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的车身前部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308564 阅读:218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8-13 12:44
一种汽车的车身前部结构,以跨越前侧车架(7、7)和车身底板的前部的方式支承悬架部件和电动动力转向装置的副车架(22)至少在前端部和后端部被支承,副车架(22)具有:由轻合金的铸造物形成的副车架主体(23);和固定在该副车架主体上且向所述副车架主体(23)的前方延伸、且由轻合金或钢冲压成型的左右一对的延长臂(24、24),在延长臂(24)的后部且在副车架主体(23)附近具有凹陷形状部(32),该凹陷形状部(32)成为由于车辆正面碰撞时的输入载荷而在副车架(22)的前后方向中途部向下方折曲的起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汽车的车身前部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的车身前部结构。本申请基于2012年I月25日提出申请的日本特愿2012-013085号、以及2012年2月8日提出申请的日本特愿2012-025027号主张优先权,并在此援用其内容。
技术介绍
在汽车等车辆中,存在如下结构:在车身前部设有支承悬架部件等的副车架,使该副车架由副车架主体和从该副车架主体前端的左右向前方延伸的延长臂构成。对副车架主体与延长臂的结合刚性进行强化而将正面碰撞载荷传递到后方的底板(参照专利文献I)。另外,存在如下结构:由刚性高的铝合金形成副车架,当对支承于该副车架上的悬架臂作用有正面碰撞载荷时,副车架后端的悬架臂后端紧固部前方的脆弱部发生破坏来吸收碰撞能量(参照专利文献2)。另外,公知有如下技术:在汽车等车辆中,在车辆正面碰撞时,通过使位于前横梁后方的下构件(low member)向下方弯曲,使支承于下构件上的稳定器(stabilizer)等悬架部件向下方变位,从而确保车身前部的压溃行程(crush stroke)(参照专利文献3)。另外,公知有如下技术:在车身前部的下部具有支承悬架部件的副车架,以正面碰撞为契机,使火药爆炸而将固定该副车架的后端部的螺栓拔出,使支承于副车架上的悬架部件向下方变位,从而确保车身前部的压溃行程(参照专利文献4)。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61887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6-347253号公报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0-247598号公报专利文献4:美国专利申请公开第2010/0004826号说明书
技术实现思路
在专利文献I的技术中,由于不基于副车架进行能量吸收,所以存在与其相应地能量吸收量减少的技术课题。另外,也存在副车架的后端部推压挡泥板面板而使其变形的技术课题。在专利文献2的技术中,存在当固定在副车架上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等被发动机、变速器(transmission)推压而向后方移动时,推压挡泥板面板而使其变形的技术课题。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的车身前部结构,谋求轻质化并提高刚性,能够吸收更多的碰撞能量。另外,在专利文献3的技术中,由于以下构件在碰撞时发生变形为前提,所以前横梁与底面板的结合力减弱。因此,为了确保悬架支承刚性,对横梁和前侧车架的加强不可欠缺,存在无法避免重量增加的技术课题。在专利文献4的技术中,存在如下技术课题:由于是借助火药拔出螺栓的构造,所以无法期待螺栓紧固部处的碰撞能量吸收,并且难以设定副车架变形量和使火药爆炸的定时。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的车身前部结构,能够抑制重量增加并能够进行更多的能量吸收,容易进行碰撞时的能量吸收的定时设定。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了以下方案。(I)本专利技术的一方案为,以跨越前侧车架和车身底板的前部的方式支承悬架部件和车载部件的副车架,至少在前端部和后端部被支承,所述前侧车架在车身前部的左右沿车身前后方向配置,上述副车架具有:副车架主体,其在后部支承上述悬架部件和车载部件且由轻合金的铸造物形成;和左右一对的延长臂,其固定在该副车架主体上并向上述副车架主体的前方延伸,且由轻合金或钢冲压成型;在上述延长臂的后部且在上述副车架主体附近具有脆弱起点部,该脆弱起点部成为由于车辆正面碰撞时的输入载荷而在上述副车架的前后方向中途部向下方折曲的起点。(2)在上述(I)的方案中,也可以为,上述副车架主体在前端部具有固定于前侧车架上的中间紧固部,上述中间紧固部和上述前侧车架通过紧固件而被紧固,在设置于上述前侧车架上的上述紧固件的中间紧固部穿插孔或设置于上述中间紧固部上的上述紧固件的穿插孔中的任一方上,设有上述紧固件的脱离用切缺,该脱离用切缺在上述中间紧固部承受向下方的载荷的情况下断裂而允许上述中间紧固部向下方移动。(3)在上述(I)或(2)的方案中,也可以为,在上述副车架主体的上表面,在上述副车架主体的上述中间紧固部与上述副车架主体的上述后端部之间,形成有供作为上述悬架部件的稳定器沿车宽方向穿插的穿插凹部,在上述副车架主体的上部固定有动力转向装置,该动力转向装置的转向齿轮箱设置在将上述穿插凹部的开口部封堵的位置。(4)在上述(I)至(3)的任一方案中,也可以为,上述副车架主体形成为梯形,左右一对的上述延长臂配置成越趋向前方而宽度越大的末端扩开状,上述副车架主体的上述后端部与安装在上述车身底板上的底板中心架连接。(5)在上述(I)至(4)的任一方案中,也可以为,上述延长臂的上述后端部通过沿上下方向穿插且配置成三角形状的三根紧固件而固定在上述副车架主体上。(6)在上述(I)至(5)的任一方案中,也可以为,上述延长臂的上述后端部以从上下将在上述副车架主体的上述前端部设置的下臂的前端支承部夹入的方式被固定,上述延长臂沿上述副车架主体的底面向前方延伸。(7)在上述⑴至(6)的任一方案中,也可以为,上述各延长臂的前端分别与配置在车身前部的前隔板的下部拐角部连接。(8)在上述(I)的方案中,也可以为,在上述后端部设有针对上述车身底板的前部的紧固部,在从上述紧固部至处于驾驶姿势的乘员的脚跟位置的范围内,向后方延伸有后端延长部。(9)在上述⑶的方案中,也可以为,在上述车身底板的车宽方向中央部形成有底板通道部,在该底板通道部的两侧设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底板中心架,在各底板中心架的前端部设有前端延长部,上述副车架的上述紧固部固定在上述底板中心架的上述前端延长部上,在该前端延长部的前方配置支承于上述副车架上的车载部件。(10)在上述(9)的方案中,也可以为,上述底板中心架的上述前端延长部具有收容上述副车架的上述后端延长部的凹部。(11)在上述(9)或(10)的方案中,也可以为,上述副车架的上述前端部位于比上述副车架的上述脆弱起点部高的位置。(12)在上述⑶至(11)的任一方案中,也可以为,上述副车架的上述后端延长部具有与上述副车架的比上述脆弱起点部更靠后方的部分同等以上的强度刚性。(13)在上述⑶至(12)的任一方案中,也可以为,上述副车架的上述紧固部周围被加强。(14)在上述⑶至(13)的任一方案中,也可以为,上述副车架在比上述脆弱起点部更靠后方的部分处具有与上述前侧车架的中间紧固部,在该中间紧固部上设有当受到朝向下方的载荷时脱离的脱离起点部。专利技术效果根据上述(I)的方案,若在车辆正面碰撞时在副车架的前端部作用有输入载荷,则副车架在前后方向中途部即延长臂的脆弱起点部处向下方折曲,因此,能够使支承于副车架上的悬架部件和车载部件向下方变位。因此,能够使悬架部件和车载部件避开至前侧车架的压溃行程范围外,较大地确保车身的变形行程来充分地吸收碰撞能量。另外,由于具有由轻合金的铸造物形成的副车架主体,所以能够提高悬架部件的支承刚性而提高行驶稳定性,并且能够谋求轻质化。而且,由于具有由轻合金或钢冲压成型的左右一对的延长臂,所以能够通过车辆正面碰撞时的延长臂的弯折变形来进行车辆正面碰撞时的能量吸收。根据上述(2)的方案,在车辆正面碰撞时,若副车架的延长臂将以脆弱起点部为起点向下侧弯曲,则副车架的副车架主体的中间紧固部受到向下侧的力,将副车架主体的中间紧固部和前侧车架紧固的紧固件的前侧车架侧的中间紧固部穿插孔或副车架主体侧的中间紧固部的穿插孔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汽车的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以跨越前侧车架和车身底板的前部的方式支承悬架部件和车载部件的副车架,至少在前端部和后端部被支承,所述前侧车架在车身前部的左右沿车身前后方向配置,所述副车架具有:副车架主体,其在后部支承所述悬架部件和车载部件且由轻合金的铸造物形成;和左右一对的延长臂,其固定在所述副车架主体上并向所述副车架主体的前方延伸,由轻合金或钢冲压成型,在所述延长臂的后部且在所述副车架主体附近具有脆弱起点部,所述脆弱起点部成为由于车辆正面碰撞时的输入载荷而在所述副车架的前后方向中途部向下方折曲的起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2.01.25 JP 2012-013085;2012.02.08 JP 2012-025021.一种汽车的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以跨越前侧车架和车身底板的前部的方式支承悬架部件和车载部件的副车架,至少在前端部和后端部被支承,所述前侧车架在车身前部的左右沿车身前后方向配置, 所述副车架具有:副车架主体,其在后部支承所述悬架部件和车载部件且由轻合金的铸造物形成;和左右一对的延长臂,其固定在所述副车架主体上并向所述副车架主体的前方延伸,由轻合金或钢冲压成型, 在所述延长臂的后部且在所述副车架主体附近具有脆弱起点部,所述脆弱起点部成为由于车辆正面碰撞时的输入载荷而在所述副车架的前后方向中途部向下方折曲的起点。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的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副车架主体在前端部具有固定于前侧车架上的中间紧固部,所述中间紧固部和所述前侧车架通过紧固件而被紧固,在设置于所述前侧车架上的所述紧固件的中间紧固部穿插孔或设置于所述中间紧固部上的所述紧固件的穿插孔的任一方上,设有所述紧固件的脱离用切缺,该脱离用 切缺在所述中间紧固部承受向下方的载荷的情况下断裂而允许所述中间紧固部向下方移动。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汽车的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副车架主体的上表面,在所述副车架主体的所述中间紧固部与所述副车架主体的所述后端部之间,形成有供作为所述悬架部件的稳定器沿车宽方向穿插的穿插凹部,在所述副车架主体的上部固定有动力转向装置,该动力转向装置的转向齿轮箱设置在将所述穿插凹部的开口部封堵的位置。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汽车的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副车架主体形成为梯形,左右一对的所述延长臂配置成越趋向前方而宽度越大的末端扩开状,所述副车架主体的所述后端部与安装在所述车身底板上的底板中心架连接。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汽车的车身...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安井健樋口英生今西智之宫原哲也吉田裕之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