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门及其防撞梁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100092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16 04: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车门防撞梁,包括梁体,梁体包括防撞外梁和弯折的防撞内梁,防撞外梁包括外梁板和两侧梁板,两侧梁板的一侧分别对应连接于外梁板的相对的两侧,两侧梁板的另一侧分别对应连接于防撞内梁的相对的两侧,且外梁板搭接于防撞内梁上;还提供了车门,包括车门外板、车门内板和前述车门防撞梁,车门防撞梁设于车门外板与车门内板之间,且梁体的两端均固连于车门内板上;防撞内梁面向车门内板,外梁板向车门外板。结构简单,易于加工,具有良好的抗弯曲能力,能更好地抗车门外板内凹变形,吸收更多碰撞能量,具有更好的刚度,有利于降低成本和车身轻量化。

Door and its anti-collision beam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 door anti-collision beam, including a beam body, which comprises an anti-collision outer beam and a bending anti-collision inner beam. The anti-collision outer beam includes an outer beam plate and two side beam plates. One side of the two side beam plates corresponds to the opposite sides of the outer beam plate, the other side of the two side beam plates corresponds to the opposite sides of the anti-collision inner beam, and the outer beam plate overlaps the anti-collision inner beam. The door is provided, including the door outer panel, the door inner panel and the door anti-collision beam. The door anti-collision beam is arranged between the door outer panel and the door inner panel, and both ends of the beam body are fixed on the door inner panel. The anti-collision inner beam faces the door inner panel, and the outer beam plate faces the door outer panel. Simple structure, easy processing, good bending resistance, can better resist the concave deformation of the door outer panel, absorb more collision energy, has better stiffness, is conducive to reducing costs and lightweight bod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门及其防撞梁
本技术属于车辆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车门及其防撞梁。
技术介绍
车门防撞梁主要有两种类型:管型车门防撞梁和帽型车门防撞梁。请参阅图1和图2,管型车门防撞梁,一般通过前连接支架2'和后连接支架3'将圆管、矩形管、梅花形管或椭圆形管等梁体1'的两端与车门内板4'连接;利用管型车门防撞梁实现车门防撞,存在以下弊端:梁体1'通常采用2mm厚钢管,质量大,不利于车身轻量化,圆管直径较大,因此占用空间较大;在前碰中,管型车门防撞梁受力不会变形,容易锁死车门;在侧碰中,管型车门防撞梁受力变形形成尖角,对乘客造成二次伤害,降低车身安全性。请参阅图3和图4,帽型车门防撞梁,一般由冲压而成的单帽形状(U形)或双帽形状(m形)作为梁体1',梁体1'两端直接焊接在车门内板4'上;利用帽型车门防撞梁实现车门防撞,存在以下弊端:帽型车门防撞梁通过冲压成型,零件尺寸精度和面轮廓度难以控制,需要投入较大的成本才能达到较高的精度;同时,不同车型之间帽型防撞梁差异较大,不易实现平台化和模块化;在柱碰中,帽型车门防撞梁受力变形形成尖角,对乘客造成二次伤害,降低车身安全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车门防撞梁,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的安全性不足的技术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车门防撞梁,包括梁体,所述梁体包括防撞外梁和弯折的防撞内梁,所述防撞外梁包括外梁板和两侧梁板,两所述侧梁板的一侧分别对应连接于所述外梁板的相对的两侧,两所述侧梁板的另一侧分别对应连接于所述防撞内梁的相对的两侧,且所述外梁板搭接于所述防撞内梁上。进一步地,所述防撞内梁为“几”字型梁;所述外梁板搭接于所述“几”字型梁的上横边,所述侧梁板连接于所述“几”字型梁的下横边。进一步地,所述外梁板包括两个分外梁;一所述分外梁的一侧连接于一所述侧梁板,另一侧搭接于所述防撞内梁上;另一所述分外梁的一侧连接于另一所述侧梁板,另一侧搭接于所述防撞内梁上。进一步地,所述外梁板包括两个分外梁;一所述分外梁的一侧连接于一所述侧梁板,另一侧搭接于所述上横边上;另一所述分外梁的一侧连接于另一所述侧梁板,另一侧搭接于所述上横边上。进一步地,各所述分外梁与相应的所述侧梁板的夹角为90°以上。进一步地,还包括前连接板和后连接板;所述前连接板具有第一平面支撑部,所述梁体的前端搭接并固定于所述前连接板上,所述防撞内梁与所述第一平面支撑部面面接触;所述后连接板具有第二平面支撑部,所述梁体的后端搭接于所述后连接板上,所述防撞内梁与所述第二平面支撑部面面接触。进一步地,所述前连接板上还设有第一凸筋,所述第一凸筋位于所述第一平面支撑部之外;所述后连接板上还设有第二凸筋,所述第二凸筋位于所述第二平面支撑部之外。进一步地,所述梁体一体成型。进一步地,所述梁体由钢板一体辊压成型,所述钢板的厚度为1.1~1.3mm,强度为1000MS以上。本技术提供的车门防撞梁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结构简单,易于加工;在汽车侧碰和柱碰时,碰撞力由车门外板传递给车门防撞梁,再由车门防撞梁的两端传递给车门内板,最终传递给车身;采用弯折的防撞内梁,防撞内梁的两侧与防撞外梁连接,防撞内梁的位于防撞外梁内的部分还与防撞外梁搭接,整体分散承载,对防撞外梁进行多处支撑,使得梁体具有良好的抗弯曲能力,能更好地抗车门外板内凹变形,吸收更多碰撞能量,具有更好的刚度,更能保证车内安全;弯折的防撞内梁与防撞外梁配合大大增加了梁体的刚度和抗弯曲能力,能够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适当降低梁体的厚度,有利于降低成本,有利于车身轻量化。本技术的目的之二在于提供一种车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的安全性不足的技术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车门,包括车门外板和车门内板;还包括前述车门防撞梁,所述车门防撞梁设于所述车门外板与所述车门内板之间,且所述梁体的两端均固连于所述车门内板上;所述防撞内梁面向所述车门内板,所述外梁板面向所述车门外板。进一步地,当设有前连接板和后连接板时,所述梁体的一端通过所述前连接板固连于所述车门内板上,另一端通过所述后连接板固连于所述车门内板上,且所述前连接板和所述后连接板均位于所述梁体与所述车门内板之间。本技术提供的车门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车门上设置了前述车门防撞梁,车门外板受到侧碰或柱碰时,外梁板整体受力,而外梁板上的力能够经多通道分散至防撞内梁,再经防撞内梁快速将碰撞力分散到车门内板上,再分散到车身上,具有良好的吸收碰撞能量的能力,具有更好的刚度,能更好的防止车门外板内凹,提高了安全性,有利于保证车内人员的人身安全。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现有管型车门防撞梁与车门内板的装配状态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的梁体与前连接板的A-A截面图;图3现有帽型车门防撞梁与车门内板的装配状态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中的梁体的B-B截面图;图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车门防撞梁与车门内板的装配状态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5中的梁体与前连接板的C-C截面图;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梁体与前连接板的截面示意图。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1'-梁体;2'-前连接支架;3'-后连接支架;4'-车门内板;1-梁体;11-防撞外梁;111-外梁板;1111-分外梁;112-侧梁板;12-防撞内梁;121-上横边;122-下横边;123-连接边;2-前连接板;21-第一平面支撑部;22-第一凸筋;3-后连接板;32-第二凸筋;4-车门内板。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及类似用语,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此外,术语“第一”、“第二”及类似用语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请一并参阅图5至图7,现对本技术提供的车门防撞梁进行说明。车门防撞梁,包括梁体1,梁体1包括防撞外梁11和弯折的防撞内梁12,防撞外梁11包括外梁板111和两侧梁板112,两侧梁板112的一侧分别对应连接于外梁板111的相对的两侧(即一个侧梁板112的一侧连接于外梁板111的一侧,另一个侧梁板112的一侧连接于外梁板111的另一侧),两侧梁板112的另一侧分别对应连接于防撞内梁12的相对的两侧,且外梁板111搭接于防撞内梁12上(即一个侧梁板112的远离外梁板111的一侧连接于防撞内梁12的一侧,另一个侧梁板112的远离外梁板111的一侧连接于防撞内梁12的另一侧)。本申请中,板材的“一侧”是指相应板材的宽度方向上的边缘,如:侧梁板112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车门防撞梁,包括梁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梁体包括防撞外梁和弯折的防撞内梁,所述防撞外梁包括外梁板和两侧梁板,两所述侧梁板的一侧分别对应连接于所述外梁板的相对的两侧,两所述侧梁板的另一侧分别对应连接于所述防撞内梁的相对的两侧,且所述外梁板搭接于所述防撞内梁上。

【技术特征摘要】
1.车门防撞梁,包括梁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梁体包括防撞外梁和弯折的防撞内梁,所述防撞外梁包括外梁板和两侧梁板,两所述侧梁板的一侧分别对应连接于所述外梁板的相对的两侧,两所述侧梁板的另一侧分别对应连接于所述防撞内梁的相对的两侧,且所述外梁板搭接于所述防撞内梁上。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门防撞梁,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撞内梁为“几”字型梁;所述外梁板搭接于所述“几”字型梁的上横边,所述侧梁板连接于所述“几”字型梁的下横边。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门防撞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梁板包括两个分外梁;一所述分外梁的一侧连接于一所述侧梁板,另一侧搭接于所述防撞内梁上;另一所述分外梁的一侧连接于另一所述侧梁板,另一侧搭接于所述防撞内梁上。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门防撞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梁板包括两个分外梁;一所述分外梁的一侧连接于一所述侧梁板,另一侧搭接于所述上横边上;另一所述分外梁的一侧连接于另一所述侧梁板,另一侧搭接于所述上横边上。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门防撞梁,其特征在于:各所述分外梁与相应的所述侧梁板的夹角为90°以上。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门防撞梁,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前连接板和后连接板;所述前连接板具有第一平面支撑部,所述梁体的前端搭接并固定于所述前连接板上,所述防撞内梁与所述第一平面支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段良春吴宝成赖锐黄明有高明
申请(专利权)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