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安东F威尔逊专利>正文

用于雪橇的悬置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395798 阅读:13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用于雪橇提供的悬置系统,其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悬置系统包括弹簧状元件和支撑结构,该支撑结构被配置成将弹簧状元件一端连结到雪橇本体纵向滑行长度的中央的一半。弹簧状元件被配置成使得弹簧状元件的相对端在雪橇本体纵向滑行长度的最前或最后五分之一处的接触点处接触雪橇本体,并且在接触点处施加向下力,以使雪橇的自由拱形的程度相对没有连结悬置系统的雪橇本体的自然自由拱形而增加。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雪橇和滑雪方法,尤其是涉及在下坡的滑雪区域中使用的雪橇。
技术介绍
娱乐性高山滑雪,如同在遍及世界的坡地训练场上所教导和实践的,其 是一种受控制的滑行技术。现代雪撬被设计成以这样的方式滑行在雪上,即 它产生出供滑雪者用来控制速度和方向的摩擦力。通常,开始教导初学者如 何回转是让他们不均等地控制作用在雪橇前和后的压力,以产生不均等的滑 行力。正是前和后滑行力的差值产生出回转力矩。实际上所有的娱乐性滑雪 者都利用了这一基本技术。"定型的"或"抛物线型"雪橇的出现为高山滑雪者提供了另外的转向技术切开(carving)技术。使用这些类型的雪橇来掌握转向切开技术包括使雪橇牢 靠地倚靠一个边缘或另一个边缘…-这是最初的滑雪者感到非常困难的一种 技术。边缘应锁定在雪中,而且将自动地产生一个特定的弧形或转向。"切 开的转向,,的难以置信的控制力和效率使得这种技术非常理想。遗憾的是,纯粹的切开滑雪在实际情况中很难获得。在John Howe的经 典著作《滑雪力学》中,以及再一次在2001年版的《滑雪力学新论》中,他 论述到"对于一个给定的侧切半径和速度,只有一个真正连续的、平衡的切 开转向半径,,-…参见John Howe,《滑雪力学新论》,第130页(Mcintire出 版社2001年第2版)。换句话说, 一个雪橇的转向半径是通过其设计和构造 而"构筑"在该雪橇中。在特定的条件下,滑雪者只能是切开一个转向半径。 滑雪者不得不改变条件(例如,改变他或她的速度);或者,当需要较短或较 长的转向时终止切开并进入滑行。这一困难变得更加严重是因为传统的雪橇的尖端和尾部在雪橇弯成弧 形之前实际上是不受载的。直到雪橇的尖端和尾部边缘抓住雪并且弯成弧形 雪橇的尖端和尾部才施加显著的压力。矛盾的是,没有这一压力就难以接合雪橇边缘以使雪橇在第一位置弯曲。为了开始一个微小的、长半径的转向, 切开方式的滑雪者应当能够使雪橇略微滚动成一个轻微的边缘角度。实际 上,现有雪橇的设计通常都无法满足这种微小的切开,这是因为雪橇的尖端 和尾部在弯成更大的弧形之前它们不能有效地抓住雪。这些局限性将使滑雪 者局限于一个狭小的转向半径范围,使得连续的切开滑雪成为难题。高山雪橇通常都必须要有带边缘的滑行表面,以便在雪上滑动和/或接合 雪;以及具有充分的纵向弹性力,以使得雪橇在倾斜时能够弯成弧形,并且当处于平面时再展平。历史上,上述两项功能已由单一部件来实现 一个如同长板簧的滑撬,它具有聚乙烯的底座以在雪上滑动,以及具有钢边缘以便 接合压实积雪或水。因此,高山雪橇基本上是一连续的板簧,具有靠近中间 和前、后极端(尖端和尾部)悬置在雪面之上连结的雪靴。传统的高山雪橇在其尖端和尾部上没有预载力(尽管所有传统雪橇其设 计成的微小弯度或弧度在其尖端和尾部上的确产生了微小的压力,但这对于 以狭小的边缘角度使得雪橇转向来说则可忽略,并且通过典型的不平坦地面 容易抵消)。因此,对于在训练场地的雪面上平的雪橇,实际上滑雪者的全 部重量都直接作用在滑雪者脚下的雪面上,几乎没有压力作用在雪橇的尖端 和尾部上。遗憾的是,正是雪橇的尖端和尾部产生稳定性和最大的转向作用 力。这就是为什么传统形状的雪橇容易出现不稳定直至它的边缘达到显著的 角度也就是达到该雪橇的特征转向弧度的主要原因。此外,滑雪者脚下小面 积的高压区将由于很大程度地压陷渗透雪面而使得平雪橇变得緩慢,这对于 滑雪竟赛者来说是不希望的。因为传统的雪橇在平直或未弯曲状态下缺乏任何显著的预载,这种雪橇 一般都设计和构造成如同很高弹性系数的(很硬的)片簧那样的功能。这种高 弹性系数使得当雪橇开始弯曲时其尖端和尾部能够迅速地建立起显著的压 力,从而提供所需的、在特征转向半径下沿着雪橇整个长度的稳定性。遗憾 的是,高弹性系数也还能阻止转向半径的任何大的变化。 一旦滑雪者利用他 的体重克服高弹性系数而使雪橇弯成弧形,为了产生显著的急转向半径而所 需的附加的弯曲,对于体重轻的滑雪者来说将是不可能的。高弹性系数也容易使得雪橇在不十分平滑的场地上坚硬和难以忍受,这 可能使娱乐性的滑雪者失去平衡。更糟糕地,当传统雪橇遇到典型的凸形表面,几乎雪橇的整个长度都可能失去与雪面的接触(图20A),这潜在地导致滑雪者全面失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具有雪橇的雪橇悬置系统的特征在于,其组合具有动态特征, 该动态特征与前述传统"定型的"雪橇的特征显著不同。通常,这里所述的带 有悬置系统的雪橇具有非常宽范围的转向半径,其具有可忽略的不稳定区 域。因此,滑雪者或者滑行者可随意地增加或减小转向半径,并容易地从右 转向平滑过渡到左转向。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这是通过给雪橇提供显著的预 载力和相对低的弹性系数来实现。通过平坦在雪上的雪橇,预载已经将滑雪 者体重很大的一部分施加给雪橇的尖端和尾部。因此,当滑雪者扩大微小的 边缘角时,尖端和尾部可立即稳定地接合雪。为了转向雪橇不必弯曲达到临 界弧形,因此通过扩大,滑雪者可大体上从宽范围的左转向平滑地转向到宽 范围的右转向。预载力还为娱乐滑雪者提供显著地更大的前后稳定性。初学 者和中级滑雪者最大的问题常常是平衡和稳定性。娱乐滑雪者在失衡和受惊 吓时通常向后倾斜,这使雪橇尖端抬起离开雪,导致了不可避免的滑倒。正 是这种不断的滑倒和失控成为了人们放弃该项运动的最常见理由。这里的悬 置系统通过产生长行程,独立给尖端和尾部加压,使得即使滑雪者变得显著 失衡和向后倾斜时尖端和尾部都将在雪上保持恒定地压力和弯曲,防止了这 种不断的滑倒和失控。此外,当通过在更大区域上分散竟赛者体重而保持雪 撬底座平坦在雪上时减小了穿透雪表面,因此预载使得竟赛滑雪更快速。雪橇的相对低的弹性系数与预载一起产生宽范围响应的转向半径。当滑 雪者慢慢移近(或倾斜)急转向时,由于它没有被雪橇的弹性系数克服,所以 由离心力产生的附加压力不再可以忽略。因此,离心力产生的压力可用于将 雪橇弯曲成更大的弧形,因而可更急凑地转向。低弹性系数还可使得雪橇更柔软并且对于表面的不规则性不敏感。这产 生了更平滑的滑行并吸收了通常对娱乐性滑雪者无关的力。一方面,本专利技术的特征为设计的悬置系统连接到雪橇或滑撬本体,以向 雪橇本体的第 一和第二端施加垂直向下的力。该悬置系统在雪橇弯曲前和/ 或后或者期间施加该力。该悬置系统配置成使得滑雪者体重的向下力施加在沿着雪橇本体长度 的三个或更多的不同点上。例如,被施加向下力的至少一个点可直接位于靴 子安装位置下方,至少另一个点大体位于孰子安装位置和雪橇本体尖端之 间,至少另一个点大体位于靴子安装位置和雪橇本体尾部之间。悬置系统可 被配置成使得施加向下力的这些点之一位于雪橇本体的前纵向五分之一内, 至少另 一个点位于雪橇本体的中央纵向三分之一 内,和至少另 一个点位于雪 橇本体的后纵向五分之一内。可替换地,悬置系统可被配置成使得施加向下力的这些点之一位于雪橇本体的前纵向八分之一内,至少另一个点位于雪橇 本体的中央纵向三分之一内,和至少另一个点位于雪橇本体的后纵向八分之一内。在一些情形下,当雪橇从正常卸载状态或预定偏转状态(如下文中参考图3A所定义的)弯曲成更大偏转状态时,悬置系统可配置成以减小的弹性系数提供给雪橇。例如,悬置系统配置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雪橇的悬置系统,包括: 弹簧状元件;和 支撑结构,被配置成将弹簧状元件的一端连结到雪橇本体纵向滑行长度的中央的一半; 弹簧状元件被配置成使得弹簧状元件的相对端在雪橇本体纵向滑行长度的最前或最后五分之一上的接触点处接触雪橇本体,并且在所述接触点施加向下的力,以使雪橇的自由拱形程度相对于没有连结所述悬置系统的雪橇本体自然自由拱形程度增大。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安东F威尔逊
申请(专利权)人:安东F威尔逊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US[美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