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囊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05667 阅读:14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在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气囊装置中,向气囊供给膨胀用气体的充气机由控制装置控制动作,其构成为可以以下述两种模式动作,即:急剧喷出模式,本模式下使膨胀用气体的喷出量较大;以及缓慢喷出模式,本模式下将向气囊的每单位时间的膨胀用气体的供给物质量设定为小于急剧喷出模式。另外,气囊装置具有阻力减小单元,其由控制装置控制动作,在充气机以缓慢喷出模式喷出膨胀用气体时,减小气囊突出时的阻力,以可以辅助气囊从收容部位的突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气囊装置,其构成为具有:气囊,其被折叠而收容在收容部位内;充气机,其向气囊供给膨胀用气体;以及气囊罩,其配置为覆盖收容部位。
技术介绍
目前,作为气囊装置,存在如特表2004-507402号公报所示的结构,即,在气囊罩的规定位置配置可以被使来自充气机的膨胀用气体流入内部而膨胀的气囊推开的门部,使气囊从该门部打开而形成的突出用开口突出并展开膨胀。通常,在这种气囊装置中,为了使气囊罩的外观性良好,在门部周围设置可由膨胀的气囊推压而断裂的断裂预定部,并使门部与周围的气囊罩一体地形成。但是,在现有的气囊装置中,因为是利用膨胀的气囊使周围的断裂预定部断开,同时将门部推开的结构,所以,气囊突出时的阻力较大,需要将膨胀初期的气囊的内压设定得较高。因此,从收容部位突出的膨胀初期的气囊内压增高,可能对所保护的乘客等施加较大的载荷。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气囊装置,其可以抑制气囊膨胀初期的内压的过度上升,而不会妨碍气囊从收容部位的突出。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可以通过下述结构的气囊装置实现。一种气囊装置,其构成为具有:气囊,其被折叠收容在收容部位内;充气机,其向气囊供给膨胀用气体;以及气囊罩,其配置为覆盖收容部位,其特征在于,充气机由控制装置控制动作,构成为可以以下述两种模式动作:急剧喷出模式,本模式下使膨胀用气体的喷出-->量较大;以及缓慢喷出模式,本模式下将向气囊的每单位时间的膨胀用气体的供给物质量设定为小于急剧喷出模式,在气囊装置中设置阻力减小单元,其由控制装置控制动作,在充气机以缓慢喷出模式喷出膨胀用气体时,使气囊的突出时的阻力减小,从而可以辅助气囊从收容部位的突出。在本专利技术的气囊装置中,因为向气囊内供给膨胀用气体的充气机构成为,可以以下述两种模式动作,即:急剧喷出模式,本模式下使膨胀用气体的喷出量较大;以及缓慢喷出模式,本模式下将向气囊的每单位时间的膨胀用气体的供给物质量设定为小于急剧喷出模式,所以,在充气机以缓慢喷出模式动作而向气囊内供给膨胀用气体的情况下,缓慢地供给膨胀用气体而使气囊展开。因此,在充气机动作初期,可以抑制迅速向气囊内供给大量膨胀用气体,可以抑制气囊膨胀初期的内压的过度上升。另外,因为在本专利技术的气囊装置中设置阻力减小单元,其由控制装置控制动作,同时,在充气机以缓慢喷出模式喷出膨胀用气体时,使气囊突出时的阻力减小,以可以辅助气囊从收容部位突出,所以,在充气机以缓慢喷出模式喷出膨胀用气体时,使阻力减小单元动作,可以使气囊以突出时的阻力减小的状态从收容部位突出。因此,在本专利技术的气囊装置中,即使构成为在气囊膨胀初期,由以缓慢喷出模式动作的充气机缓慢地向气囊内供给膨胀用气体,也可以使气囊以突出时的阻力减小的状态顺利地从收容部位突出,其结果,可以使气囊以抑制内压上升的状态顺利地展开。因此,本专利技术的气囊装置可以抑制气囊膨胀初期的内压的过度上升,而不妨碍气囊从收容部位突出。作为阻力减小单元,具体地说,可以使用突出用开口形成单元,其在动作时使气囊罩的至少一部分移动,形成气囊突出用的突出用开口。另外,作为阻力减小单元,也可以使用连结解除单元,其在动作时解除气囊罩与收容部位侧的连结,以可以由膨胀的气囊将气囊罩推开。-->此外,在本专利技术的气囊装置中,优选控制装置构成为,与碰撞预测传感器和碰撞检测传感器电气连接,在使来自碰撞预测传感器的信号输入,在车辆碰撞前检测出无法避免碰撞时,使阻力减小单元动作,同时,使充气机以缓慢喷出模式动作,在使来自碰撞检测传感器的信号输入,检测出车辆碰撞时,使充气机以急剧喷出模式动作。在上述结构的气囊装置中,在检测出车辆碰撞前,在阻力减小单元动作的状态下,气囊一边使从以缓慢喷出模式动作的充气机供给的膨胀用气体缓慢地流入内部,一边从折叠状态展开而从收容部位突出,从而缓慢地膨胀。然后,在检测出车辆碰撞时,气囊使从以急剧喷出模式动作的充气机供给的膨胀用气体流入内部而大幅膨胀,其中在急剧喷出模式下每单位时间的膨胀用气体的供给物质量大于缓慢喷出模式。也就是说,在上述结构的气囊装置中,因为气囊构成为从检测出碰撞前开始,使从以缓慢喷出模式动作的充气机供给的膨胀用气体流入内部,所以,与在检测出碰撞后使膨胀用气体流入,而使气囊展开膨胀的情况相比,可以抑制从检测出碰撞后至气囊膨胀完成时的内压迅速上升,在从检测出碰撞后至气囊膨胀完成前的期间内,在保护乘客的情况下,因为不会对乘客等施加过大的推压力,而是相反地维持一定程度的内压,所以可以使缓冲性良好而顺利地保护乘客等。当然,在上述结构的气囊装置中,也与在检测出碰撞后使气囊展开膨胀的情况同样地,可以在检测出碰撞后使膨胀完成,并维持其膨胀状态。此外,在上述结构的气囊装置中,如果在气囊罩上设置门部,其可以在阻力减小单元未动作时,在检测出车辆碰撞时充气机以急剧喷出模式动作时,被膨胀的气囊推开,形成突出用开口,则即使在控制装置没有通过碰撞预测传感器,在车辆碰撞前检测出无法避免碰撞的情况下,只要在检测出车辆碰撞后,利用使下述膨胀用气体流入内部的气囊将门部推开,就可以使气囊从推开门部形成的突出用开口中迅速膨胀,上述膨胀用气体由以急剧喷出模式动作的充气机供给,因此优选该结构。此外,在上述结构的气囊装置中,也可以使充气机构成为具有-->气体发生室,其在内部填充使膨胀用气体压缩而成的加压气体,同时,还具有:第1气体供给部,其构成为可以在缓慢喷出模式下供给膨胀用气体;以及第2气体供给部,其构成为可以在急剧喷出模式下供给膨胀用气体,第1气体供给部由下述部分构成:第1气体流路,其与气体发生室连通;以及阀机构,其可以使第1气体流路开闭,第2气体供给部构成为,具有:第2气体流路,其与气体发生室连通;闭塞部件,其闭塞第2气体流路;以及电爆管,其配置在气体发生室内,在点火时可以产生气体,同时,第2气体供给部构成为,使电爆管点火而使气体发生室的内压上升,从而使闭塞部件开口。如果使气囊装置为上述结构,则可以由1个气体发生室构成充气机,使充气机成为简单的结构。附图说明图1是搭载了作为本专利技术的第1实施方式的方向盘用气囊装置的方向盘的概略剖面图。图2是图1的方向盘的局部放大剖面图。图3是表示使第1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中使用的气囊以单体膨胀的状态的概略斜视图。图4是第1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中使用的充气机主体的概略剖面图,是分别表示第1气体供给部和第2气体供给部动作时的概略图。图5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的动作状态的概略剖面图,是表示由上推机构推起衬套而使气囊展开膨胀的状态的图。图6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的动作状态的概略剖面图,是表示由气囊推开衬套的门部,使气囊展开膨胀的状态的图。图7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中使用的充气机的膨胀用气体供给时的时间与内压的曲线图。图8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2实施方式、即副驾驶席用气囊装置的沿着前后方向的剖面图。图9是第2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的沿左右方向的剖面图。图10是第2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中使用的充气机主体的概略剖-->面图。图11是表示图10的充气机主体中的第1气体供给部附近的概略放大剖面图。图12是表示图10的充气机主体中的第1气体供给部的电磁阀动作的状态的概略放大剖面图。图13是表示图10的充气机主体中的第2气体供给部附近,同时表示电爆管点火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气囊装置,其构成为具有:气囊,其被折叠收容在收容部位内;充气机,其向该气囊供给膨胀用气体;以及气囊罩,其配置为覆盖前述收容部位,前述充气机由控制装置控制动作,构成为可以以下述两种模式动作:急剧喷出模式,本模式下使前述膨胀用气体的 喷出量较大;以及缓慢喷出模式,本模式下将向前述气囊的每单位时间的膨胀用气体的供给物质量设定为小于前述急剧喷出模式,在气囊装置中设置阻力减小单元,其由前述控制装置控制动作,在前述充气机以前述缓慢喷出模式喷出前述膨胀用气体时,使前述气囊 的突出时的阻力减小,从而可以辅助前述气囊从前述收容部位的突出。

【技术特征摘要】
JP 2006-9-29 2006-2678291.一种气囊装置,其构成为具有:气囊,其被折叠收容在收容部位内;充气机,其向该气囊供给膨胀用气体;以及气囊罩,其配置为覆盖前述收容部位,前述充气机由控制装置控制动作,构成为可以以下述两种模式动作:急剧喷出模式,本模式下使前述膨胀用气体的喷出量较大;以及缓慢喷出模式,本模式下将向前述气囊的每单位时间的膨胀用气体的供给物质量设定为小于前述急剧喷出模式,在气囊装置中设置阻力减小单元,其由前述控制装置控制动作,在前述充气机以前述缓慢喷出模式喷出前述膨胀用气体时,使前述气囊的突出时的阻力减小,从而可以辅助前述气囊从前述收容部位的突出。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囊装置,前述阻力减小单元为突出用开口形成单元,其在动作时使前述气囊罩的至少一部分移动,形成前述气囊突出用的突出用开口。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囊装置,前述阻力减小单元为连结解除单元,其在动作时解除前述气囊罩与前述收容部位侧的连结,以可以由膨胀的前述气囊将前述气囊罩推开。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囊装置,前述控制装置构成为,与碰撞预测传感器和碰撞检测传感器电气连接,其构成为,在使来自前述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浅冈道久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