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获得一种冷却风导入构造,其能够抑制异物从空气导入口向车身内的侵入。冷却风导入构造(10)具备:通道(28),其将从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并排的一对前轮(Wf)之间朝向路面R而开口的导入口(28A)导入至车身内的空气作为冷却风而向冷却单元(22)进行引导;多个或单个副翼(34),其在通道(28)内的导入口(28A)的附近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及车辆上下方向而设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将冷却风从地板下方引导至车身内的冷却风导入构造。
技术介绍
已知一种通过被设置在车身底罩上的通道而将冷却风向内部冷却器进行引导的构造(例如,参照日本特开平5-301528号公报)。此外,已知一种如下的构造,即,通过被形成在地板面板上的隧道状的通风通道,而将冷却风从地板下方向被设置在车身后部的散热器进行引导的构造(例如,参照日本特开昭61-146634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但是,在如上文所述的技术中,存在被车轮溅起的异物从地板下方的开口部侵入至车身内的可能性。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获得一种能够抑制异物从空气导入口向车身内的侵入的冷却风导入构造。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式所涉及的冷却风导入构造具备通道,其具有于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并排的一对车轮之间、或相对于一对车轮的车辆后方,朝向路面而开口的空气导入口,并将从该空气导入口导入至车身内的空气作为冷却风而向该空气导入口的车辆后方进行引导;多个或单个前后方向壁,其在所述通道内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及车辆上下方向而设置。根据上述的方式,随着车辆行驶而从空气导入口被导入的空气经过通道并作为冷却风而被引导至车身内(被配置在车身内的被冷却体)。车轮(的接地部位)有时会随着其转动而朝向车辆上方且车辆宽度方向内侧(且车辆后方侧)的空气导入口溅起异物。在此,由于在本冷却风导入构造中,在通道内设置有前后方向壁,因此以具有车辆宽度方向上的矢量成分的方式而从车轮朝向通道内飞射的异物容易碰撞在前后方向壁上。而且,抑制了碰撞在前后方向壁上的异物通过过朝向车身内的通道而向车身内侵入的情况。如上文所述,在上述方式的冷却风导入构造中,能够抑制异物从空气导入口向车身内的侵入。另外,优选为,在通道(空气导入口)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开口宽度较宽的结构中,设置多个前后方向壁。在上述的方式中,也可以采取如下的结构,S卩,所述前后方向壁从顶壁朝向车辆下方而设置,所述顶壁从车辆上方对所述通道中的所述空气导入口进行覆盖。根据上述的方式,由于前后方向壁从通道的面向空气导入口的顶壁朝向空气导入口而下垂,因此能够进一步有效地抑制异物从该空气导入口向车身内的侵入。此外,从空气导入口朝向车身内的冷却风通过前后方向壁而被整流。在上述的方式中,也可以采取如下的结构,S卩,所述通道被一体地形成于从路面侧对车辆进行覆盖的车身底罩上。根据上述的方式,由于通道被一体地形成于车身底罩上,因此部件件数较少从而构造较为简单。此外,由于在通道所形成的冷却风路径上未形成有接缝等,因此抑制了异物的附着,并且流动阻力减小。在上述的方式中,也可以采取如下的结构,S卩,所述通道的所述空气导入口被形成于从路面侧对车辆进行覆盖的车身底罩上,并且所述通道被构成为,包括被安装于所述车身底罩上并将所述冷却风向被冷却体进行引导的护罩,所述前后方向壁以跨接所述空气导入口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两边缘部的方式,而被设置于所述车身底罩上。根据上述的方式,由于被设置在车身底罩上的前后方向壁位于空气导入口即通道的最上游部,因此对异物的侵入抑制效果较高。在上述的方式中,也可以采取如下的结构,即,还具备车宽方向壁,所述车宽方向壁以跨接所述空气导入口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两边缘部的方式,而被设置于所述车身底罩上。 根据上述的方式,由于还具备车宽方向壁,因此异物容易碰撞在车宽方向壁以及前后方向壁中的至少一方上。因此,对异物的侵入抑制效果较高。在上述的方式中,也可以采取如下的结构,S卩,所述车宽方向壁呈用于形成朝向车辆上方的空气流的翼形状。根据上述的方式,由于翼形状的车宽方向壁使从空气导入口被导入的空气流形成朝向上方的空气流,因此在通道上部也流通有空气。由此,能够使朝向被冷却体的各个部分而流通的空气量趋于均匀。附图说明图I为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冷却风导入构造的主要部分的侧剖视图。图2为表示应用了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冷却风导入构造的汽车的前部的侧剖视图。图3为从下方观察构成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冷却风导入构造的、带有通道的车身底罩的立体图。图4为模式化地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冷却风导入构造对异物向通道的侵入进行抑制的状态的后视剖视图。图5为模式化地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冷却风导入构造对行驶风的整流作用的仰视图。图6为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冷却风导入构造的主要部分的侧剖视图。图7为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冷却风导入构造的通道部分的分解立体图。具体实施例方式根据图I 图5,对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冷却风导入构造10进行说明。首先,对应用了冷却风导入构造10的汽车A的车身11的结构进行说明,其次,对冷却风导入构造10的具体的结构进行说明。另外,图中适当标记的箭头标记FR表示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方,箭头标记UP表示车辆上下方向行的上方,箭头标记W表示车辆宽度方向。(车身的概要结构)图2中,通过模式化的侧剖视图而图示出应用了冷却风导入构造10的汽车A的前部。如该图所示,在汽车A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前端侧,配置有动力单元室14,在所述动力单元室14中设置有动力单元12。该实施方式中的动力单元12被构成为,包括作为内燃机的发动机、和电动机,以分别作为用于对作为车轮的前轮Wf进行驱动的驱动源。因此,汽车A被设定为,具有两个驱动源的混合动力汽车。具体而言,动力单元以横置的发动机和驱动桥为主要部件而构成,其中,所述横置的发动机具有沿着车辆宽度方向的曲轴,所述驱动桥以能够传递动力的方式而与该发动机相连结。驱动桥被构成为,包括电动机、未图示的发电机、动力分配机构、作为无级调速变速 器等的变速器等。此外,在该实施方式中,被构成为,在驱动桥中包括例如与电动机、发电机、以及蓄电池电连接的逆变器。因此,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动力单元也可以被视为动力设备。如上文所述,配置有动力单元12的动力单元室14,能够被视为所谓的发动机舱,其中,所述动力单元12被构成为,包括作为内燃机的发动机。动力单元室14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端部通过前围板16而被确定,所述前围板16将动力单元室14与车厢C隔开。前围板16与地板面板18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端部相接合。在地板面板18中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处,形成有地板通道20,所述地板通道20在主视剖视时呈在车辆上下方向上朝向下方而开口的“]”字状。而且,在应用了冷却风导入构造10的汽车A中,以对地板通道20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侧的开口端20A进行封闭的方式,而设置有作为被冷却体的冷却单元22。因此,在该实施方式中,冷却单元22被配置在相对于动力单元12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侧。冷却单元22被构成为,包括作为风冷式热交换器的散热器、和作为风冷式热交换器的冷凝器(凝缩器)中的至少一方(在该实施方式中为采用双方),其中,所述散热器使冷却水在冷却单元22与动力单元12 (的发动机和电动机)之间进行循环从而对该动力单元12进行冷却,所述冷凝器构成未图示的空调装置(的制冷循环)。此外,在冷却单元22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表面侧,设置有风扇单元24。通过该风扇单元24的动作,从而在冷却单元22中,实施与冷却水之间的热交换的冷却风,从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表面侧朝向后表面侧而经过。在实施了与冷却水之间的热交换后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岛正夫,鲹坂聪,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