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热量管理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0994377 阅读:119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2-04 13:3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辆用热量管理系统。第一流通部(15、16、17、18)以使两个系统的热介质中的一方的热介质选择性地在散热器用流路(11)或者第一旁通流路(12)中流通的方式切换热介质的流动,第二流通部(24、47)以使两个系统的热介质选择性地在第二流路组(25、26、27、28)中流通的方式切换热介质的流动,第一流通部以及第二流通部以构成第一循环回路以及第二循环回路的方式切换热介质的流动,在所述第一循环回路中,热介质在第一流路组(11、12、13)、第二流路组(25、26、27、28)以及第一泵(21)之间循环,在所述第二循环回路中,热介质在第一流路组、第二流路组以及第二泵(23)之间循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车辆用热量管理系统关联申请的相互参照本申请基于2012年5月24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12-118357以及2013年4月22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13-89455,作为参考,将其公开内容引入本申请。
本专利技术涉及在车辆中使用的热量管理系统。
技术介绍
以往,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一种车辆用热量控制装置,该车辆用热量控制装置进行电动发电机以及逆变器的冷却,并对蓄电池、车室以及减速齿轮机构进行冷却以及加温。该车辆用热量控制装置具备:供对电动发电机以及逆变器进行冷却的冷却水循环的冷却回路;供在蓄电池、车室以及减速齿轮机构的冷却以及加温中使用的冷却水循环的第一循环回路;以及供通过室外热交换器而与外部气体之间进行热交换的冷却水循环的第二循环回路。此外,热量控制装置具备进行冷却回路与第一循环回路的断开与连接的第一阀、将冷却回路与第一循环回路以及第二循环回路中的任一者连接的第二阀、以及进行冷却回路与第二循环回路的断开与连接的第三阀,通过以上各个阀的控制将冷却回路的连接对象在第一循环回路与第二循环回路之间切换。在循环于第二循环回路中的冷却水与循环于第一循环回路中的冷却水之间,能够利用热量移动装置进行热量的移动。该热量移动装置在第一循环回路的冷却水与第二循环回路的冷却水之间进行热量从低温的冷却水朝向高温的冷却水的移动。通过利用第一阀~第三阀将冷却回路连接于第一循环回路或者第二循环回路,利用第二循环回路的室外热交换器将冷却回路的冷却水的热量向外部气体释放,由此能够冷却电动发电机以及逆变器。通过利用热量移动装置使第一循环回路的冷却水的热量向第二循环回路的冷却水移动,利用室外热交换器将第二循环回路的冷却水的热量向外部气体释放,由此能够对蓄电池、车室以及减速齿轮机构进行冷却。通过利用热量移动装置使第二循环回路的冷却水的热量向第一循环回路的冷却水移动,利用室外热交换器使降至低温的第二循环回路的冷却水与外部气体进行热交换,由此能够对蓄电池、车室以及减速齿轮机构进行加温。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121551号公报根据本申请的专利技术人们的研究,由于能够将电动发电机以及逆变器切换连接于第一循环回路以及第二循环回路中的任一者,因此,虽然能够切换两个系统的冷却水(热介质),使其在电动发电机以及逆变器中循环,但对于蓄电池、车室以及减速齿轮机构,由于无法与第二循环回路直接连接,因此,无法切换两个系统的冷却水而使在蓄电池、车室以及减速齿轮机构中循环。因此,存在蓄电池、车室以及减速齿轮机构的温度调整方面的自由度较低的顾虑。另外,在第二循环回路中,由于冷却水始终通过室外热交换器(散热器),因此始终在与外部气体之间进行散热或者吸热(热交换)。因此,还存在在多个被热交换设备彼此间交换热量而难以有效利用热量的顾虑。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所述间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用热量管理系统,该车辆用热量管理系统能够在多个被热交换设备中切换两个系统的热介质而使其循环,并能够切断散热器中的热介质与外部气体的热交换。本专利技术的车辆用热量管理系统具备散热器、第一流路组、冷却器、加热器、热介质流通设备、多个被热交换设备、第二流路组、第一泵、第二泵、第一流通部以及第二流通部。所述散热器使热介质与外部气体进行热交换。所述第一流路组包括作为供所述热介质流动的流路且配置有所述散热器的散热器用流路、以及使所述热介质绕过所述散热器而流动的第一旁通流路与第二旁通流路。所述冷却器对所述热介质进行冷却,所述加热器对所述热介质进行加热。利用所述加热器加热后的所述热介质在所述热介质流通设备中流动。所述多个被热交换设备与所述热介质进行热交换。所述第二流路组包括作为供所述热介质流动的流路且配置有所述冷却器的冷却器用流路、作为供所述热介质流动的流路且配置有所述加热器的加热器用流路、以及作为供所述热介质流动的流路且配置有所述多个被热交换设备的多个被热交换设备用流路。所述第一泵与所述第二泵以两个系统吸入并排出所述热介质。所述第一流通部使所述第一泵以及所述第二泵排出的两个系统的热介质在所述第一流路组中流通。所述第二流通部使所述两个系统的热介质在所述第二流路组中流通。在所述加热器用流路中设置有所述热介质流通设备,或者连接有配置有所述热介质流通设备的流路的端部。所述第一流通部以下述方式切换所述热介质的流动:使得所述两个系统的热介质中的一方的热介质选择性地在所述散热器用流路或者所述第一旁通流路中流通。所述第二流通部以下述方式切换所述热介质的流动:使得所述两个系统的热介质选择性地在所述第二流路组中流通。所述第一流通部以及所述第二流通部以构成第一循环回路以及第二循环回路的方式切换所述热介质的流动,在所述第一循环回路中,所述热介质在所述第二流路组以及所述第一泵之间循环,在所述第二循环回路中,所述热介质在所述第一流路组、所述第二流路组以及所述第二泵之间循环。由此,能够将所述多个被热交换设备用流路在所述第一泵侧的所述第一循环回路与所述第二泵侧的所述第二循环回路之间切换,故而能够在所述多个被热交换设备中切换两个系统的热介质而使其循环。另外,由于能够相对于所述散热器用流路切断所述热介质的流通,因此,能够切断在所述散热器中的与外部气体进行的热交换。附图说明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热量管理系统的整体结构图。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制冷循环系统的结构图。图3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池模块的剖视图。图4是第一实施方式的逆变器模块的剖视图。图5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切换阀的立体图。图6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切换阀的剖视图。图7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切换阀的剖视图。图8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切换阀的剖视图。图9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切换阀的立体图。图10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切换阀的剖视图。图1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切换阀的剖视图。图1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切换阀的剖视图。图13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热量管理系统的电控制部的框图。图14是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热量管理系统的整体结构图,示出废热回收供暖模式。图15是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热量管理系统的整体结构图,示出废热回收供暖模式的另一例。图16是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热量管理系统的整体结构图,示出外部气体吸热热泵供暖模式。图17是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热量管理系统的整体结构图,示出第一除霜模式。图18是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热量管理系统的整体结构图,示出第二除霜模式。图19是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热量管理系统的整体结构图,示出蓄热体吸热热泵供暖模式。图20是第二实施方式的电池模块的剖视图。图21是第二实施方式的电池模块的剖视图,示出保温模式。图22是第二实施方式的电池模块的剖视图,示出蓄热模式以及蓄冷模式。图23是第二实施方式的电池模块的剖视图,示出蓄冷能回收模式。图24是对第二实施方式的换气损失回收模式的第一导风路模式图案进行说明的图。图25是对第二实施方式的换气损失回收模式的第二导风路模式图案进行说明的图。图26是第三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热量管理系统的整体结构图,示出辅助冷却模式。图27是辅助冷却模式下的制冷循环系统的莫里尔图。图28是第三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热量管理系统的整体结构图,示出中间压力模式。图29是中间压力模式下的制冷循环系统的莫里尔图。图3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车辆用热量管理系统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用热量管理系统,其中,具备:散热器(14),其使热介质与外部气体进行热交换;第一流路组(11、12、13),其包括作为供所述热介质流动的流路且配置有所述散热器(14)的散热器用流路(11)、以及使所述热介质绕过所述散热器(14)流动的第一旁通流路(12)及第二旁通流路(13);冷却器(30),其对所述热介质进行冷却;加热器(31),其对所述热介质进行加热;热介质流通设备(35、99),通过所述加热器(31)加热后的所述热介质在该热介质流通设备(35、99)中流通;多个被热交换设备(45、46),其与所述热介质进行热交换;第二流路组(25、26、27、28),其包括作为供所述热介质流动的流路且配置有所述冷却器(30)的冷却器用流路(25)、作为供所述热介质流动的流路且配置有所述加热器(31)的加热器用流路(26)、以及作为供所述热介质流动的流路且配置有所述多个被热交换设备(45、46)的多个被热交换设备用流路(27、28);第一泵(21)以及第二泵(23),其以两个系统吸入并排出所述热介质;第一流通部(15、16、17、18),其使所述第一泵(21)以及所述第二泵(23)排出的两个系统的热介质在所述第一流路组(11、12、13)中流通;以及第二流通部(24、47),其使所述两个系统的热介质在所述第二流路组(25、26、27、28)中流通,在所述加热器用流路(26)中配置有所述热介质流通设备(35、99),或者连接有配置有所述热介质流通设备(35、99)的流路(110)的端部,所述第一流通部(15、16、17、18)以所述两个系统的热介质中的一方的热介质选择性地在所述散热器用流路(11)或者所述第一旁通流路(12)中流通的方式切换所述热介质的流动,所述第二流通部(24、47)以所述两个系统的热介质选择性地在所述第二流路组(25、26、27、28)中流通的方式切换所述热介质的流动,所述第一流通部(15、16、17、18)以及所述第二流通部(24、47)以构成第一循环回路以及第二循环回路的方式切换所述热介质的流动,在所述第一循环回路中,所述热介质在所述第二流路组(25、26、27、28)及所述第一泵(21)之间循环,在所述第二循环回路中,所述热介质在所述第一流路组(11、12、13)、所述第二流路组(25、26、27、28)及所述第二泵(23)之间循环。...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2.05.24 JP 2012-118357;2013.04.22 JP 2013-089451.一种车辆用热量管理系统,具备:散热器(14),其使热介质与外部气体进行热交换;冷却器(30),其对所述热介质进行冷却;加热器(31),其对所述热介质进行加热;热介质流通设备(35、99),通过所述加热器(31)加热后的所述热介质在该热介质流通设备(35、99)中流通;以及多个被热交换设备(45、46),其与所述热介质进行热交换,所述车辆用热量管理系统的特征在于,具备:第一流路组(11、12、13),其包括作为供所述热介质流动的流路且配置有所述散热器(14)的散热器用流路(11)、以及使所述热介质绕过所述散热器(14)流动的第一旁通流路(12)及第二旁通流路(13);第二流路组(25、26、27、28),其包括作为供所述热介质流动的流路且配置有所述冷却器(30)的冷却豁用流路(25)、作为供所述热介质流动的流路且配置有所述加热器(31)的加热器用流路(26)、以及作为供所述热介质流动的流路且配置有所述多个被热交换设备(45、46)的多个被热交换设备用流路(27、28);第一泵(21)以及第二泵(23),其以两个系统吸入并排出所述热介质;第一流通部(15、16、17、18),其使所述第一泵(21)以及所述第二泵(23)排出的两个系统的热介质在所述第一流路组(11、12、13)中流通;以及第二流通部(24、47),其使所述两个系统的热介质在所述第二流路组(25、26、27、28)中流通,在所述加热器用流路(26)中配置有所述热介质流通设备(35、99),或者连接有配置有所述热介质流通设备(35、99)的流路(110)的端部,所述第一流通部(15、16、17、18)以所述两个系统的热介质中的一方的热介质选择性地在所述散热器用流路(11)或者所述第一旁通流路(12)中流通的方式切换所述热介质的流动,所述第二流通部(24、47)以所述两个系统的热介质选择性地在所述第二流路组(25、26、27、28)中流通的方式切换所述热介质的流动,所述第一流通部(15、16、17、18)以及所述第二流通部(24、47)以构成第一循环回路以及第二循环回路的方式切换所述热介质的流动,在所述第一循环回路中,所述热介质在所述第二流路组(25、26、27、28)及所述第一泵(21)之间循环,在所述第二循环回路中,所述热介质在所述第一流路组(11、12、13)、所述第二流路组(25、26、27、28)及所述第二泵(23)之间循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热量管理系统,其中,所述热介质流通设备(35、99)是使通过所述加热器(31)加热后的所述热介质与朝向车室内的送风空气进行热交换而加热所述送风空气的加热用热交换器(35)。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热量管理系统,其中,具备:第二热介质循环回路(100),其供第二热介质循环;以及加热用热交换器(104),其使所述第二热介质与朝向车室内的送风空气进行热交换而加热所述送风空气,所述热介质流通设备(35、99)中的热介质热介质热交换器(99)使通过所述加热器(31)加热后的所述热介质与所述第二热介质进行热交换。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热量管理系统,其中,在由通过所述加热用热交换器(35)加热后的所述送风空气对车室内进行供暖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流通部(15、16、17、18)以及所述第二流通部(24、47)以下述方式切换所述热介质的流动:使得所述多个被热交换设备(45、46)中的热介质出口处的所述热介质的温度在设定值以上的被热交换设备、所述加热用热交换器(35)、以及所述第一旁通流路(12)与所述第二旁通流路(13)中的一方的旁通流路包含于所述第一循环回路与所述第二循环回路中的一方的循环回路中,并且,所述多个被热交换设备(45、46)中的热介质出口处的所述热介质的温度小于所述设定值的被热交换设备、以及所述第一流路组(11、12、13)中的除所述一方的旁通流路以外的一个流路包含于所述第一循环回路与所述第二循环回路中的另一方的循环回路中。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用热量管理系统,其中,在由通过所述加热用热交换器(104)加热后的所述送风空气对车室内进行供暖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流通部(15、16、17、18)以及所述第二流通部(24、47)以下述方式切换所述热介质的流动:使得所述多个被热交换设备(45、46)中的热介质出口处的所述热介质的温度在设定值以上的被热交换设备、所述热介质热介质热交换器(99)、以及所述第一旁通流路(12)与所述第二旁通流路(13)中的一方的旁通流路包含于所述第一循环回路与所述第二循环回路中的一方的循环回路中,并且所述多个被热交换设备(45、46)中的热介质出口处的所述热介质的温度小于所述设定值的被热交换设备、以及所述第一流路组(11、12、13)中的除所述一方的旁通流路以外的一个流路包含于所述第一循环回路与所述第二循环回路中的另一方的循环回路中。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热量管理系统,其中,所述冷却器(30)是制冷循环系统(32)的低压侧热交换器,所述加热器(31)是所述制冷循环系统(32)的高压侧热交换器,在推断从所述多个被热交换设备(45、46)向所述热介质散热的散热量与所述制冷循环系统(32)的压缩机(33)的动力的总和不超过车室内的供暖所需的热量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流通部(15、16、17、18)以及所述第二流通部(24、47)以下述方式切换所述热介质的流动:使得所述加热器(31)、所述加热用热交换器(35)、以及所述第一旁通流路(12)与所述第二旁通流路(13)中的一方的旁通流路包含于所述第一循环回路与所述第二循环回路中的一方的循环回路中,并且所述冷却器(30)与所述散热器用流路(11)包含于所述第一循环回路与所述第二循环回路中的另一方的循环回路中,在推断所述总和超过所述热量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流通部(15、16、17、18)以及所述第二流通部(24、47)以下述方式切换所述热介质的流动:使得所述加热器(31)、所述加热用热交换器(35)、以及所述一方的旁通流路包含于所述一方的循环回路中,并且所述多个被热交换设备(45、46)中的至少一个被热交换设备、所述冷却器(30)、以及所述第一旁通流路(12)与所述第二旁通流路(13)中的另一方的旁通流路包含于所述第一循环回路与所述第二循环回路中的另一方的循环回路中。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用热量管理系统,其中,所述冷却器(30)是制冷循环系统(32)的低压侧热交换器,所述加热器(31)是所述制冷循环系统(32)的高压侧热交换器,在推断从所述多个被热交换设备(45、46)向所述热介质散热的散热量与所述制冷循环系统(32)的压缩机(33)的动力的总和不超过车室内的供暖所需的热量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流通部(15、16、17、18)以及所述第二流通部(24、47)以下述方式切换所述热介质的流动:使得所述加热器(31)、所述热介质热介质热交换器(99)、以及所述第一旁通流路(12)与所述第二旁通流路(13)中的一方的旁通流路包含于所述第一循环回路与所述第二循环回路中的一方的循环回路中,并且所述冷却器(30)与所述散热器用流路(11)包含于所述第一循环回路与所述第二循环回路中的另一方的循环回路中,在推断所述总和超过所述热量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流通部(15、16、17、18)以及所述第二流通部(24、47)以下述方式切换所述热介质的流动:使得所述加热器(31)、所述热介质热介质热交换器(99)、以及所述一方的旁通流路包含于所述一方的循环回路中,并且所述多个被热交换设备(45、46)中的至少一个被热交换设备、所述冷却器(30)、以及所述第一旁通流路(12)与所述第二旁通流路(13)中的另一方的旁通流路包含于所述第一循环回路与所述第二循环回路中的另一方的循环回路中。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热量管理系统,其中,所述冷却器(30)是制冷循环系统(32)的低压侧热交换器,所述加热器(31)是所述制冷循环系统(32)的高压侧热交换器,在推断所述多个被热交换设备(45、46)的发热量与所述高压侧热交换器(31)中的向所述热介质散热的散热量的总和不超过车室内的供暖所需的热量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流通部(15、16、17、18)以及所述第二流通部(24、47)以下述方式切换所述热介质的流动:使得所述加热器(31)、所述加热用热交换器(35)、以及所述第一旁通流路(12)与所述第二旁通流路(13)中的一方的旁通流路包含于所述第一循环回路与所述第二循环回路中的一方的循环回路中,并且所述冷却器(30)与所述散热器用流路(11)包含于所述第一循环回路与所述第二循环回路中的另一方的循环回路中,在推断所述总和超过所述热量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流通部(15、16、17、18)以及所述第二流通部(24、47)以下述方式切换所述热介质的流动:使得所述加热器(31)、所述加热用热交换器(35)、以及所述一方的旁通流路包含于所述一方的循环回路中,并且所述多个被热交换设备(45、46)中的至少一个被热交换设备、所述冷却器(30)、以及所述第一旁通流路(12)与所述第二旁通流路(13)中的另一方的旁通流路包含于所述第一循环回路与所述第二循环回路中的另一方的循环回路中。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用热量管理系统,其中,所述冷却器(30)是制冷循环系统(32)的低压侧热交换器,所述加热器(31)是所述制冷循环系统(32)的高压侧热交换器,在推断所述多个被热交换设备(45、46)的发热量与所述高压侧热交换器(31)中的向所述热介质散热的散热量的总和不超过车室内的供暖所需的热量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流通部(15、16、17、18)以及所述第二流通部(24、47)以下述方式切换所述热介质的流动:使得所述加热器(31)、所述热介质热介质热交换器(99)、以及所述第一旁通流路(12)与所述第二旁通流路(13)中的一方的旁通流路包含于所述第一循环回路与所述第二循环回路中的一方的循环回路中,并且所述冷却器(30)与所述散热器用流路(11)包含于所述第一循环回路与所述第二循环回路中的另一方的循环回路中,在推断所述总和超过所述热量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流通部(15、16、17、18)以及所述第二流通部(24、47)以下述方式切换所述热介质的流动:使得所述加热器(31)、所述热介质热介质热交换器(99)、以及所述一方的旁通流路包含于所述一方的循环回路中,并且所述多个被热交换设备(45、46)中的至少一个被热交换设备、所述冷却器(30)、以及所述第一旁通流路(12)与所述第二旁通流路(13)中的另一方的旁通流路包含于所述第一循环回路与所述第二循环回路中的另一方的循环回路中。10.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热量管理系统,其中,所述冷却器(30)是制冷循环系统(32)的低压侧热交换器,所述加热器(31)是所述制冷循环系统(32)的高压侧热交换器,所述多个被热交换设备(45、46)中的至少一个被热交换设备作为能够积蓄热能的蓄热体而构成,在推断有霜附着于所述散热器(14)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流通部(15、16、17、18)以及所述第二流通部(24、47)以下述方式切换所述热介质的流动:使得作为所述蓄热体而构成的所述多个被热交换设备(45、46)、所述冷却器(30)、以及所述散热器用流路(11)包含于所述第一循环回路与所述第二循环回路中的一方的循环回路中,并且所述加热器(31)、以及所述第一旁通流路(12)与所述第二旁通流路(13)中的一方的旁通流路包含于所述第一循环回路与所述第二循环回路中的另一方的循环回路中。11.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热量管理系统,其中,所述冷却器(30)是制冷循环系统(32)的低压侧热交换器,所述加热器(31)是所述制冷循环系统(32)的高压侧热交换器,所述多个被热交换设备(45、46)中的至少一个作为能够积蓄热能的蓄热体而构成,在推断有霜附着于所述散热器(14)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流通部(15、16、17、18)以及所述第二流通部(24、47)以下述方式切换所述热介质的流动:使得作为所述蓄热体而构成的被热交换设备(45、46)、所述冷却器(30)、以及所述第一旁通流路(12)与所述第二旁通流路(13)中的一方的旁通流路包含于所述第一循环回路与所述第二循环回路中的一方的循环回路中,并且所述加热器(31)、以及所述散热器用流路(11)包含于所述第一循环回路与所述第二循环回路中的另一方的循环回路中。12.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热量管理系统,其中,所述冷却器(30)是制冷循环系统(32)的低压侧热交换器,所述加热器(31)是所述制冷循环系统(32)的高压侧热交换器,所述多个被热交换设备(45、46)中的至少一个作为能够积蓄热能的蓄热体而构成,在作为所述蓄热体而构成的被热交换设备(45、46)的温度比规定温度高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流通部(15、16、17、18)以及所述第二流通部(24、47)以下述方式切换所述热介质的流动:使得作为所述蓄热体而构成的被热交换设备(45、46)、所述冷却器(30)、以及所述第一旁通流路(12)与所述第二旁通流路(13)中的一方的旁通流路包含于所述第一循环回路与所述第二循环回路中的一方的循环回路中,并且所述加热器(31)、以及所述第一旁通流路(12)与所述第二旁通流路(13)中的另一方的旁通流路包含于所述第一循环回路与所述第二循环回路中的另一方的循环回路中。13.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热量管理系统,其中,具备:送风机(603),其输送车室内的空气;外壳(602),其形成供所述空气流动的空气通路(602b、602c);以及空气流切换装置(605、606、607),其切换所述空气通路(602b、602c)中的所述空气的流动,所述多个被热交换设备(45、46)中的一个被热交换设备是用于使电池(601)与所述热介质经由空气进行热交换的电池用热交换器(604),在所述空气通路(602b、602c)中配置有所述电池(601)与所述电池用热交换器(604),在所述外壳(602)上形成有空气排出口(602e、602f),该空气排出口(602e、602f)用于将流过所述空气通路(602b、602c)的所述空气向车外排出,所述空气流切换装置(605、606、607)能够切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榎本宪彦梯伸治西川道夫大见康光山中隆竹内雅之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电装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