧架向下方弯曲。这样,通过使侧架向下方弯曲变形的结构能充分吸收撞击能量。另外,即使在冲撞负荷较大、于冲撞初期使侧架弯曲变形后,冲撞负荷进一步作用于车架前端时,该车架也不会承受所述副车架向上方弯曲变形所引起的上冲负荷,故在利用车架的轴压缩变形的同时,能降低冲撞负荷,由此可进一步提高对撞击能量的吸收性能。另外,在上述结构中,所述弯曲促进部在所述侧架上予以形成,由向后下方以相对于水平方向成规定角度倾斜的前部、与大致水平或以小于所述规定角度的角度向后下方倾斜的后部的交界处所形成的弯曲部构成。采用上述结构,只要调节前部和后部的角度,就可构成侧架的弯曲促进部,利用简单的加工即可成形。另外,在上述结构中,所述前部相对于上下方向的弯曲强度大于所述后部相对于上下方向的弯曲强度。采用上述结构,汽车发生冲撞时弯曲促进部的前部的变形得到抑制,故所述冲击吸收构件及加强件的变形较为积极,由此可促进冲击吸收构件及加强件对撞击能量的吸收作用。另外,所述弯曲促进部的前部的变形得到抑制,故弯曲促进部切实向下方的弯曲,从而能可靠地防止所述副车架与车架的抵接。另外,在上述结构中,所述前部的板厚大于所述后部的板厚。采用上述结构,能以简单的结构抑制弯曲促进部的前部的变形,能得到与上述结构相同的效果。另外,在上述结构中,所述后部包括与所述前部相比在车辆宽度方向的宽度尺寸较大的宽度扩大部;在作为与前部的交界部的前侧部位所形成的,且宽度小于所述宽度扩大部的的宽度狭窄部。采用上述结构,在汽车发生冲撞,所述弯曲促进部向下方弯曲时,能防止侧架和中间部的支承结构部分发生较大的变形,可抑制侧架与中间部的连接强度的下降,可提高前副车架对撞击能量的吸收性能。在上述结构中,所述宽度扩大部包括下臂支承部、其将指向车辆外侧的用于支承前轮的下臂在车辆前后方向的至少2处可连接地加以支承,以及设置在所述下臂支承部之间的中间支承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汽车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沿着车辆的两侧向前后方向延伸、其前端部一直延伸至汽车前部的车架;被位于车辆前部的所述车架支承、并设置在上述车架下方的前副车架,其中,所述前副车架包括:具有向车辆的前后方向延 伸的左右一对侧架及架设在所述侧架的前部之间的车架横梁的前副车架主体;设置在所述前副车架主体的侧架前端部、吸收来自前方的撞击能量的左右一对冲击吸收构件;架设在所述两个冲击吸收构件的前端之间的加强件。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村田亲小沼真一花崎雅宣
申请(专利权)人: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