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的冷却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547348 阅读:113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6-03 20:3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发动机的冷却构造,能够将受到发动机的气缸及气缸盖的热量影响的喷射器等零件适当冷却。该发动机的冷却构造具有:导风部件,该导风部件覆盖发动机的气缸及气缸盖的一部分,且形成将冷却用的空气引导至气缸及气缸盖的冷却流路;以及送风部件,该送风部件将空气输送至冷却流路,导风部件具有:主体部,该主体部形成有所述冷却流路;以及遮蔽部,该遮蔽部在离开气缸及气缸盖的位置形成有分支流路,用于将空气引导至与气缸及气缸盖不同的零件,并将分支流路与冷却流路隔开。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发动机的冷却构造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发动机的冷却构造,尤其涉及一种具有导风部件的发动机的冷却构造。
技术介绍
以往,已知有这样一种摩托车,其采用具有覆盖气缸及气缸盖的护罩,以及送风用的风扇的发动机的冷却构造(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这种摩托车中,通过由护罩形成的流路而由送风用的风扇来引导空气,对发热的气缸及气缸盖进行冷却。由于通过发动机的动力来旋转风扇,强制性地对气缸及气缸盖进行冷却,因此,与流动风的自然冷却相比可获得高的冷却效率。在这种摩托车中,在发动机的气缸盖的附近配置有对燃料向燃烧室的供给进行控制的喷射器。当喷射器因气缸及气缸盖的热量而成为高温时,喷射器内的燃料发生气化,会产生发动机转速不稳定化和输出功率下降等问题。因此,在专利文献1所述的冷却构造中,形成将通过气缸及气缸盖的空气引导至喷射器的流路,喷射器就被冷却。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223211号公报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但是,在专利文献1所述的发动机的冷却构造中,由于通过气缸及气缸盖而温度上升的空气被引导至喷射器,因此,有时喷射器的冷却效率会下降。在这种情况下,难以防止喷射器内的燃料气化。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做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发动机的冷却构造,可适当地冷却受发动机的气缸及气缸盖的热量影响的喷射器等零件。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为实现上述目的而提供的本专利技术的发动机的冷却构造,具有:导风部件,该导风部件覆盖发动机的气缸及气缸盖的一部分,且形成将冷却用的空气引导至所述气缸及所述气缸盖的冷却流路;以及送风部件,该送风部件将所述空气输送至所述冷却流路。该发动机的冷却构造的特征在于,所述导风部件具有:主体部,该主体部形成有所述冷却流路;以及遮蔽部,该遮蔽部在离开所述气缸及所述气缸盖的位置形成有分支流路,用于将所述空气引导至与所述气缸及所述气缸盖不同的零件,并将所述分支流路与所述冷却流路隔开,所述分支流路沿所述导风部件的内壁面形成,所述冷却流路位于所述分支流路与所述气缸和所述气缸盖之间。根据该结构,由于导风部件具有形成将空气引导至与主体部不同的零件的分支流路的遮蔽部,因此,可用与对发动机的气缸及气缸盖进行冷却的空气不同的空气对零件进行冷却。另外,由于分支流路形成在离开气缸及气缸盖的位置,因此,可抑制热量从气缸及气缸盖向分支流路传播,可提高零件的冷却效率。于是,实现一种可对受到气缸及气缸盖的热量影响的零件进行适当冷却的发动机的冷却构造。并且,根据该结构,由于分支流路沿导风部件的内壁面形成,使冷却流路位于分支流路与气缸和气缸盖之间,因此,可进一步抑制热量从气缸及气缸盖向分支流路传播。另外,由于冷却流路在分支流路未被遮挡住,因此,可将气缸及气缸盖的冷却效率维持得高。在具有上述特征的本专利技术的发动机的冷却构造中,优选的是,所述遮蔽部将从所述送风部件送来的所述空气到达所述气缸及所述气缸盖之前的位置与所述冷却流路隔开。根据该结构,由于遮蔽部将从送风部件送来的空气到达气缸及气缸盖之前的位置与冷却流路隔开,因此,可防止分支流路中流动的空气因气缸及气缸盖的热量所产生的温度上升。于是,可提高零件的冷却效率。另外,在本专利技术的发动机的冷却构造中,优选的是,所述遮蔽部与所述导风部件的主体部形成为分体结构,且形成所述遮蔽部的材质与所述导风部件的材质不同。根据该结构,由于与将导风部件和遮蔽部一体成形的情况相比,形状的自由度增加,因此,可将冷却流路和分支流路可靠地分离,可抑制热量从气缸及气缸盖向分支流路传播。另外,由于可改变导风部件的材质和遮蔽部的材质,因此,可提高遮蔽部的隔热效果,可进一步抑制热量从气缸及气缸盖向分支流路传播。另外,在本专利技术的发动机的冷却构造中,所述不同的零件也可是燃料喷射装置。根据该结构,由于可利用通过分支流路而供给的空气对燃料喷射装置进行适当地冷却,因此,可防止燃料喷射装置内的燃料的气化并稳定供给燃料。专利技术的效果如上所述,根据本专利技术,可提供一种发动机的冷却构造,可将受到气缸及气缸盖的热量影响的喷射器等零件适当地冷却。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可适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摩托车的外观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摩托车的后轮周边构造的左视图。图3是表示图1所示的摩托车的后轮周边构造的右视图。图4是表示图1所示的摩托车的发动机及其周边构造的立体图。图5是用垂直于车宽方向的平面将图4所示的发动机切断后的剖视图。图6是用于说明图4所示的发动机的冷却构造的立体图。图7是表示图4所示的发动机的冷却构造中护罩形状的立体图。图8是发动机的冷却构造中的遮蔽部的立体图。图9是表示图7所示的护罩内的空气气流的示意图。符号说明1摩托车6发动机7喷射器(燃料喷射装置)43空气滤清器箱44进气软管45节气门主体46进气歧管61消音器71燃料软管101护罩(导风部件)101R右半部101L左半部102风扇(送风部件)103遮蔽部103a上游部103b中游部103c下游部103d整流部111曲轴箱112气缸113气缸盖114缸盖罩C圆筒部101a、102a开口部P1冷却流路P2分支流路WL左壁WLD左下壁WLU左上壁WR右壁WRD右下壁WRU右上壁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参照说明书附图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另外,在下面,对本专利技术的发动机的冷却构造应用于轻便型摩托车的例子进行说明,但是,应用对象可不限定于此而是可变更的。例如,也可将本专利技术的发动机的冷却构造应用于其它类型的摩托车、四轮车等。另外,在下面的记载中,表示上下、左右、前后等方向的表述,在图示的状态或摩托车设置状态中使用。例如,在下面的说明中所用的各图中,用箭头F表示车身前方。另外,在下面的各图中,为便于说明,有时省略一部分的结构。如图1至图3所示,轻便型摩托车1在钢制或铝合金制的弯梁型框架11上安装有作为车身外部装饰的各种罩壳。在摩托车1的前部设有对驾驶员的脚部进行保护的腿挡风板21,在腿挡风板21的后方配置有放置脚部的踏板22。另外,在踏板22的后方设有覆盖车身侧面的侧罩壳23。在车身前部,经由转向轴(未图示)而能够转动地支撑有前叉31。在前叉31的上方设有对前轮3进行转向用的操纵杆32。在操纵杆32上设有制动器杆33,在操纵杆32的前方配置有前照灯34。在前叉31的下部,能够转动地支撑有前轮3,且设置有覆盖前轮3上部的前护板35。在前轮3上设有制动器盘和夹持制动器盘的卡钳(都未图示)。在侧罩壳23的上方配置有座椅5,在侧罩壳23的后部设有尾灯47及后护板48。在侧罩壳23的内侧,在座椅5的下方配置有燃料箱(未图示),在燃料箱的再下方设有发动机6。另外,如图4所示,在发动机6的左前部安装有对燃料的供给进行控制的喷射器(燃料喷射装置)7。燃料通过燃料软管71而从燃料箱被输送至该喷射器7。在发动机6的右侧安装有覆盖发动机6的一部分的作为导风部件的护罩101。在护罩101的右侧面设有开口部101a,在护罩101的内部与开口部101a对应地配置有作为送风部件的风扇102(参照图3)。风扇102与曲轴(未图示)连接以由发动机6的动力驱动旋转,空气进入到由护罩101覆盖的空间。发动机6在怠速时也由该护罩101及风扇102强制冷却。发动机6或变速器(未图示)等,与能够上下摆动的整体摆动件8一体化。在整体摆动件8与框架11之间安装有后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发动机的冷却构造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发动机的冷却构造,具有:导风部件,该导风部件覆盖发动机的气缸及气缸盖的一部分,且形成将发动机冷却用的空气引导至所述气缸及所述气缸盖的冷却流路;以及送风部件,该送风部件将所述空气输送至所述冷却流路;该发动机的冷却构造的特征在于,所述导风部件具有:主体部,该主体部形成有所述冷却流路;以及遮蔽部,该遮蔽部在离开所述气缸及所述气缸盖的位置形成有分支流路,用于将所述空气引导至与所述气缸及所述气缸盖不同的零件,并将所述分支流路与所述冷却流路隔开。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2.10.01 JP 2012-2193701.一种发动机的冷却构造,具有:导风部件,该导风部件覆盖发动机的气缸及气缸盖的一部分,且形成将发动机冷却用的空气引导至所述气缸及所述气缸盖的冷却流路;以及送风部件,该送风部件将所述空气输送至所述冷却流路;该发动机的冷却构造的特征在于,所述导风部件具有:主体部,该主体部形成有所述冷却流路;以及遮蔽部,该遮蔽部在离开所述气缸及所述气缸盖的位置形成有分支流路,用于将所述空气引导至与所述气缸及所述气缸盖不同的零件,并将所述分支流路与所述冷却流路隔开,所述分支流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胜谷洋介
申请(专利权)人:铃木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