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变厚机器人关节传动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775278 阅读:54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4-22 02:3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关节减速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变厚机器人关节传动结构,包括有外壳,双齿圈,行星架通过交叉滚子轴承固定在外壳,行星为无太阳轮的双变厚行星齿轮,输入端为一对可以变化速比的齿轮或者螺旋伞齿轮通过深沟球轴承固定在外壳上,将太阳轮移去为中空轴用于电缆穿越和相关轴,线类物体通过。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无太阳轮驱动,结构简单可靠,可控侧隙传动,高刚度,减速比范围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变厚机器人关节传动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关节减速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变厚机器人关节传动结构。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一般采用太阳轮驱动,且现有减速器主要包括摆线针轮齿轮箱,普通行星齿轮箱,蜗轮蜗杆齿轮箱和谐波齿轮箱,普通单级和双级行星齿轮箱的减速比范围较小,蜗轮蜗杆齿轮箱减速比较大,但是输入转速低应用范围受限,目前应用最关键的是摆线针轮减速箱为曲轴驱动,传动精度较高,机构复杂,加工工艺要求极高;谐波减速箱是面接触多齿啮合,结构紧密但是输出为弹性片式杯型环,啮合位与输出部须弹性变形,结构抗冲击性交叉,因此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对齿轮箱及关节的要求持续不断提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行星架驱动,提供一种结构紧凑合理、功率密度高,高刚度及低回程差的变厚机器人关节传动结构,对于双齿圈必定有两个自由度,因此会有两个输出转速,所以设置一个齿圈的转速为零,则转速由另一个齿圈输出,该结构减速比范围大,且容易实现模块化设计。为实现上述目的,设计一种变厚机器人关节传动结构,通过双变厚行星齿轮驱动双变厚行星齿圈,包括第一级传动链、行星架、行星销、双变厚行星齿轮、第一变厚齿圈、第二变厚齿圈、外壳组件和输出轴,所述的传动结构为无太阳轮传动结构,第一级传动链为输入端,第一变厚齿圈与输出轴连接为输出端,第一级传动链中的齿轮与行星架啮合,行星架上设有行星销,行星架和行星销与双变厚行星齿轮连接,行星架驱动行星销沿中心旋转,同时驱动双变厚行星齿轮自转和公转,双变厚行星齿轮分别啮合第一变厚齿圈和第二变厚齿圈,第二变厚齿圈固定在外壳组件上,第一变厚齿圈和输出轴通过过盈或者固定销或者螺栓连接在输出轴。变厚机器人关节传动结构为中心阵列布置。双变厚行星齿轮、行星架、行星销、第一变厚齿圈和第二变厚齿圈构成行星系统组合件,双变厚行星齿轮为中心对称布置,或非中心等角布置,满足行星传动定律。第一变厚齿圈和输出轴连接构成输出机构,并通过高刚度交叉圆柱滚子轴承支持者外壳上。双变厚行星齿轮为沿齿向方向齿轮的厚度发生连续的变化和连续变化的螺旋角及压力角。行星架中的行星销和传动中心可以为平行或者成角度关系。第一变厚齿圈和行星架构成固定组合结构并通过轴承和行星架可发生相对转动。双变厚行星齿轮为无太阳轮结构,将太阳轮移去为中空轴用于电缆穿越和相关轴、线类物体通过。行星架通过交叉滚子轴承固定在外壳,交叉滚子轴承采用密封结构,左右两侧可以采用油脂分开或者脂脂分开。第一级传动链速比为i1,第一变厚齿圈和第二变厚齿圈的齿数分别为z2,z4;双变厚行星齿轮的齿数为z1,z3,则总速比为i1*z1*z4/(z1*z4-z2*z3)。第二变厚齿圈固定在外壳组件上,旋转速度为零。双变厚行星齿轮联动为相对旋转速度为零,可以通过花键,非圆结构相对轴向运动以控制和变厚齿圈的侧隙。本专利技术同现有技术相比,其优点在于:现有技术一般采用太阳轮驱动,而本专利技术采用行星架驱动,对于双齿圈必定有两个自由度,因此会有两个输出转速,所以设置一个齿圈的转速为零,则转速由另一个齿圈输出,利用串联的行星传动以获取所需要的模块设计减速比,通过第一级传动改变速比以满足同一型号的不同速比要求,行星传动可以得到较高的功率密度;变厚齿轮可以实现较小的回程误差及满足无侧隙的要求,还可以实现在有限的空间里获取更大的输出扭矩,相较于滚子摆线及谐波传动具有更加平衡稳定的传动、更高的运动传递精度、更加可靠的工艺、优良的齿轮表面热处理工艺提供稳定可靠的寿命。[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中变厚机器人关节传动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中变厚机器人关节传动结构中行星系统组合件示意图。图中:1.外壳组件,2.第一变厚齿圈,3.双变厚行星齿轮,4.第二变厚齿圈,5.第一级传动链,6.驱动机构,7.输出轴,8.行星架,9.行星销,10.轴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参见图1,本专利技术变厚机器人关节传动齿轮箱公开了第一级传动链箱体外壳组件1,第一变厚齿圈2,第二变厚齿圈4,双变厚行星齿轮3,第一级传动链5,驱动机构6,输出轴7,行星架8,行星销9,轴承10。参见图1,所述第一级传动链5为输入端,第一变厚齿圈2与输出轴7连接为输出端,第一级传动链5中的齿轮与行星架8啮合,行星架8上设有行星销9,行星架8和行星销9与双变厚行星齿轮3连接,行星架8驱动行星销9沿中心旋转,同时驱动双变厚行星齿轮3自转和公转,双变厚行星齿轮3分别啮合第一变厚齿圈2和第二变厚齿圈4,第二变厚齿圈4固定在外壳组件1上,第一变厚齿圈2和输出轴7通过过盈或者固定销或者螺栓连接在输出轴7。参见图1-2,变厚机器人关节传动结构为中心阵列布置,通过双变厚行星齿轮驱动双变厚行星齿圈。参见图2,双变厚行星齿轮3、行星架8、行星销9、第一变厚齿圈2和第二变厚齿圈4构成行星系统组合件,双变厚行星齿轮为中心对称布置,或非中心等角布置,满足行星传动定律。参见图1-2,第一变厚齿2和输出轴7连接构成输出机构,并通过高刚度交叉圆柱滚子轴承支持者外壳上,双变厚行星齿轮为沿齿向方向齿轮的厚度发生连续的变化和连续变化的螺旋角及压力角,行星架中的行星销和传动中心可以为平行或者成角度关系,第一变厚齿圈2和行星架8构成固定组合结构并通过轴承10和行星架8可发生相对转动,双变厚行星齿轮为无太阳轮结构,将太阳轮移去为中空轴用于电缆穿越和相关轴、线类物体通过,行星架8通过交叉滚子轴承10固定在外壳,交叉滚子轴承采用密封结构,左右两侧可以采用油脂分开或者脂脂分开。第一级传动链速比为i1,第一变厚齿圈和第二变厚齿圈的齿数分别为z2,z4;双变厚行星齿轮的齿数为z1,z3,则总速比为i1*z1*z4/(z1*z4-z2*z3)。实施例一:驱动机构6驱动第一级传动链5,传动链中的一个齿轮驱动行星架8旋转,行星架8驱动行星销9沿中心旋转,同时驱动双变厚行星齿轮3自转和公转;变厚齿圈2固定在箱体外壳组件1上面,转速为0rpm。第一变厚齿圈在行星轮的驱动下,由于第一变厚齿圈和输出轴通过过盈或者固定销或者螺栓连接在输出轴9上,从而有输出转速,双变厚行星齿轮2和第一变厚齿圈,双变厚行星齿轮3的左右下保证输出的间隙和回程差极小,第一级传动速比为i1,变厚齿圈的齿数分别为z2,z4;双变厚行星齿轮的齿数为z1,z3,则总速比为i1*z1*z4/(z1*z4-z2*z3)。变厚齿轮的齿形必须是沿齿向方向厚度方向连续可导的变化,每一对啮合的齿轮各自符合齿轮啮合渐开线原理。现有技术一般采用太阳轮驱动,而本专利技术采用行星架驱动,对于双齿圈必定有两个自由度,因此会有两个输出转速,所以设置一个齿圈的转速为零,则转速由另一个齿圈输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变厚机器人关节传动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变厚机器人关节传动结构,包括第一级传动链、行星架、行星销、双变厚行星齿轮、第一变厚齿圈、第二变厚齿圈、外壳组件和输出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传动结构为无太阳轮传动结构,第一级传动链为输入端,第一变厚齿圈与输出轴连接为输出端,第一级传动链中的齿轮与行星架啮合,行星架上设有行星销,行星架和行星销与双变厚行星齿轮连接,行星架驱动行星销沿中心旋转,同时驱动双变厚行星齿轮自转和公转,双变厚行星齿轮分别啮合第一变厚齿圈和第二变厚齿圈,第二变厚齿圈固定在外壳组件上,第一变厚齿圈和输出轴通过过盈或者固定销或者螺栓连接在输出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变厚机器人关节传动结构,包括第一级传动链、行星架、行星销、双变厚行星齿轮、第一变厚齿圈、第二变厚齿圈、外壳组件和输出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传动结构为无太阳轮传动结构,第一级传动链为输入端,第一变厚齿圈与输出轴连接为输出端,第一级传动链中的齿轮与行星架啮合,行星架上设有行星销,行星架和行星销与双变厚行星齿轮连接,行星架驱动行星销沿中心旋转,同时驱动双变厚行星齿轮自转和公转,双变厚行星齿轮分别啮合第一变厚齿圈和第二变厚齿圈,第二变厚齿圈固定在外壳组件上,第一变厚齿圈和输出轴通过过盈或者固定销或者螺栓连接在输出轴。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变厚机器人关节传动结构,其特征在于变厚机器人关节传动结构为中心阵列布置。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变厚机器人关节传动结构,其特征在于双变厚行星齿轮、行星架、行星销、第一变厚齿圈和第二变厚齿圈构成行星系统组合件,双变厚行星齿轮为中心对称布置,或非中心等角布置,满足行星传动定律。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变厚机器人关节传动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一变厚齿圈和输出轴连接构成输出机构,并通过高刚度交叉圆柱滚子轴承支持者外壳上,双变厚行星齿轮为沿齿向方向齿轮的厚度发生连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戴飞孙键
申请(专利权)人:变厚机器人关节技术上海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