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内功能组件的气液增压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4157370 阅读:138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2-11 23: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模内功能组件的气液增压系统。所述模内功能组件的气液增压系统包括增压缸、控制所述增压缸执行动作的控制单元及与所述控制单元连接的气源单元,所述控制单元包括减压阀和电磁换向阀,所述气源单元、所述减压阀及所述电磁换向阀依次通过气路连接,所述增压缸包括第一驱动气接口和第二驱动气接口,所述第一驱动气接口和所述第二驱动气接口分别通过气路与所述电磁换向阀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模内功能组件的气液增压系统通过气源单元为控制单元提供动力源,并由控制单元控制增压缸执行动作,不仅无需外部冷却,而且设备成本低,运行成本低,可靠性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应用新型涉及模内功能组件的气液增压配置
,特别地,涉及一种模内功能组件的气液增压系统
技术介绍
在注塑模具领域,为了执行自动裁切浇口或冲、挤塑胶等功能上的需求,通常会在塑料成型加工所用的公母模具内安装包含活动芯及高压储油缸在内的功能组件,以便于当熔融的塑胶在注入模穴内且尚未回温凝固的保压过程中,能利用活动芯来作为走胶流道的浇口处的阀门,或模穴的排气孔的阀门,或裁切塑件产品的赘边余料,或对塑件产品上所需的孔或槽进行冲制,使产品回温凝固后,能保有外观表面上的光滑平整度,并省去除浇口或毛边余料的工序。其中,公母模具的开模和合模动作以及活动芯在模具上的往复移动,都必须依靠强大驱动力的油压设备来提供,其开模和合模需120-150Kg/cm2的低油压动力,活动芯则需要600-1500Kg/cm2的高油压。目前,现有的模内功能组件通过液压增压模组将初始压力从80-150Kg cm2转换成600-1500Kg cm2,会造成油泵烧毁。同时,液压增压模组具有易产生油雾污染和高温、耗电量高及需经常添加液压油的缺点。因此,有必要对现有的模内功能组件的增压方式进行进一步开发,以避免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现有的模内功能组件的增压方式存在油泵易烧毁、易产生油雾污染、高温、耗电量高及需经常添加液压油的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无需外部冷却、设备成本低、运行成本低及可靠性高的模内功能组件的气液增压系统。本技术提供的模内功能组件的气液增压系统,其包括增压缸、控制所述增压缸执行动作的控制单元及与所述控制单元连接的气源单元,所述控制单元包括减压阀和电磁换向阀,所述气源单元、所述减压阀及所述电磁换向阀依次通过气路连接,所述增压缸包括第一驱动气接口和第二驱动气接口,所述第一驱动气接口和所述第二驱动气接口分别通过气路与所述电磁换向阀连接。在本技术提供的模内功能组件的气液增压系统的一种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控制单元还包括空气过滤器,所述空气过滤器设于连接所述气源单元与所述减压阀的气路上。在本技术提供的模内功能组件的气液增压系统的一种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电磁换向阀包括第一换向阀口和第二换向阀口,所述第一换向阀口通过气路与所述第一驱动气接口连接,所述第二换向阀口通过气路与所述第二驱动气接口连接。在本技术提供的模内功能组件的气液增压系统的一种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模内功能组件的气液增压系统还包括与所述增压缸连接的储油缸,所述储油缸包括加压气入口,所述加压气入口通过气路与所述第一换向阀口连接。在本技术提供的模内功能组件的气液增压系统的一种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控制单元还包括低压球阀,所述低压球阀设于连接所述加压气入口与所述第一换向阀口的气路上。在本技术提供的模内功能组件的气液增压系统的一种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电磁换向阀为二位五通双线圈电磁换向阀。在本技术提供的模内功能组件的气液增压系统的一种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气源单元包括空气压缩机和储气罐组,所述储气罐组分别与所述空气压缩机和所述控制单元连接。在本技术提供的模内功能组件的气液增压系统的一种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储气罐组包括多个储气罐,多个所述储气罐并联连接。相较于现有技术,本技术提供的模内功能组件的气液增压系统具有以下有益效果:一、本技术的所述增压缸包括第一驱动气接口和第二驱动气接口,所述气源单元提供的气体经所述电磁换向阀的换向作用后接入所述第一驱动气接口和所述第二驱动气接口,从而实现控制所述增压缸执行动作,不仅无需外部冷却,而且设备成本低,运行成本低,可靠性高。二、本技术通过设置所述减压阀调节所述气源单元输出气体的气压,不仅反应灵敏,压力差小,而且能保证模内功能组件的气液增压系统整体压力的稳定。三、本技术通过在连接所述气源单元与所述减压阀的气路上设置所述空气过滤器,能保证所述气源单元输出气体的清洁。四、本技术通过设置与所述增压缸连接的所述储油缸,所述储油缸包括与所述第一换向阀口连接的加压气入口,且在连接所述加压气入口与所述第一换向阀口的气路上设置所述低压球阀,不仅能实现在所述第一驱动气接口进气增压时所述储油缸内有压力补油,而且能实现在所述第二驱动气接口泄压后所述储油缸内保持真空状态,从而便于更换所述储油缸的原件。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图1是本技术提供的模内功能组件的气液增压系统一较佳实施例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是本技术提供的模内功能组件的气液增压系统一较佳实施例的示意图。所述模内功能组件的气液增压系统1包括气源单元11、控制单元13、增压缸15及储油缸17。所述气源单元11、所述控制单元13及所述增压缸15依次通过气路连接,所述气源单元11为所述控制单元13提供动力源,所述控制单元13控制所述增压缸15执行动作,所述储油缸17与所述增压缸15连接并用于向所述增压缸15内补油。所述气源单元11包括空气压缩机111和储气罐组113。所述储气罐组113的进气口(未标号)和出气口(未标号)分别与所述空气压缩机111和所述控制单元13连接。所述储气罐组113包括并联连接的多个储气罐1131。在使用时,所述空气压缩机111可以通过所述进气口向每一所述储气罐1131单独充气,每一所述储气罐1131可以通过所述出气口单独供气,从而保证所述气源单元11供气的连续性。所述控制单元13包括空气过滤器131、减压阀133、电磁换向阀135及低压球阀137。所述储气罐组113、所述空气过滤器131、所述减压阀133及所述电磁换向阀135依次通过气路连接,所述储油缸17与所述增压缸15分别通过气路与所述电磁换向阀135连接,所述低压球阀137设于连接所述储油缸17与所述电磁换向阀135的气路上。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电磁换向阀135为二位五通双线圈电磁换向阀。所述电磁换向阀135包括第一换向阀口1351和第二换向阀口1353。所述第一换向阀口1351通过气路分别与所述增压缸15和所述储油缸17连接。所述第二换向阀口1353通过气路与所述增压缸15连接。所述增压缸15包括第一驱动气接口151和第二驱动气接口153。所述第一驱动气接口151通过气路与所述第一换向阀口1351连接,所述第二驱动气接口153通过气路与所述第二换向阀口1353连接。所述储油缸17包括加压气入口171和加油口(图未示)。所述加压气入口171通过气路与所述第一换向阀口1351连接,且连接所述加压气入口171与所述第一换向阀口1351的气路上设有所述低压球阀137,所述加油口用于给所述增压缸15补油。所述模内功能组件的气液增压系统1的工作过程为:先启动所述储气罐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模内功能组件的气液增压系统

【技术保护点】
一种模内功能组件的气液增压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增压缸、控制所述增压缸执行动作的控制单元及与所述控制单元连接的气源单元,所述控制单元包括减压阀和电磁换向阀,所述气源单元、所述减压阀及所述电磁换向阀依次通过气路连接,所述增压缸包括第一驱动气接口和第二驱动气接口,所述第一驱动气接口和所述第二驱动气接口分别通过气路与所述电磁换向阀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模内功能组件的气液增压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增压缸、控制所述增压缸执行动作的控制单元及与所述控制单元连接的气源单元,所述控制单元包括减压阀和电磁换向阀,所述气源单元、所述减压阀及所述电磁换向阀依次通过气路连接,所述增压缸包括第一驱动气接口和第二驱动气接口,所述第一驱动气接口和所述第二驱动气接口分别通过气路与所述电磁换向阀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内功能组件的气液增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单元还包括空气过滤器,所述空气过滤器设于连接所述气源单元与所述减压阀的气路上。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内功能组件的气液增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换向阀包括第一换向阀口和第二换向阀口,所述第一换向阀口通过气路与所述第一驱动气接口连接,所述第二换向阀口通过气路与所述第二驱动气接口连接。4.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纪明华王贵军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元松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