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摩托车液压制动防抱死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46563 阅读:15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摩托车液压制动防抱死装置,包括壳体、进油孔道和出油孔道,壳体内设有与进油孔道相垂直的内腔,内腔内设有活塞弹簧系统。进油孔道通过斜孔与内腔相通,与内腔相通的出油孔道与进油孔道设置在同一轴线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直接安装在摩托车液压制动系统中,油路设置合理通畅,使制动安全有效。在紧急刹车时,能连续对车轮进行点刹,避免发生事故。(*该技术在200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机械液压控制装置,尤其是涉及一种摩托车液压制动防抱死装置。目前摩托车的制动系统,一般由液压制动力通过刹车总泵,传递到刹车分泵使刹车片抱住轮胎,从而减速和停车。当紧急刹车时,制动力突然增加,使摩托车的前后轮不均等到的抱死,使车子方向失去控制,极易翻车,造成事故。目前在进口高档轿车上,已采用加装电子防抱死装置的方法来弥补。电子防抱死装置是通过电子装置感应施加到刹车分泵过多的液压,会产生每秒8-15次的收缩脉冲,帮助车辆直线减速,减少侧滑。但由于摩托车的结构紧凑,刹车系统与汽车刹车系统设置不同,因此上述汽车液压制动防抱死装置无法适用于摩托车的刹车系统。同时该电子防抱死装置由相当数量的机械和电子元件组成,安装电子防抱死装置费用昂贵,技术复杂。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安全可靠的摩托车液压制动防抱死装置。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摩托车液压制动防抱死装置,包括壳体、进油孔道和出油孔道,进油孔道与摩托车刹车总泵连通,出油孔道与摩托车刹车分泵连通,所述壳体内设有与进油孔道相垂直的内腔,内腔分成前腔、中腔和后腔,所述的前腔内装有钢珠,钢珠具有密封中腔口部的直径,钢珠通过弹簧顶紧设置在中腔内的活塞杆上;活塞杆通过轴肩与活塞连接,轴肩上设有密封圈将前腔与后腔完全密封;活塞的另一端活塞杆与设在后腔内的弹簧顶紧;进油孔道通过斜孔与前腔相通,与中腔相通的出油孔道与进油孔道设置在同一轴线上。后腔内弹簧可通过调整螺栓调整。当行驶的摩托车紧急制动时,制动总泵的刹车油通过斜孔进入前腔,过出油孔道传递到汽车刹车分泵,车轮慢慢被抱住,液压超过装置设定的使车轮被抱死的压力时,通过前腔内弹簧和液压的共同作用推动活塞杆使钢珠将中腔体口部封住,刹车油不进入制动分泵,高压释放,车轮松开。同时,车轮被抱死时高摩擦力所产生的瞬间高压,反应到钢珠上,此高压和后腔内的弹簧的作用将活塞杆推回,刹车油又进入制动分泵,在液压力作用下,通过两弹簧连续进行的收缩膨胀,使刹车分泵内压始终处于抱死和不抱死的零界点,对车轮进行连续点刹,使车轮保持可控方向,不发生侧滑。本技术的进油孔道与前腔通过斜孔连通,使进、出油道位于同一直线上,适应摩托车特殊的紧凑型装配要求,为摩托车提供了一种安全可靠的点刹装置。本技术可直接安装在摩托车液压制动系统中,油路设置合理通畅,使制动安全有效。在紧急刹车时,能连续对车轮进行点刹,使摩托车在稳定状态下停止行驶,避免发生事故。安装摩托车液压制动防抱死装置,不仅改善了整车制性能,同时延长了摩托车轮胎、刹车片等零部件的工作寿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油路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结构剖视示意图。如图1所示,摩托车液压制动防抱死装置,包括壳体1、进油孔道2和出油孔道3,进油孔道1与刹车总泵连通,出油孔道2与刹车分泵连通,所述壳体1内设有与进油孔道2相垂直的内腔5,进油孔道2通过斜孔3与内腔5相通,与内腔5相通的出油孔道2与进油孔道1设置在同一轴线上。如图2所示,内腔5分成前腔7、中腔11和后腔18,所述的前腔7内装有钢珠9,钢珠9具有密封中腔11口部的直径,钢珠9通过弹簧8顶紧设置在中腔11内的活塞杆10上;活塞杆10通过轴肩13与活塞19连接,轴肩13上设有密封圈12将前腔7与后腔18完全密封;活塞19的另一端活塞杆15与设在后腔18内的弹簧16顶紧;进油孔道2通过斜孔3与前腔7相通,出油孔道4与中腔11相通,进油孔道1与出油孔道4设置在同一轴线上。后腔18内弹簧16可通过调整螺栓17调整。本技术直接安装在摩托车制动总泵的出油孔上,刹车油通过进油孔道2、内腔5,出油孔道4将压力传递到制动分泵。通过弹簧刚度的选定和调整螺栓17的调整,使得两弹簧在特定的压力下保持平衡。当行驶的摩托车辆紧急制动时,制动总泵的刹车油从进油孔道2通过斜孔3进入前腔7,从钢珠9与中腔11的口部的间隙进入中腔11,然后从出油孔道4传递到摩托车刹车分泵,车轮慢慢被抱住,液压超过装置设定的使车轮被抱死的压力时,弹簧8和液压的共同作用推动活塞杆10使钢珠9将中腔11口部封住,刹车油不进入中腔11,无法传递制动力到制动分泵,高压释放,车轮松开。此后,车轮被抱死时高摩擦力所产生的瞬间高压,反应到钢珠9上,此高压和后腔18内的弹簧15的作用将活塞14推回,使活塞杆10推动钢珠9移动,使钢珠9离开中腔11口部,刹车油又进入中腔11,制动力又传递到制动分泵。由此,循环往复,在液压力作用下,通过两弹簧连续进行的收缩膨胀,使刹车分泵内压始终处于抱死和不抱死的零界点,对车轮进行连续点刹,使车轮保持可控方向,不发生侧滑。权利要求1.一种摩托车液压制动防抱死装置,包括壳体(1)、进油孔道(2)和出油孔道(3),进油孔道(1)与刹车总泵连通,出油孔道(2)与刹车分泵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内设有与进油孔道(2)相垂直的内腔(5);所述的内腔(5)分成前腔(7)、中腔(11)和后腔(18),所述的前腔(7)内装有钢珠(9),钢珠(9)具有密封中腔(11)口部的直径,钢珠(9)通过弹簧(8)顶紧设置在中腔(11)内的活塞杆(10)上;活塞杆(10)通过轴肩(13)与活塞(19)连接,轴肩(13)上设有密封圈(12)将前腔(7)与后腔(18)完全密封;活塞(19)的另一端活塞杆(15)与设在后腔(18)内的弹簧(16)顶紧;进油孔道(2)通过斜孔(3)与前腔(7)相通,出油孔道(4)与中腔(11)相通,进油孔道(1)与出油孔道(4)设置在同一轴线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液压制动防抱死装置,所述的后腔(18)内弹簧(16)可通过调整螺栓(17)调整。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一种摩托车液压制动防抱死装置,包括壳体、进油孔道和出油孔道,壳体内设有与进油孔道相垂直的内腔,内腔内设有活塞弹簧系统。进油孔道通过斜孔与内腔相通,与内腔相通的出油孔道与进油孔道设置在同一轴线上。本技术可直接安装在摩托车液压制动系统中,油路设置合理通畅,使制动安全有效。在紧急刹车时,能连续对车轮进行点刹,避免发生事故。文档编号B60T8/48GK2351336SQ9823215公开日1999年12月1日 申请日期1998年12月31日 优先权日1998年12月31日专利技术者陆燕飞 申请人:桐乡市亚力实业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摩托车液压制动防抱死装置,包括壳体(1)、进油孔道(2)和出油孔道(3),进油孔道(1)与刹车总泵连通,出油孔道(2)与刹车分泵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内设有与进油孔道(2)相垂直的内腔(5);所述的内腔(5)分成前腔(7)、中腔(11)和后腔(18),所述的前腔(7)内装有钢珠(9),钢珠(9)具有密封中腔(11)口部的直径,钢珠(9)通过弹簧(8)顶紧设置在中腔(11)内的活塞杆(10)上;活塞杆(10)通过轴肩(13)与活塞(19)连接,轴肩(13)上设有密封圈(12)将前腔(7)与后腔(18)完全密封;活塞(19)的另一端活塞杆(15)与设在后腔(18)内的弹簧(16)顶紧;进油孔道(2)通过斜孔(3)与前腔(7)相通,出油孔道(4)与中腔(11)相通,进油孔道(1)与出油孔道(4)设置在同一轴线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陆燕飞
申请(专利权)人:桐乡市亚力实业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3[中国|浙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