铝挤型模具的公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04177 阅读:2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铝挤型模具的公模,该公模装设于母模料口中,而构成一用以成型空心产品的模具,该公模是在其心杆深入母模料口内的成形端部上形状至少二间隔而设的支承部,相邻二支承部间形成外径小于支承部的置料凹部,其位于近母模出料口处的支承部外形对应于预定挤制产品的内孔形状,近于母模给料口处的支承部外形略小于预定挤制产品的内孔形状,借此设计,使母模料口不因料口延长而使形状复杂化,且利用公模上的置料凹部容置塑性铝料,减少铝料与模具的摩擦力,避免成型的产品产生表面结晶粗化的缺陷的问题。(*该技术在201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铝挤型模具的公模,尤指一种应用成型空心铝挤型工件的模具中,具备模具易于加工制造、测量及维修,并能延长模具使用寿命的模具公模结构设计。
技术介绍
在现今产品的成型制造技术中,铝挤型成型技术是制造业用于制造长条产品的常用技术,该挤制技术无论是采用直接挤制或间接挤制的方式,概是将料锭加热至塑性状态后,通过机具加压迫使其通过预设形状的模具,而得到所需形状的产品,其中,因挤制技术可生产各种形状的具有高强度产品的能力,且具有高速生产的精度及表面光滑良好等优点,使得铝挤型成型制造技术已成为目前制造业的主要制造技术之一。前述铝挤型产品制造时,是将加热至塑性的材料压入模具,通过模具预设的料口而成形,因此,模具是否可承受材料压入的压力、是否能确保挤制品尺寸、形状的精确度,故模具设计的优劣即会直接影响该挤制产品的品质。早期应用于制造空心产品的铝挤型模具设计,概包括有母模及公模,其母模中央形成一贯通的料口,料口一端为斜面状的给料口,另一端则为出料口,且在介于给料口与出料口间形成一口径较小且相对预设挤制产品外形的支承部,公模外形则相对应于预设挤制产品空心部的外形,在挤制产品时,将公模、母模装置于挤制机具中,公模位于母模内部,然后将加热至具塑性的铝锭予以加压经母模一侧的给料口压入模具中,再通过母模的支承部与公模间的空间,而挤制出预设形状的空心产品。由前述既有铝挤型模具的设计可以了解当铝锭通过母模的支承部处,先经给料口处的渐缩斜面,故挤制的过程必然产生相当大的摩擦阻力,以致铝锭材料表面会因此而产生表面结晶粗化的缺陷。针对前述现有铝挤型模具的缺点,先后有如中国台湾专利公告第384744号「改良型铝挤型模具的面模板」及公告第384743号「铝挤型模具的面模板改良结构」等新型专利案所揭示的结构,该二个有关铝挤型模具分别对母模的结构设计进行改良,其中通过给料口处形成阶梯状的锯齿部,以及给料口内凹可供堆积填塞材料的置料区的弯弧面等设计,该部份铝料先行填充于锯齿部的侧边空间或弯弧面处形成死区,以减少铝料与模具间的摩擦阻力,来改进前述现有铝挤型模具因摩擦力大而产生结晶粗化的问题。前述二个有关铝挤型模具设计,虽利用其对模具中的母模结构改良而达到预期的目的及功用,尤其在挤制成型实心长条产品上,可以充分发挥其功用,然而,该模具应用于成型空心产品时,由于由公模、母模块成的模具料口较窄,摩擦阻力较大,在母模的料口处较易于损坏,而母模的制造成本高于公模,且母模料口设于内部,损坏时较不易修补,故有模具有使用寿命偏短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母模模穴形状简单化,有助于模具维修,进而能延长模具使用寿命的铝挤型模具的公模。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铝挤型模具的公模,该公模装设于母模的料口中,构成一用以成型空心长条产品的模具,该公模具有一心杆,心杆一端为连接机具的连接端部,另一端为深入母模料口内的成形端部,其成形端部具有一外径小于欲挤制产品内孔形状的本体,本体上延伸至少二间隔环设的支承部,相邻二支承部间形成一外径小于支承部的置料凹部,又本体上近于母模出料口处的支承部外形对应于预定挤制产品的内孔形状,近于母模给料口处的支承部外形略小于预定挤制产品的内孔形状。本技术所提出的铝挤型模具的公模设计,主要是在其心杆深入母模料口内的成形端部上形状至少二间隔而设的支承部,相邻二支承部间形成一外径小于支承部的置料凹部,其位于近母模出料口处的支承部外形对应于预定挤制产品的内孔形状,近于母模给料口处的支承部外形略小于预定挤制产品的内孔形状,借此设计,使母模料口不因料口延长而使形状复杂化,且利用公模上的置料凹部容置塑性铝料,减少铝料与模具的摩擦力,避免成型的产品产生表面结晶粗化的缺陷的问题。本技术的优点是本技术利用公模外表形成至少二支承部以及介于相邻二支承部间的置料区设计,可使模具在维持既有降低材料迫入模具对支承部的作用力等功能,更让体积大的母模内模穴形状简单化,使空心铝挤型工件的模具,具备模具易于加工制造及测量等功能,且利用公模形成支承部及置料凹部,同时令母模形状简单化,降低挤制成型作业时材料迫入模具对母模的作用力,以避免母模损坏,进而降低模具维护成本。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与母模的平面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平面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与母模结合为模具于挤制产品时的平面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有关本技术铝挤型模具的公模具体实施例,请参阅图1所示,图示的铝挤型模包括有母模20及公模10,其中母模20内具有对应预挤制产品外形的平整料口21,相对于料口21两侧分别形成孔径大于料口21的给料口22及出料口23,其给料口22处且具有置料区24;本技术公模10装设于母模20内,其具有一心杆11,心杆11一端为连接机具的连接端部12,另一端为深入母模20料口21的成形端部13,该成形端部13具有外径小于欲挤制产品内孔形状的本体14,本体14上延伸至少二间隔环设的支承部15、16,相邻二支承部15、16间形成一外径小于支承部15的置料凹部17,又本体14上近于母模20出料口23处的支承部15外形对应于预定挤制产品的内孔形状,近于母模20给料口22处的支承部16外形略小于预定挤制产品的内孔形状的型态。如图2所示,是本技术公模10上形成多于二个支承部15、18、16的实施例,其中介于二相邻支承部15、18及18、16间各形成一置料凹部17、19,又前述公模10上的多个支承部15、18、16外形自近母模20出料口23支承部15朝给料口22方向的支承部16外形呈渐进状的缩小的形状。本技术在挤制成形物品时,请参阅图3所示,其将加热后具塑性的铝锭加压经母模20侧边的给料口22压入模具中,其中先在给料口22周缘挤压摩擦,而使铝锭部份材料堆积填满置料区24内,以减少接续挤制过程中铝锭材料在给料口22处与模具间的摩擦,再通过母模20料口21与公模10的支承部16挤制出雏型后,再经公模10置料凹部17使铝锭材料先行堆积填满后,以减少接续挤制过程中材料与模具间的摩擦,之后,再通过公模10支承部15及母模20料口21间而挤制出预设形状的工件,前述公模10各支承部15、16为渐进式的设计,借以经由渐进方式降低材料挤入模具中对支承部15、16的作用力,使铝锭材料可以机具加压通过模具顺利成形。综上所述,本技术借助其创新的结构确可提供一种更具好用、实用效果的模具设计,因此,本技术设计符合技术专利的要求,特依法具文提出申请。权利要求1.一种铝挤型模具的公模,该公模装设于母模的料口中,构成一用以成型空心长条产品的模具,其特征在于该公模具有一心杆,心杆一端为连接机具的连接端部,另一端为深入母模料口内的成形端部,其成形端部具有一外径小于欲挤制产品内孔形状的本体,本体上延伸至少二间隔环设的支承部,相邻二支承部间形成一外径小于支承部的置料凹部,又本体上近于母模出料口处的支承部外形对应于预定挤制产品的内孔形状,近于母模给料口处的支承部外形略小于预定挤制产品的内孔形状。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铝挤型模具的公模,其特征在于该公模在其本体上形成二个支承部,介于二相邻支承部间形成一置料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铝挤型模具的公模,该公模装设于母模的料口中,构成一用以成型空心长条产品的模具,其特征在于:该公模具有一心杆,心杆一端为连接机具的连接端部,另一端为深入母模料口内的成形端部,其成形端部具有一外径小于欲挤制产品内孔形状的本体,本体上延伸至少二间隔环设的支承部,相邻二支承部间形成一外径小于支承部的置料凹部,又本体上近于母模出料口处的支承部外形对应于预定挤制产品的内孔形状,近于母模给料口处的支承部外形略小于预定挤制产品的内孔形状。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志成
申请(专利权)人:环麒钢铝合金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