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体用过滤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9816047 阅读:114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3-29 12:1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能降低在中空过滤器外周部、排出口附近流动的气体的流速分布的偏差,解决附着于过滤器壳体的内壁的液体与气体一起被排出的问题,并且在车载布局上也具有自由度的气体用过滤器装置。该气体用过滤器装置在气密形成的筒状的过滤器壳体内将中空过滤器配置成使其中心轴与所述过滤器壳体的中心轴大致重合,该中空过滤器的底部开口、顶部封闭,此外,将来自所述过滤器壳体的底部的流入口的导入气体引导至所述中空过滤器的中空部,使其经由所述中空过滤器的外周与所述过滤器壳体的内周壁之间的空间,从所述过滤器壳体的顶部的排出口排出,整流板环绕连接于所述过滤器壳体的内周壁的所述过滤器的顶部与所述排出口之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气体用过滤器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例如与利用液化石油气(LPG)、压缩天然气(CNG)等气体燃料工作的气体发动机的吸气侧的燃料流路连接而使用的气体用过滤器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在使用例如LPG、CNG等气体燃料的气体发动机中,已知有以下情况:由于因气体燃料中雾状含有的焦油、从软管溶出的可塑剂而产生的油状杂质等燃料残渣(以下称为“燃料残渣”)流入下游侧的喷射器,因此,会对喷射器功能产生较差影响。因此,作为防止这种燃料残渣混入发动机内的方法,已知如图5所示通过在上述燃料流路的中途设置气体用过滤器装置40来防止上述燃料残渣混入喷射器47、发动机的方法。作为上述气体用过滤器装置,例如日本专利特开平7-328364号公报所示,已知以下结构:包括与圆筒形状的过滤器壳体的内侧相同的圆筒形状的中空过滤器,在过滤器壳体的顶部包括流入口和排出口,从流入口进入的气体从过滤器壳体的内侧流过上述中空过滤器,在朝上述中空过滤器的外侧空间流出之后,朝上述排出口排出。另外,如日本专利特开2011-245442号公报所示,已知以下结构:利用设于过滤器壳体内的中空过滤器过滤从流入口流入过滤器壳体内的气体,并使在上述中空过滤器的内侧流过的气体从排出口排出。这样,若对现有气体用过滤器装置中的从流入口到排出口为止的气体的流动方法进行区分的话,则已知使气体从圆筒形状的中空过滤器的内侧朝外侧流过的类型的装置和与该装置相反地使流入过滤器壳体的气体从上述中空过滤器的外侧朝内侧经由过滤器流入并排出的类型这两种类型。此处,在例如后者类型的气体用过滤器装置即日本专利特开2011-245442号公报中,作为使流入过滤器壳体内的气体高效地与上述中空过滤器接触,并通过分离杂质来延长上述中空过滤器的寿命的气体用过滤器装置,已知设置有对流入流入口的气体的流动进行控制的整流板、以能高效地使用上述中空过滤器对在过滤器壳体内流动的气体补充的气体用过滤器装置。在该气体用过滤器装置中,流过上述中空过滤器的气体被设计成流向配置于上述中空过滤器的轴向一端的排出口,另外,排出口的直径与中空过滤器的内径大致相同且其流路是直线的,因此,可认为没有流速分布紊乱这样的阻碍,不会产生排出口侧的流速分布偏差等问题。与此相对,在采用前者的气体流动方法的气体用过滤器装置的情况下,如图3所示,排出口24形成为偏心结构,因此,上述中空过滤器3的过滤器外周部35、排出口24附近的气体的流速分布会产生偏差(导致中空过滤器3中流速较快的部分的补充效率降低),从而形成在排出口24附近即过滤器壳体的内周壁21的气体流速较快的部分处使附着于上述过滤器壳体的内周壁21的燃料残渣等液体朝向排出口24与气体一起被排出的发动机系统的不良情况的原因。对于该问题,已知在例如日本专利特开平7-328364号公报中设置使与排出口相连的前方的流路变细的连通孔的方法、如日本专利特开2009-114996号公报中记载的那样通过在中空过滤器与排出口之间设置规定长度的空间使流速降低来减少流速分布偏差的影响等方法。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平7-328364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開2009-114996号公报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特開2011-245442号公报然而,在日本专利特开平7-328364号公报所公开的不增大过滤器壳体的尺寸而采用将上述连通孔设于排出口的前方以形成对流入的气体进行引导的通路的方法中,考虑到在中空过滤器的外周部产生的流速分布的偏差较大,此外,考虑到排出口附近的流速分布不均匀,因此,存在导致中空过滤器的补充效率降低、并且附着于过滤器壳体的内周壁的液体与排出的气体一起流出这样的问题。另外,如日本专利特開2009-114996号公报所记载的那样,在使中空过滤器与排出口的空间距离变长的方法的情况下,可认为对于流速分布的偏差降低存在一定的效果,但无法避免过滤器壳体的大型化,藉此,在实际将气体用过滤器装置搭载于安装空间较小的汽车的发动机室等的情况下,存在其配置受到限制这样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着眼于现有上述问题而作,其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能降低在上述中空过滤器外周部、排出口附近流动的气体的流速分布的偏差,解决附着于过滤器壳体的内壁的液体与气体一起被排出的问题,并且在车载布局上也具有自由度的气体用过滤器装置。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而作的本专利技术的气体用过滤器装置在气密形成的筒状的过滤器壳体内将中空过滤器配置成使其中心轴与上述过滤器壳体的中心轴大致重合,该中空过滤器的底部开口、顶部封闭,此外,将从设于上述过滤器壳体的底部的流入口流入的气体导入上述中空过滤器的中空部(第一室),使其经由形成于上述中空过滤器的外周与上述过滤器壳体的内周壁之间的空间,从设于上述过滤器壳体的顶部的排出口排出,其特征是,在中央处形成有整流口的整流板环绕连接于上述过滤器壳体的内周壁的上述中空过滤器的顶部与上述排出口之间。因此,在本专利技术即该气体用过滤器装置中,流过中空过滤器的气体在被送入形成于上述过滤器外周与上述过滤器壳体的内周壁之间的空间(第二室)之后,朝排出口流动。此时,由于上述整流板环绕连接于上述中空过滤器的顶部与上述排出口之间的上述过滤器壳体的内周壁,因此能防止在上述中空过滤器外周部、上述过滤器壳体的内壁面或排出口的附近产生的速度分布的偏差。此外,在本专利技术中,上述过滤器壳体及上述中空过滤器均为圆筒形状是较为理想的,另外,上述整流板的整流口以开口面积比设于上述过滤器壳体的顶部的上述排出口的最小开口面积大、且比上述过滤器壳体的内周截面积小的方式开口,较为理想的是,以上述整流板的整流口的开口面积比排出口的最小开口面积的两倍大、且比上述过滤器壳体的内周截面积小的方式开口。此外,根据上述结构,上述气体用过滤器装置由用于收纳上述中空过滤器的过滤器壳体和位于上述顶部的沿大致横向包括上述排出口的盖体构成。根据本专利技术,可提供一种能降低在上述中空过滤器外周部、过滤器壳体的内周壁或排出口的附近产生的流速分布的偏差,且无论将排出口设置于上述过滤器壳体的顶部的哪个方向上都不会发生流速分布的偏差,具有朝车辆设置时的布局的自由度的气体用过滤器装置。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气体用过滤器装置的纵剖图。图2(a)是本专利技术的气体用过滤器装置的纵截面流速分布图。图2(b)是从本专利技术的气体用过滤器装置拆下整流板23后的情况下的总截面流速分布图。图2(c)是本专利技术的气体用过滤器装置的纵截面流速分布图的整流板部分的局部放大图。图3是现有气体用过滤器装置的纵剖图。图4是现有气体用过滤器装置的纵截面流速分布的图。图5是组装于发动机系统时的本专利技术的配置例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的气体用过滤器装置的排出口的布局位置示意图。符号说明1气体用过滤器装置2过滤器壳体20周壁21内周壁22底部23整流板24排出口25流入口26整流口27第二室29顶部3中空过滤器30内筒31端板32第一室33底部40气体用过滤器装置41调节器42截止阀43手动阀44冷却水45储气瓶46节流室47喷射器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用于实施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首先,对本实施方式的气体用过滤器装置的整体结构进行说明。图1示出了本实施方式即气体用过滤器装置的纵剖图,气体用过滤器装置1通过使调节至规定压力的L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气体用过滤器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气体用过滤器装置,在气密形成的筒状的过滤器壳体内将中空过滤器配置成使其中心轴与所述过滤器壳体的中心轴大致重合,该中空过滤器的底部开口、顶部封闭,此外,将从设于所述过滤器壳体的底部的流入口流入的气体导入所述中空过滤器的中空部,使其经由形成于所述中空过滤器的外周与所述过滤器壳体的内周壁之间的空间,从设于所述过滤器壳体的顶部的排出口排出,其特征在于,在中央处形成有整流口的整流板环绕连接于所述过滤器壳体的内周壁的所述中空过滤器的顶部与所述排出口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2012.08.31 JP 2012-1925781.一种气体用过滤器装置,在气密形成的筒状的过滤器壳体内将中空过滤器配置成使其中心轴与所述过滤器壳体的中心轴大致重合,该中空过滤器的底部开口、顶部封闭,此外,将从设于所述过滤器壳体的底部的流入口流入的气体导入所述中空过滤器的中空部,使其经由形成于所述中空过滤器的外周与所述过滤器壳体的内周壁之间的空间,从设于所述过滤器壳体的顶部的排出口排出,该排出口的轴线与所述流入口的轴线正交,在中央处形成有整流口的整流板环绕连接于所述过滤器壳体的内周壁的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岩崎真史寄田由佳川横弘司古原嵩也福冈智昭黑泽贵嗣市川正前平圭功出原隆幸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日气东京滤器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