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657407 阅读:104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1-06 16: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架,包括:两根纵梁、两块翻边连接板及横梁。两根纵梁纵向设置在车辆底部的两侧;纵梁包括:外侧板、第一翼板及第二翼板;第一翼板固定在外侧板的上端;第二翼板固定在外侧板的下端;外侧板的底部设置第一过渡缺口,第一过渡缺口的一侧设置外侧板第一翻边,另一侧设置外侧板第二翻边;第二翼板的底部设置第二过渡缺口,第二过渡缺口的一侧设置第二翼板第一翻边,另一侧设置第二翼板第二翻边;两块翻边连接板分别与两块第二翼板固定连接;横梁的两端分别与两根纵梁固定连接。该车架能够适应车架纵梁翻边平面高度的变化,提高整车各总成空间布置的适应性,改善车辆的越障能力,有效增强纵梁翻边区域车架总成刚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车辆工程
,特别涉及一种车架
技术介绍
车架是汽车装配的基体,不仅具有支撑和连接汽车各总成从而使各总成保持相对正确位置的作用,还传递和承受各工况行驶条件下汽车内外的各种载荷。车架一般由两根纵梁和若干横梁组成。按纵梁的结构形式,可分为槽型车架、工字形车架、Z字形车架、复合型车架。车架翻边不仅可以为零部件提供安装平面,还有助于提高纵梁的抗弯能力。为了满足车辆总体设计时整车零部件空间布置和跨台越障的需要,车架上翻边或下翻边会设计为高度不等的阶梯形结构。该阶梯形结构有整体钢板先切割后焊接方式、分体式钢板拼焊成型方式、分体式钢板铆接或螺接方式。然而车架的结构设计不仅要满足各总成空间布置的需要,还要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现有技术中车架纵梁翻边结构的阶梯形结构承载能力有限,发生裂纹或断裂破坏的风险较大,疲劳破坏周期提前,无法满足车架对整车零部件空间布置和垮台越障的需要,严重影响整车安全行驶的可靠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车架,解决了或部分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无法满足车架对整车零部件空间布置和垮台越障的需要,纵梁翻边结构的阶梯形结构承载能力有限的技术问题,实现了能够适应车架纵梁翻边平面高度的变化,提高整车各总成空间布置的适应性,改善车辆的越障能力,有效增强纵梁翻边区域车架总成刚度的技术效果。本申请提供的一种车架包括:两根纵梁,纵向设置在车辆底部的两侧;所述纵梁包括:外侧板、第一翼板及第二翼板;所述第一翼板固定在所述外侧板的上端;所述第二翼板固定在所述外侧板的下端;所述外侧板的底部设置第一过渡缺口,所述第一过渡缺口的一侧设置外侧板第一翻边,另一侧设置外侧板第二翻边;所述第二翼板的底部设置第二过渡缺口,所述第二过渡缺口的一侧设置第二翼板第一翻边,另一侧设置第二翼板第二翻边;两块翻边连接板,分别与两块所述第二翼板固定连接;横梁,横向设置在所述车辆的底部;所述横梁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两根纵梁固定连接。作为优选,所述外侧板第一翻边固定在所述第二翼板第一翻边的下板面;所述外侧板第二翻边固定在所述第二翼板第二翻边的下板面。作为优选,所述外侧板第一翻边与所述外侧板第二翻边的高度不同;所述第一过渡缺口呈直角梯形,所述第一过渡缺口顶端的非直角边倒圆角;所述第一过渡缺口与第二过渡缺口的形状相同。作为优选,所述外侧板第一翻边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翼板第一翻边的宽度至少一个焊缝宽度;所述外侧板第二翻边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翼板第二翻边的宽度至少一个焊缝宽度。作为优选,所述翻边连接板为阶梯形折板,所述翻边连接板包括:第一板、第二板及第三板;所述第一板固定在所述第二翼板第一翻边的上板面;所述第二板固定在所述第二翼板第二翻边的上板面。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板、第二板及第三板的截面形状相同,都为L形;所述第一板截面的底边与侧边的夹角等于所述第二翼板第一翻边与所述第二翼板的夹角;所述第二翼板第一翻边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板的宽度至少一个焊缝宽度;所述第一板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三板长度的两倍;所述第二翼板第二翻边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板的宽度至少一个焊缝宽度;所述第二板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三板长度的两倍。作为优选,所述车架还包括:两加强板,分别固定在所述两根纵梁的外侧板底部;所述加强板位于所述第一过渡缺口的位置。作为优选,所述横梁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两根纵梁通过螺纹连接固定;所述横梁与纵梁的连接位置靠近所述第二过渡缺口。作为优选,所述横梁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两根纵梁通过铆接固定;所述横梁与纵梁的连接位置靠近所述第二过渡缺口。本申请中提供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优点:1、由于采用了外侧板与第一翼板、第二翼板及翻边连接板构成的车架纵梁,在外侧板底部及第二翼板的底部对应设置高度不同的外侧板第一翻边、第二翼板第一翻边、夕卜侧板第二翻边及第二翼板第二翻边,通过阶梯形的翻边连接板将第二翼板第一翻边与第二翼板第二翻边连接固定。这样,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车架纵梁无法满足车架对整车零部件空间布置和垮台越障的需要的技术问题,实现了车辆能够适应车架纵梁翻边平面高度的变化,提高整车各总成空间布置的适应性,改善车辆的越障能力。2、由于采用了将外侧板底部的第一过渡缺口与第二翼板底部的第二过渡缺口设计呈直角梯形,有助于车架纵梁受力平缓的传递,减少应力集中;通过截面呈L形的翻边连接板将第二翼板第一翻边与第二翼板第二翻边连接固定,一方面连接前后高度不等的翼板翻边,另一方面翻边连接板自身也成为附加的车架翻边,能在一定程度增加纵梁的刚度;同时在外侧板的第一过渡缺口位置固定一块加强板,增强了车架纵梁在第一过渡缺口处的强度。这样,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纵梁翻边结构的阶梯形结构承载能力有限的技术问题,实现了对纵梁翻边区域车架总成刚度的有效增强,有效控制车架的振动变形,避免车架裂纹等疲劳破坏。【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车架的结构爆炸图;图2为图1中第二翼板第一翻边、第二翼板第二翻边与翻边连接板的装配图;图3为图1中第二翼板的第二过渡缺口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提供的车架纵梁的左视图;图5为本技术提供的车架的俯视图;图6为图5的主视图;图7为图1中翻边连接板的结构示图。(图不中各标号代表的部件依次为:1第一翼板、2外侧板、3第二翼板、4横梁、5翻边连接板、6加强板、7第二翼板第一翻边、8外侧板第一翻边、9第二过渡缺口、10第一板、11第二板、12第三板)【具体实施方式】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架,解决了或部分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无法满足车架对整车零部件空间布置和垮台越障的需要,纵梁翻边结构的阶梯形结构承载能力有限的技术问题,通过在外侧板及第二翼板底部合理设计高度不同的翻边,通过翻边连接板连接第二翼板底部的翻边,同时,在外侧板底部第一过渡缺口的位置固定连接加强板,将横梁设置在第二过渡缺口的附近位置,实现了能够适应车架纵梁翻边平面高度的变化,提高整车各总成空间布置的适应性,改善车辆的越障能力,有效增强纵梁翻边区域车架总成刚度的技术效果。参见附图1和5,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架包括:两根纵梁、两块翻边连接板5及横梁4。两根纵梁沿车辆的纵向设置在车辆底部的两侧;纵梁包括:外侧板2、第一翼板I及第二翼板3 ;第一翼板I紧贴固定在外侧板2的上端;第二翼板3紧贴固定在外侧板2的下端;外侧板2的底部设置第一过渡缺口,第一过渡缺口的一侧设置外侧板第一翻边8,另一侧设置外侧板第二翻边;第二翼板3的底部设置第二过渡缺口 9,第二过渡缺口 9的一侧设置第二翼板第一翻边7,另一侧设置第二翼板第二翻边;两块翻边连接板5分别与两块第二翼板3固定连接;参见附图3,外侧板第一翻边8紧贴固定在第二翼板第一翻边7的下板面;外侧板第二翻边紧贴固定在第二翼板第二翻边的下板面。横梁4沿车辆的横向设置在车辆的底部;横梁4的两端分别与两根纵梁固定连接。进一步的,参见附图2?4,外侧板第一翻边8与外侧板第二翻边的高度不同;第一过渡缺口呈直角梯形,第一过渡缺口顶端的非直角边倒圆角;第一过渡缺口与第二过渡缺口 9的形状相同。高度不同的翻边结构能使该车架适应纵梁翻边平面高度的变化,能够提高整车各总成空间布置的适应性,改善车辆的越障能力。外侧板第一翻边8的宽度大于第二当前第1页1 2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包括:两根纵梁,纵向设置在车辆底部的两侧;所述纵梁包括:外侧板、第一翼板及第二翼板;所述第一翼板固定在所述外侧板的上端;所述第二翼板固定在所述外侧板的下端;所述外侧板的底部设置第一过渡缺口,所述第一过渡缺口的一侧设置外侧板第一翻边,另一侧设置外侧板第二翻边;所述第二翼板的底部设置第二过渡缺口,所述第二过渡缺口的一侧设置第二翼板第一翻边,另一侧设置第二翼板第二翻边;两块翻边连接板,分别与两块所述第二翼板固定连接;横梁,横向设置在所述车辆的底部;所述横梁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两根纵梁固定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于海兴秦初荣关春智安文康
申请(专利权)人:湖北航天技术研究院特种车辆技术中心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