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囊盖、气囊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08598 阅读:13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覆盖车辆用气囊的气囊盖的合理结构技术和与其关连的技术。在气囊盖(100)上设置有在此气囊盖(100)板厚范围内深度的孔断续延伸成线状的激光切割沟部(105)、在此激光切割沟部(105)的终端区域板厚方向减薄的凹陷部分(106)。凹陷部分(106)设置有沿此激光切割沟部(105)的延长线L的方向延伸,随着从激光切割沟部(105)的终端向端部(107b)接近,板厚方向凹陷的深度逐渐减小的第1凹陷部分(107)。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气囊盖、气囊组件
本专利技术涉及构成覆盖车辆用气囊的气囊盖的技术。技术背景在装在车辆上的气囊装置中,设置有覆盖车辆用气囊的气囊盖。众所周知,例如作为这种气囊盖,在气囊盖的内表面上设置有所谓的被称为撕裂线的线状沟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此气囊盖在车辆冲撞时因从此撕裂线开裂而打开,可以使车辆用气囊向气囊盖外部展开膨胀。[专利文献1]特开2001-80442号公报可是在上述的结构中在车辆用气囊展开膨胀时,强烈要求开发一种更有效的技术,使气囊盖沿撕裂线平稳撕开。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就是鉴于这一点的专利技术,把提供覆盖车辆用气囊的气囊盖的合理结构技术和与其关连的技术作为课题。为了完成上述课题,形成了各技术方案所述的专利技术。这些各技术方案中所述的专利技术是可适用于以汽车为主,包括电车、摩托车(跨骑式车辆)、飞机、船舶等各种车辆中的技术。(技术方案1所述的专利技术)技术方案1所述的专利技术涉及覆盖车辆用气囊的气囊盖结构。在本专利技术的气囊盖中设置有沟部和减薄部分。-->沟部是在气囊盖板厚范围内的孔断续延伸形成的线状。利用对成形体用激光切割的后加工(用激光加工设备进行加工)作成线状沟部是本专利技术的沟部的典型示例。用激光切割的沟部形成断续的点状孔的结构。此沟部是气囊盖各部位中厚度相对小的部位,气囊盖在车辆用气囊展开膨胀时在此沟部部位开裂,气囊盖的打开式门打开。此沟部被称为所谓的撕裂线。减薄部分是在沟部的终端区域(终端和终端附近区域)中,气囊盖在板厚方向具有减薄的结构。因此气囊盖在沟部处开裂(顺着沟部断裂打开)时,作用在沟部上的力作用在与此沟部连接的减薄部分。此减薄部分例如可以在气囊盖成形时作成。在本专利技术中在减薄部分特别设置有延伸部分。此延伸部分从沟部的终端区域沿此沟部的延长线方向延伸。此外此延伸部分具有板厚方向减薄深度逐渐变化(缓慢变化)的结构。在本说明书中所说的“逐渐变化”主要是包括板厚方向减薄深度逐渐减小或增加的方式,不管逐渐变化的程度。因此不仅是减薄深度按一定比例连续变化的方式,而且本专利技术的“逐渐变化”的范畴也包括根据场合改变此比例的方式、减薄深度分段变化的方式。在本专利技术的这样的结构中,在气囊盖开裂时断续延伸的沟部到终端全部开裂后,此开裂的力容易集中在沟部的终端区域。在这种情况下,担心在沟部的终端区域的延长线上部位,沿此延长线会发生被称为所谓的过撕裂的开裂现象。因此在本专利技术中添加在此沟部上,设置具有延伸部分的减薄部分。这样可以使作用在沟部的终端区域上的力在减薄部分的延伸部分沿此沟部的延长线方向逐渐分散,可以极力避免造成开裂的力集中在沟部的终端区域。因此采用技术方案1所述的专利技术,在车辆用气囊展开膨胀时,可-->以提供能适当控制气囊盖开裂动作的合理结构的气囊盖技术。(技术方案2所述的专利技术)如技术方案2所述的那样,优选技术方案1所述的减薄深度随着背离沟部的终端逐渐减小(缓慢减小)的结构。这样使沿沟部的终端开裂的力随着背离沟部的终端减少是合理的。(技术方案3所述的专利技术)技术方案3所述的专利技术,根据技术方案1或2所述的减薄部分是还具有第2延伸部分的结构。此第2延伸部分是延伸部分在与沿沟部的延长线交叉的方向延伸的结构,此第2延伸部分板厚方向减薄的深度沿延伸方向逐渐变化。其中所说的“交叉”主要是指以垂直的方式为主,包括沟部的延长线和第2延伸部分交叉的可能方式,不管交叉的角度。采用本专利技术的这样的结构,气囊盖开裂时可以使作用于沟部的终端区域的力在延伸部分沿沟部的延长线方向逐渐分散,同时还可以通过第2延伸部分使此力向与沟部的延长线不同的方向分散,所以分散开裂造成的力的效果更可靠。(技术方案4所述的专利技术)技术方案4所述的专利技术,根据技术方案3所述的结构中进一步使减薄部分俯视图中的宽度随着从延伸部分向第2延伸部分缩小。这样气囊盖开裂时不仅在减薄部分的深度方向,在宽度方向也使作用于沟部的终端区域的力分散,所以分散开裂造成的力的效果更可靠。(技术方案5所述的专利技术)如技术方案5所述,技术方案3或4所述的第2延伸部分的减薄深度优选随着背离延伸部分逐渐减小(缓慢减小)的结构。这样从延伸部分向第2延伸部分分散的力随着背离延伸部分减少是合理的。-->(技术方案6所述的专利技术)技术方案6所述的专利技术,根据在技术方案1~5中任一项所述的结构中还在延伸部分或第2延伸部分延伸的延长线上设置有增厚部分。此增厚部分具有增加气囊盖板厚的结构。此增厚部分例如可以在气囊盖成形时制成。这样增厚部分可以承受在延伸部分或第2延伸部分分散的力,插入增厚部分,用增厚部分可以阻止在延伸部分或第2延伸部分的相反一侧形成开裂部分。(技术方案7所述的专利技术)技术方案7所述的专利技术,根据在技术方案1~6中任一项所述的结构中,延伸部分或第二延伸部分向铰接部分方向延伸。在车辆用气囊展开膨胀气囊盖在沟部上开裂时,铰接部分具有允许打开式门进行打开动作。本专利技术这样的结构对使打开式门容易打开特别有效。(技术方案8所述的专利技术)技术方案8所述的专利技术是关于气囊组件的结构。此气囊组件设置有车辆用气囊、装入车辆用气囊的保存体、提供车辆用气囊膨胀气体的气体供给装置、实际上与技术方案1所述相同的气囊盖等,此气囊组件装在车辆上。此外包括配置气囊盖的部件,即所谓的称为仪表板的板,也可以作为本专利技术的气囊组件。因此采用技术方案8所述的专利技术,可以提供合理结构的在车辆用气囊展开膨胀时能适当控制气囊盖开裂动作的气囊组件的技术。附图说明图1为表示从盖背面101观察本实施方式气囊盖100的状态的透视图。图2为表示图1中撕裂线102附近部位俯视图。图3为图2中A部位的放大图。-->图4为表示图3中B-B线上的断面结构的图。图5为表示图3中C-C线上的断面结构的图。图6为表示气囊组件结构的断面图,表示气囊盖100撕裂时的情况。图7为表示对其他实施方式的气囊盖200在与图4相同位置的断面结构的图示。图8为表示对其他实施方式的气囊盖300在与图4相同位置的断面结构的图示。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首先根据图1~图5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气囊盖100的结构。其中图1为表示从盖背面101观察本实施方式气囊盖100的状态的透视图。图2为表示图1中撕裂线102附近部位俯视图。图3为图2中A部位的放大图。图4为表示图3中B-B线上的断面结构的图。图5为表示图3中C-C线上的断面结构的图。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覆盖车辆用气囊的气囊盖100的盖的背面101上设置有撕裂线102。气囊盖100是用PP(聚丙烯)材料或TPO(烯烃类合成橡胶)材料等的树脂材料作成三维(立体)的板状的部件。在此气囊盖100被安装的状态下,把面对乘员一侧作为表面的情况下,其背后一侧的面规定为此气囊盖100的盖背面101。撕裂线102是为了在车辆用气囊展开膨胀时可以打开气囊盖100而设置的减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用在气囊盖100的盖背面101上作成线状的沟部构成。此撕裂线102规定为气囊盖100各部位板厚中相对板厚薄的线状减薄部分。此撕裂线102相当于本专利技术中的“沟部”。在本实施方式中,气囊盖100在车辆用气囊展开膨胀时在撕裂线-->102开裂,一对打开式门100a向盖表面一侧成向两方向打开的状态(左右对开的状态),也就是沿撕裂线102断裂打开的结构。如图2所示,撕裂线102是由1根第1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气囊盖,覆盖车辆用气囊,其特征在于,其结构是设置有在该气囊盖板厚范围内深度的孔继续延伸的线状沟部、和在所述沟部的终端区域板厚方向减薄的减薄部分,所述车辆用气囊展开膨胀时在所述沟部上开裂;在所述减薄部分上设置有沿该沟部的延 长线方向延伸,板厚方向的减薄深度从所述沟部的终端区域逐渐变化的延伸部分。

【技术特征摘要】
JP 2003-6-30 187667/20031.一种气囊盖,覆盖车辆用气囊,其特征在于,其结构是设置有在该气囊盖板厚范围内深度的孔断续延伸的线状沟部、和在所述沟部的终端区域板厚方向减薄的减薄部分,所述车辆用气囊展开膨胀时在所述沟部上开裂;在所述减薄部分上设置有沿该沟部的延长线方向延伸,板厚方向的减薄深度从所述沟部的终端区域逐渐变化的延伸部分。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囊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部分的减薄深度随着背离所述沟部的终端逐渐减小。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气囊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减薄部分还具有所述延伸部分在与沿所述沟部的延长线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延伸的第2延伸部分,该第2延伸部分的板厚方向减薄深度沿其延伸方向逐渐变化。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气囊盖,其特征在于,其结构是所述减薄部分的俯视中的宽度随着从所述延伸部分向所述第2延伸部分逐渐缩小。5.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气囊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延伸部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信二
申请(专利权)人:高田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