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全向轮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033144 阅读:1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2-11 18: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全向轮,包括上轮毂、下轮毂,所述上轮毂、下轮毂中部连接有垫套,所述上轮毂、下轮毂以及垫套固设在一起,所述上轮毂、下轮毂之间设有若干辊子,所述辊子通过轴承与螺栓可转动连接在上轮毂、下轮毂之间,所述辊子为两头小、中间大的中空圆柱形结构,所述辊子为不锈钢材料制造而成,所述辊子的中轴线与上轮毂或下轮毂的中轴线成45°角。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全向轮的结构组成在运动过程中十分灵活,能够很好地实现全向运动的效果;其次,辊子的结构避震强,产生的冲击力小,这样驱动的有效载荷做功效率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全向轮,包括上轮毂、下轮毂,所述上轮毂、下轮毂中部连接有垫套,所述上轮毂、下轮毂以及垫套固设在一起,所述上轮毂、下轮毂之间设有若干辊子,所述辊子通过轴承与螺栓可转动连接在上轮毂、下轮毂之间,所述辊子为两头小、中间大的中空圆柱形结构,所述辊子为不锈钢材料制造而成,所述辊子的中轴线与上轮毂或下轮毂的中轴线成45°角。本技术全向轮的结构组成在运动过程中十分灵活,能够很好地实现全向运动的效果;其次,辊子的结构避震强,产生的冲击力小,这样驱动的有效载荷做功效率高。【专利说明】一种全向轮
本技术涉及一种轮子,尤其涉及一种全向轮。
技术介绍
全向轮是一种可以朝任意方向移动的轮子。全向轮是在一个大轮子周围均匀分布若干从动轮,在大轮子的驱动下,从动轮可以朝任意方向自由转动。 当前的全向轮结构紧凑,安装复杂,只能在运动面比较平坦的情况下才能较好地实现全向运动的效果,并且在运动过程中容易导致全向运动失效;其次,该种全向轮承重较大,与地面的摩擦力更大,从而运动不够灵活;最后,该种全向轮主要应用于机器人的机理研究方面,其结构多采用辊轮端头固定的方式,这样轮毂轴上容易产生跳动,对辊轮产生冲击力,从而损失驱动功率,减少驱动的有效载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全向轮,该全向轮的结构组成在运动过程中十分灵活,能够很好地实现全向运动的效果;其次,辊子的结构避震强,产生的冲击力小,这样驱动的有效载荷做功效率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 一种全向轮,包括上轮毂、下轮毂,所述上轮毂、下轮毂中部连接有垫套,所述上轮毂、下轮毂以及垫套固设在一起,所述上轮毂、下轮毂之间设有若干辊子,所述辊子通过轴承与螺栓可转动连接在上轮毂、下轮毂之间,所述辊子为两头小、中间大的中空圆柱形结构,所述辊子为不锈钢材料制造而成,所述辊子的中轴线与上轮毂或下轮毂的中轴线成45°角,所述垫套上设有螺纹孔,所述上轮毂、下轮毂以及垫套通过螺钉与垫套上的螺纹孔固定连接在一起。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上轮毂、下轮毂之间分别设有置放辊子的卡槽,所述辊子通过上轮毂、下轮毂之间的通孔由轴承与螺栓可转动连接在上轮毂、下轮毂之间的卡槽内。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上轮毂、下轮毂之间设有辊子的个数为8个,所述8个辊子均匀分布在上轮毂、下轮毂之间。 有益效果: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较,其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技术全向轮的结构组成在运动过程中十分灵活,能够很好地实现全向运动的效果;其次,辊子的结构避震强,产生的冲击力小,这样驱动的有效载荷做功效率高。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为全向轮的主视图。 图2为全向轮的左视图。 图3为全向轮中辊子结构视图。 图4为全向轮移动机构的协调运动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加图1?3,一种全向轮,包括上轮毂100、下轮毂200,作为优选,上轮毂100、下轮毂200使用钢板冲压成型,这样全向轮更加坚固而轻便。 所述上轮毂100、下轮毂200中部连接有垫套300,所述上轮毂100、下轮毂200以及垫套300固设在一起,所述上轮毂100、下轮毂200之间设有若干辊子20,所述辊子20通过轴承30与螺栓40可转动连接在上轮毂100、下轮毂200之间,从而使辊子的结构避震强,产生的冲击力小,这样驱动的有效载荷做功效率高;所述辊子20为两头小、中间大的中空圆柱形结构,外形像腰鼓型。这样更方便滚动,全向轮在运动过程中十分灵活,能够很好地实现全向运动的效果。 所述辊子20为不锈钢材料制造而成,作为优选,采用的不锈钢材料为316的铬-镍奥氏体不锈钢,这种不锈钢是应用广泛的钢种,具有更好的抗氯化物腐蚀能力,所述辊子20的中轴线与上轮毂100或下轮毂200的中轴线成45°角。辊子20有三个自由度,在绕自身转动的同时又能绕车轴转动,还能绕辊子20与地面接触点的转动。这使得轮体本身也具备了三个自由度:绕轮轴的转动和沿辊子20中轴线垂线方向的平动及绕辊子20与地面接触点的转动。这样,驱动轮在一个方向上具有主动驱动能力的同时,另外一个方向也具有自由移动(被动移动)的运动特性。轮子的圆周不是由普通的轮胎组成,而是分布了许多辊子20,这些辊子20的外廓线与轮子的理论圆周相重合,并且辊子20能自由旋转。当电机驱动车轮旋转时,车轮以普通方式沿着垂直于驱动轴的方向前进,同时车轮周边的辊子20沿着其各自的轴线自由旋转。若干个这种车轮适当地组合就可以构成在平面上具有三个自由度(X方向平动、Y方向平动、绕中心垂直轴Z的转动)的全方位移动机构。 作为优选,所述上轮毂100、下轮毂200之间分别设有置放辊子20的卡槽101、201,所述辊子20通过上轮毂100、下轮毂200之间的通孔由轴承30与螺栓40可转动连接在上轮毂100、下轮毂200之间的卡槽101、201内。这样辊子20可以在上轮毂100、下轮毂200之间的卡槽101、201内自由转动,不会脱离上轮毂100、下轮毂200的范围。 所述上轮毂100、下轮毂200之间设有辊子20的个数为8个,所述8个辊子20均匀分布在上轮毂100、下轮毂200之间。这样做的好处是辊子20的滚动更加流畅。 所述垫套300上设有螺纹孔301,所述上轮毂100、下轮毂200以及垫套300通过螺钉10与垫套300上的螺纹孔301固定连接在一起。这样方便更换或维修辊子20。 参阅图4,由四个全向轮组合而成的全向移动机构。轮中的小斜线表示触地辊子20的轴线方向,分左旋和右旋两种。每个全向轮都由一台直流电机独立驱动,通过四个全向轮的转速转向适当组合,可以实现平台在平面上三自由度的全方位移动,由多个全向轮以一定的方式组成,运动将十分灵活。 综上所述,本技术全向轮的结构组成在运动过程中十分灵活,能够很好地实现全向运动的效果;其次,辊子的结构避震强,产生的冲击力小,这样驱动的有效载荷做功效率高。 上面所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技术的构思和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技术设计构思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人员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做出的各种变型和改进,均应落入到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技术请求保护的
技术实现思路
,已经全部记载在权利要求书中。【权利要求】1.一种全向轮,包括上轮毂(100^下轮毂(200),所述上轮毂(100^下轮毂(200)中部连接有垫套(300),所述上轮毂(100^下轮毂(200)以及垫套(300)固设在一起,所述上轮毂(100^下轮毂(200)之间设有若干辊子(20),所述辊子(20)通过轴承(30)与螺栓(40)可转动连接在上轮毂(100)、下轮毂(200)之间,所述辊子(20)为两头小、中间大的中空圆柱形结构,所述辊子(20)为不锈钢材料制造而成,所述辊子(20)的中轴线与上轮毂(100)或下轮毂(200)的中轴线成45。角,其特征在于,所述垫套(300)上设有螺纹孔(301),所述上轮毂(1001^^^(200)以及垫套(300)通过螺钉(10)与垫套(300)上的螺纹孔(301)固定连接在一起。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向轮,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全向轮,包括上轮毂(100)、下轮毂(200),所述上轮毂(100)、下轮毂(200)中部连接有垫套(300),所述上轮毂(100)、下轮毂(200)以及垫套(300)固设在一起,所述上轮毂(100)、下轮毂(200)之间设有若干辊子(20),所述辊子(20)通过轴承(30)与螺栓(40)可转动连接在上轮毂(100)、下轮毂(200)之间,所述辊子(20)为两头小、中间大的中空圆柱形结构,所述辊子(20)为不锈钢材料制造而成,所述辊子(20)的中轴线与上轮毂(100)或下轮毂(200)的中轴线成45°角,其特征在于,所述垫套(300)上设有螺纹孔(301),所述上轮毂(100)、下轮毂(200)以及垫套(300)通过螺钉(10)与垫套(300)上的螺纹孔(301)固定连接在一起。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立平
申请(专利权)人:昆山市叶茂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