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增压缸、增压系统及车辆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1088859 阅读:74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2-26 18: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双向增压缸、增压系统及车辆,所述双向增压缸包括缸体和活塞,缸体内形成有第一高压腔、第一低压腔、第二高压腔和第二低压腔,活塞能够相对于所述缸体在第一极限相对位置和第二极限相对位置之间滑动以改变第一高压腔、第一低压腔、第二高压腔和第二低压腔的容积,所述双向增压缸设有第一控制口和第二控制口,当活塞相对于缸体运动到第一极限相对位置时,第一高压腔连通于第一控制口;当活塞相对于缸体运动到第二极限相对位置时,第二高压腔连通于第二控制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双向增压缸可以通过第一高压腔和第二高压腔内高压介质的压力改变活塞与缸体的相对运动方向,因而不必借助电力控制而进行连续增压作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双向增压缸、增压系统及车辆
本技术涉及液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向增压缸。本技术还涉及一种具有所述双向增压缸的增压系统和具有该增压系统的车辆。
技术介绍
增压缸是用于将输入压力变换,以较高压力输出的液压或气压元件。增压缸的基本工作原理是:当受压面积由大变小时,压力会由小变大,以达到将液压或气压压力提升的目的。 结合图1所示的增压系统,该增压系统包括增压缸I和电磁换向阀4,增压缸I包括缸体2和设置在该缸体2内的活塞3,活塞3能在缸体2内滑动并将该缸体2的内腔隔断形成低压左腔和高压右腔,其中,活塞3位于低压左腔的端面面积大于位于高压右腔的端面面积。 当需要输出高压油时,电磁换向阀4换向至右位时,液压泵6输出的低压油进入低压左腔,从而推动活塞3向右移动。同时,高压右腔内的液压油经输出油路输出高压油。设活塞3位于低压左腔和高压右腔的端面面积分别为Al和A2,油压分别为Pl和P2,则有如下关系式: PlXAl = P2XA2 贝Ij Pl = P2XA2A1 因此,高压右腔的输出压力大于低压左腔内的压力。 然而,当活塞3向右运动至极限位置时,需使电磁换向阀4换向至左位,从而低压油通过单向阀5进入高压右腔,同时,低压左腔内的液压油经电磁换向阀4回油至油箱7,以推动活塞3向左移动而复位才能进行下一个周期的增压作业。由此可见,在作业过程中,只有在活塞3向右运动的行程中才输出高压油,而在向左运动的行程中则停止输出,从而使得执行机构动作不连续。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型增压缸,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11 ]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双向增压缸,该双向增压缸在活塞的往复行程中均可以增压,以能够使执行机构连续动作。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双向增压缸,包括:缸体,该缸体内形成有第一高压腔、第一低压腔、第二高压腔和第二低压腔,所述缸体上还设置有油口以能够在向所述第一高压腔和第一低压腔供给低压介质时,第二高压腔排出高压介质,第二低压腔卸荷;在向所述第二高压腔和第二低压腔供给低压介质时,第一高压腔排出高压介质,第一低压腔卸荷;活塞,该活塞能够相对于所述缸体在第一极限相对位置和第二极限相对位置之间滑动以改变所述第一高压腔、第一低压腔、第二高压腔和第二低压腔的容积,其中,所述双向增压缸设有第一控制口和第二控制口,当所述活塞相对于所述缸体运动到所述第一极限相对位置时,所述第一高压腔连通于所述第一控制口 ;当所述活塞相对于所述缸体运动到所述第二极限相对位置时,所述第二高压腔连通于所述第二控制口。 优选地,所述缸体具有内腔并包括大径部和沿所述活塞与所述缸体的相对运动方向位于该大径部两侧的小径部,所述活塞容纳于所述缸体的所述内腔中并至少部分地插入所述小径部以使所述第一低压腔和所述第二低压腔位于所述大径部,所述第一高压腔和所述第二高压腔分别位于所述大径部两侧的所述小径部。 优选地,所述缸体和所述活塞分别形成为对称结构。 优选地,所述活塞内形成有第一内部油道和第二内部油道,当运动到所述第一极限相对位置时,所述第一高压腔通过所述第一内部油道与所述第一控制口连通;当运动到所述第二极限相对位置时,所述第二高压腔通过所述第二内部油道与所述第二控制口连通。 优选地,所述第一内部油道上设有正向进油口连通于所述第一高压腔的第一单向阀,所述第二内部油道上设有正向进油口连通于所述第二高压腔的第二单向阀,所述活塞的外周面上形成有连通于所述第一单向阀和所述第二单向阀的反向进油口的共用控制口,所述第一控制口和所述第二控制口间隔地形成在所述缸体的侧壁上,当运动到所述第一极限相对位置时,所述共用控制口与所述第一控制口连通;当运动到所述第二极限相对位置时,所述共用控制口与所述第二控制口连通。 优选地,所述活塞的周面上形成有圆周槽,所述共用控制口形成在该圆周槽内。 在此基础上,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包括所述双向增压缸的增压系统。 优选地,所述增压系统还包括换向阀,所述换向阀的第一工作油口与所述第一低压腔连通,并且所述第一工作油口通过设置有正向进油口朝向所述第一工作油口的第三单向阀的油路连接于所述第一高压腔;所述换向阀的第二工作油口与所述第二低压腔连通,所述第二工作油口通过设置有正向进油口朝向所述第二工作油口的第四单向阀的油路连接于所述第二高压腔;并且,所述第一高压腔的输出油路上设置有正向进油口朝向所述第一高压腔的第五单向阀,所述第二高压腔的输出油路上设置有正向进油口朝向所述第二高压腔的第六单向阀,所述第一控制口和所述第二控制口分别用于在所述第一极限相对位置和所述第二极限相对位置时控制所述换向阀换向。 优选地,所述换向阀为液控换向阀,所述第一控制口和所述第二控制口分别连通于所述液控换向阀的液控口,以在所述第一极限相对位置和所述第二极限相对位置时控制所述液控换向阀换向。 此外,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包括上述增压系统的车辆。 优选地,所述车辆为消防车。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向第一高压腔和第一低压腔输入低压介质时,可以通过第二高压腔输出高压介质;在运动到第二极限相对位置时,由于第二高压腔连通于第二控制口,因而可以利用第二高压腔内的高压力控制使得低压介质变为向第二高压腔和第二低压腔输入,以改变活塞与缸体的运动方向;当向第二高压腔和第二低压腔输入低压介质时,可以通过第一高压腔输出高压介质,直到运动至第一极限相对位置时,第一高压腔内的高压介质控制使得低压介质变为向第一高压腔和第一低压腔输入而使活塞运动方向改变。本专利技术的双向增压缸不仅可以在往复运动中不断进行增压作业,还能够实现运动的自动换向而不必借助电力控制。 本技术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但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一种传统的增压系统的原理图; 图2是根据本技术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增压系统的原理图; 图3是图2中I部分的放大图; 图4是图2中的增压系统在运动到第二极限相对位置且换向阀尚未换向时的示意图; 图5是图2中的增压系统在运动到第二极限相对位置且换向阀换向后的示意图;[0031 ]图6是图2中的增压系统在运动到第一极限相对位置且换向阀尚未换向时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I 增压缸2 缸体 3 活塞4 电磁换向阀 5 单向阀6 液压泵 7 油箱8 第一内部油道 9 第二内部油道 10换向阀 11第一单向阀 12第二单向阀 13第三单向阀 14第四单向阀 15第五单向阀 16第六单向阀 Hl第一高压腔 LI第一低压腔 H2第二高压腔 L2第二低压腔 K 共用控制口 Kl第一控制口 K2 第二控制口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 在本技术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左、右”通常是指参考附图所示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双向增压缸,包括:缸体(2),该缸体(2)内形成有第一高压腔(H1)、第一低压腔(L1)、第二高压腔(H2)和第二低压腔(L2),所述缸体(2)上还设置有油口以能够在向所述第一高压腔(H1)和第一低压腔(L1)供给低压介质时,第二高压腔(H2)排出高压介质,第二低压腔(L2)卸荷;在向所述第二高压腔(H2)和第二低压腔(L2)供给低压介质时,第一高压腔(H1)排出高压介质,第一低压腔(L1)卸荷;活塞(3),该活塞(3)能够相对于所述缸体(2)在第一极限相对位置和第二极限相对位置之间滑动以改变所述第一高压腔(H1)、第一低压腔(L1)、第二高压腔(H2)和第二低压腔(L2)的容积,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向增压缸设有第一控制口(K1)和第二控制口(K2),当所述活塞(3)相对于所述缸体(2)运动到所述第一极限相对位置时,所述第一高压腔(H1)连通于所述第一控制口(K1);当所述活塞(3)相对于所述缸体(2)运动到所述第二极限相对位置时,所述第二高压腔(H2)连通于所述第二控制口(K2)。

【技术特征摘要】
1.双向增压缸,包括: 缸体(2),该缸体(2)内形成有第一高压腔(Hl)、第一低压腔(LI)、第二高压腔(H2)和第二低压腔(L2),所述缸体(2)上还设置有油口以能够在向所述第一高压腔(Hl)和第一低压腔(LI)供给低压介质时,第二高压腔(H2)排出高压介质,第二低压腔(L2)卸荷;在向所述第二高压腔(H2)和第二低压腔(L2)供给低压介质时,第一高压腔(Hl)排出高压介质,第一低压腔(LI)卸荷; 活塞(3),该活塞(3)能够相对于所述缸体(2)在第一极限相对位置和第二极限相对位置之间滑动以改变所述第一高压腔(Hl)、第一低压腔(LI)、第二高压腔(H2)和第二低压腔(L2)的容积, 其特征在于, 所述双向增压缸设有第一控制口(Kl)和第二控制口(K2),当所述活塞(3)相对于所述缸体(2)运动到所述第一极限相对位置时,所述第一高压腔(Hl)连通于所述第一控制口(Kl);当所述活塞(3)相对于所述缸体(2)运动到所述第二极限相对位置时,所述第二高压腔(H2)连通于所述第二控制口(K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增压缸,其特征在于,所述缸体(2)具有内腔并包括大径部和沿所述活塞(3)与所述缸体(2)的相对运动方向位于该大径部两侧的小径部,所述活塞(3)容纳于所述缸体(2)的所述内腔中并至少部分地插入所述小径部以使所述第一低压腔(LI)和所述第二低压腔(L2)位于所述大径部,所述第一高压腔(Hl)和所述第二高压腔(H2)分别位于所述大径部两侧的所述小径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向增压缸,其特征在于,所述缸体(2)和所述活塞(3)分别形成为对称结构。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双向增压缸,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3)内形成有第一内部油道(8)和第二内部油道(9),当运动到所述第一极限相对位置时,所述第一高压腔(Hl)通过所述第一内部油道(8)与所述第一控制口(Kl)连通;当运动到所述第二极限相对位置时,所述第二高压腔(H2)通过所述第二内部油道(9)与所述第二控制口(K2)连通。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向增压缸,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部油道(Kl)上设有正向进油口连通于所述第一高压腔(Hl...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肖敏
申请(专利权)人:长沙中联消防机械有限公司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