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器件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1080766 阅读:93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2-25 19:13
本发明专利技术半导体器件制造方法,提供了一种CMOS金属栅极的形成方法,采用了新的金属栅极堆栈结构,不需要在高K栅极绝缘层与刻蚀停止层之间形成扩散阻挡层也可阻挡Al扩散,避免了由金属原子扩散而引起的高K栅极绝缘层和PMOS栅极功函数控制层的劣化;同时,由于取消了扩散阻挡层,在NMOS区域的NMOS栅极功函数控制层更加接近高K栅极绝缘层,从而能够更有效地控制NMOS功函数。本发明专利技术的金属栅极结构简化,厚度减小,适用于高集成度、小尺寸的CMOS器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领域,特别地,涉及一种CMOS器件金属栅极的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半导体集成电路技术在进入到90nm特征尺寸的技术节点后,维持或提高晶体管性能越来越具有挑战性。在90nm节点后,应力技术逐渐被采用以提高器件的性能。与之同时,在制造工艺方面,后栅工艺(gate last)中的高K金属栅技术(HKMG)也逐渐被采用以应对随着器件不断减小而带来的挑战。HKMG的应用,可以在抑制泄露电流的同时,确保栅极绝缘层的 EOT (Effective Oxide Thickness)。 通常,CMOS器件的金属栅极结构和制造方法如下(可以参见副图8 (a)和9 (a)):在衬底上先后依次形成高K栅极绝缘层31,扩散阻挡层32(通常为TiN),刻蚀停止层33(通常为TaN),PMOS栅极功函数控制层34 (通常为TiN),然后,去除覆盖在NMOS区域的PMOS栅极功函数控制层34 ;接着,依次形成NMOS栅极功函数控制层35(通常为TiAl ),金属填充层36 (通常为TiN/Al叠层或TiN/W叠层);进行平坦化处理,去除多余的栅极堆栈材料,从而形成所需要的栅极堆栈。其中,扩散阻挡层32的作用是为了阻挡NMOS栅极功函数控制层35中的金属元素扩散而引起的高K栅极绝缘层31和PMOS栅极功函数控制层34的劣化。由此可以看出,在现有技术中,PMOS金属栅极堆栈至少包括高K栅极绝缘层31,扩散阻挡层32,刻蚀停止层33,PMOS栅极功函数控制层34,NMOS栅极功函数控制层35,金属填充层36这样6层结构,而NMOS金属栅极堆栈至少包括高K栅极绝缘层31,扩散阻挡层32,刻蚀停止层33,NMOS栅极功函数控制层35,金属填充层36这样5层结构,它们的结构均较为复杂,层数繁多。更不利的情况是,随着器件尺寸缩小,以及诸如FinFET等立体结构器件的出现,金属栅极堆栈的尺寸也越来越小,所要填充的空间的深宽比变大,使得多层结构、厚度较大的传统金属栅极堆栈在形成过程中存在问题,参见附图1,其中在衬底I上形成有容纳栅极凹槽的结构层2,结构层2在平面CMOS器件中通常为层间介质层,在FinFET器件中通常为相邻的半导体鳍片(Fin),尤其是对于FinFET器件,由于半导体鳍片高度较高,例如通常为25-40nm,覆盖鳍片的栅极高度通常为25_75nm,因此,在鳍片顶部的栅极表面距离鳍片之间的STI结构表面的高度为50-115nm,而鳍片间距较小,通常为30_50nm,FinFET结构体现出高低不平的三维表面,尤其是在栅极特征尺寸小于35nm时候,往往会出现了较大深宽比的结构需要填充栅极,因此,在形成金属栅极堆栈3时,往往会形成空洞4,这将严重影响器件性能,甚至导致器件失效。 因此,需要提供一种新的CMOS金属栅极结构和工艺,适用于高集成度、小尺寸的CMOS器件,能够克服上述缺陷,确保器件性能以及正常工作。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CMOS金属栅极填充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半导体制造方法,采用新的金属栅极堆栈结构以及材料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问题。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其中,包括如下步骤: 提供半导体衬底,在该半导体衬底上形成STI结构,所述STI结构将NMOS区域和PMOS区域隔离; 在所述NMOS区域和所述PMOS区域形成栅极凹槽; 依次形成高K栅极绝缘层,刻蚀停止层,NMOS栅极功函数控制层,其中,所述NMOS栅极功函数控制层材料为TiAlC,厚度为0.l-5nm ; 去除位于所述PMOS区域的所述NMOS栅极功函数控制层; 形成PMOS栅极功函数控制层; 沉积金属填充层,将所述栅极凹槽完全填充; 进行CMP工艺,去除所述栅极凹槽以外的所述金属填充层、所述PMOS栅极功函数控制层、所述NMOS栅极功函数控制层、所述刻蚀停止层以及所述高K栅极绝缘层,在所述栅极凹槽内形成金属栅极堆栈。 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形成NMOS栅极功函数控制层的工艺为ALD。 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所述NMOS栅极功函数控制层材料TiAlC中的Al原子含量不大于50%。 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所述高K栅极绝缘层与所述刻蚀停止层之间不形成扩散阻挡层。 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在去除位于所述PMOS区域的所述NMOS栅极功函数控制层的步骤之后,将位于所述PMOS区域的所述刻蚀停止层完全去除,使得在所述PMOS区域的所述金属栅极堆栈中,所述PMOS栅极功函数控制层直接接触所述高K栅极绝缘层。 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在去除位于所述PMOS区域的所述NMOS栅极功函数控制层的步骤之后,将位于所述PMOS区域的所述刻蚀停止层部分去除,使得在所述PMOS区域的所述金属栅极堆栈中,所述PMOS栅极功函数控制层与所述高K栅极绝缘层之间残留部分厚度的所述刻蚀停止层,其厚度为0.l-3nm。 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所述栅极凹槽位于FinFET结构CMOS器件相邻半导体鳍片之间,或者,所述栅极凹槽位于平面结构CMOS器件的层间介质层之中。 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所述PMOS栅极功函数控制层为单层TiN。 另外,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半导体器件,其包括: 半导体衬底,在该半导体衬底上的STI结构,以及被所述STI结构隔离的NMOS区域和PMOS区域; 所述NMOS区域和所述PMOS区域分别具有金属栅极堆栈; 所述NMOS的金属栅极堆栈由下而上依次包括:高K栅极绝缘层,刻蚀停止层,NMOS栅极功函数控制层,PMOS栅极功函数控制层,金属填充层;所述PMOS的金属栅极堆栈由下而上依次包括:高K栅极绝缘层,刻蚀停止层,PMOS栅极功函数控制层,金属填充层; 其中,所述NMOS栅极功函数控制层材料为TiAlC,厚度为0.l_5nm。 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所述NMOS栅极功函数控制层材料TiAlC中的Al原子含量不大于50%。 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在所述NMOS区域和所述PMOS区域的金属栅极堆栈中,所述高K栅极绝缘层与所述刻蚀停止层之间不存在扩散阻挡层。 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所述PMOS栅极功函数控制层为单层TiN。 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在CMOS金属栅极形成工艺中,采用了新的金属栅极堆栈结构,具体为采用了 TiAlC材料的NMOS栅极功函数控制层,其Al原子含量较现有技术中的NMOS栅极功函数控制层更小,并且,在PMOS区域选择性地去除了 NMOS栅极功函数控制层,因此,不需要在高K栅极绝缘层与刻蚀停止层之间形成扩散阻挡层去阻挡Al扩散,并从根本上避免了由于金属原子扩散而引起的高K栅极绝缘层和PMOS栅极功函数控制层的劣化,这样,金属栅极堆栈的结构简化,厚度减小;同时,由于取消了扩散阻挡层,在NMOS区域的NMOS栅极功函数控制层更加接近高K栅极绝缘层,从而能够更有效地控制NMOS功函数,在此基础上也可以将NMOS栅极功函数控制层的厚度减薄,从而获得厚度更小的栅极堆栈。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的金属栅极结构简化,厚度减小,适用于高集成度、小尺寸的CMOS器件,能够克服现有技术中填充工艺出现空洞的缺陷,确保器件性能以及正常工作。 【附图说明】 图1现有技术中金属栅极堆栈填充出现空洞的示意图; 图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半导体器件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提供半导体衬底,在该半导体衬底上形成STI结构,所述STI结构将NMOS区域和PMOS区域隔离;在所述NMOS区域和所述PMOS区域形成栅极凹槽;依次形成高K栅极绝缘层,刻蚀停止层,NMOS栅极功函数控制层,其中,所述NMOS栅极功函数控制层材料为TiAlC,厚度为0.1‑5nm;去除位于所述PMOS区域的所述NMOS栅极功函数控制层;形成PMOS栅极功函数控制层;沉积金属填充层,将所述栅极凹槽完全填充;进行CMP工艺,去除所述栅极凹槽以外的所述金属填充层、所述PMOS栅极功函数控制层、所述NMOS栅极功函数控制层、所述刻蚀停止层以及所述高K栅极绝缘层,在所述栅极凹槽内形成金属栅极堆栈。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半导体器件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提供半导体衬底,在该半导体衬底上形成STI结构,所述STI结构将NMOS区域和PMOS区域隔离; 在所述NMOS区域和所述PMOS区域形成栅极凹槽; 依次形成高K栅极绝缘层,刻蚀停止层,NMOS栅极功函数控制层,其中,所述NMOS栅极功函数控制层材料为TiAlC,厚度为0.l-5nm ; 去除位于所述PMOS区域的所述NMOS栅极功函数控制层; 形成PMOS栅极功函数控制层; 沉积金属填充层,将所述栅极凹槽完全填充; 进行CMP工艺,去除所述栅极凹槽以外的所述金属填充层、所述PMOS栅极功函数控制层、所述NMOS栅极功函数控制层、所述刻蚀停止层以及所述高K栅极绝缘层,在所述栅极凹槽内形成金属栅极堆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形成NMOS栅极功函数控制层的工艺为ALD。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NMOS栅极功函数控制层材料TiAlC中的Al原子含量不大于50%。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高K栅极绝缘层与所述刻蚀停止层之间不形成扩散阻挡层。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去除位于所述PMOS区域的所述NMOS栅极功函数控制层的步骤之后,将位于所述PMOS区域的所述刻蚀停止层完全去除,使得在所述PMOS区域的所述金属栅极堆栈中,所述PMOS栅极功函数控制层直接接触所述高K栅极绝缘层。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去除位于所述PMOS区域的所述NMOS栅极功函数控制层的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殷华湘项金娟杨红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