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后尾门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797315 阅读:108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3-22 06:47
本发明专利技术获得一种能够提高后尾门的装配性能的车辆用后尾门结构。后尾门内面板(34)上形成有一对连结突条(46),所述一对连结突条(46)对相对于横向突条(44)而位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部位、和锁机构配置部(38)进行连结。连结突条(46)的上端部(46A)被配置在,相对于横向突条(44)而分离的位置处并且被连结于环状突条(42),并且在上端部(46A)的侧部具备向后尾门(30)的车门厚度方向立起的外侧侧壁部(48A)以及内侧侧壁部(48B)。在对车门进行主视观察时,外侧侧壁部(48A)以及内侧侧壁部(48B)均在与横向突条(44)的延长线正交的方向上延伸。此外,外侧侧壁部(48A)与环状突条(42)的内周壁部(42A)被一体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车辆用后尾门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适用于车辆后部的后尾门上的车辆用后尾门结构。
技术介绍
车辆用的后尾门以包括外面板和内面板的方式而构成(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并且,在将后尾门关闭了的状态下,上下方向中间部通过缓冲器而受到向大致车辆后方侧的施力,且车门下端部向车辆前方侧被牵拉并被锁止。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I:日本特开平10-100684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但是,在这种结构中,在因被形成在内面板上的作业孔等而使得内面板的刚性降低的情况下,将会对后尾门的装配性能造成影响。本专利技术考虑到上述事实,其目的在于,获得一种能够提高后尾门的装配性能的车辆用后尾门结构。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后尾门结构具有:后尾门,其对车辆后部的后尾门开口部进行开闭,且以包括被相互对置配置并被接合的外面板和内面板的方式而构成,并且,其上端部通过车门铰链而被安装在车身上部上,且下端部的车辆宽度方向中间部通过车门锁机构而被卡止在车身下部上,在关闭状态下,其上下方向中间部的车辆宽度方向两端部通过缓冲器而向大致车辆后方侧被施力;环状突条,其以环绕所述内面板的外周部一周的方式而形成;横向突条,其被形成在所述内面板的上下方向中间部处并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且其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端部被配置在相对于所述环状突条而分离的位置处;连结突条,其对如下两个部位进行连结,所述两个部位为,被形成在所述内面板上且相对于所述横向突条而位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部位、和配置有所述车门锁机构的部位,并且,其相对于所述横向突条而位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上端部被配置于,相对于所述横向突条以及所述环状突条中的至少一方而分离的位置处,且在上端部的侧部上具备向所述后尾门的车门厚度方向立起的侧壁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后尾门结构,在构成后尾门的内面板上,以环绕该内面板的外周部一周的方式形成有环状突条并且在上下方向中间部处形成有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的横向突条。因此,通过这些部件从而使后尾门整体的扭转刚性得到提高,并且使车门开闭时的车门操作性能变得良好。此外,后尾门的上端部通过车门铰链而被安装在车身上部上,且下端部的车辆宽度方向中间部通过车门锁机构而被卡止在车身下部上,并且,在关闭状态下,其上下方向中间部的车辆宽度方向两端部通过缓冲器而向大致车辆后方侧被施力。因此,在后尾门的关闭状态下,在构成后尾门的内面板上,作用有欲使其以对车辆进行侧视观察时呈横V字状的方式而弯曲变形的力。相对于此,由于在内面板上,横向突条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端部被配置在相对于环状突条而分离的位置处,且相对于横向突条而位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连结突条的上端部被配置于,相对于横向突条以及环状突条中的至少一方而分离的位置处,因此,即使形成有横向突条,也不会助长以横向突条作为弯曲起点的弯曲变形。即,在后尾门的关闭状态下,在横向突条的延长位置处突条彼此之间的非突条部位有助于提高后尾门的开闭刚性。此外,被形成在内面板上的连结突条对如下两个部位进行连结,所述两个部位为,相对于横向突条而位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部位、和配置有车门锁机构的部位,并且,作为连结突条的上端部的侧部的侧壁部向后尾门的车门厚度方向立起。因此,后尾门整体的扭转刚性提高,并且即使相对于内面板而作用有欲使沿着横向突条而弯曲变形的力,也可抑制连结突条的上端部的截面变形从而有效地抑制内面板沿着横向突条的弯曲变形。由此,即使在抑制了后尾门的下端部向车辆前方侧的进入量的位置处将后尾门的下端部锁止于车身下部上,也能够抑制后尾门下端部向车辆前后方向的错位从而良好地实现后尾门的开闭。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式为,在第一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后尾门结构中,所述连结突条的上端部被配置在相对于所述横向突条而分离的位置处,且被连接于所述环状突条,并且作为所述侧壁部而在所述连结突条的上端部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侧部上具备向所述后尾门的车门厚度方向立起的外侧侧壁部,且所述外侧侧壁部与所述环状突条的内周侧的壁部被一体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后尾门结构,由于连结突条的上端部被配置在相对于所述横向突条而分离的位置处,且被连结于所述环状突条,因而作用于连结突条上的载荷的一部分将被环状突条所分担。此外,在连结突条的上端部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侧部处向后尾门的车门厚度方向立起的外侧侧壁部,与环状突条的内周侧的壁部被一体化。因此,在相对于内面板而作用有欲使沿着横向突条而弯曲变形的力的情况下,例如,与没有相当于所述外侧侧壁部的壁部的结构相比,有效地抑制了内面板的弯曲变形。本专利技术的第三方式为,在第一方式或第二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后尾门结构中,在对车门进行主视观察时,所述侧壁部在与所述横向突条的延长线正交的方向上延伸。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三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后尾门结构,由于在对车门进行主视观察时,连结突条的上端部的侧壁部在与横向突条的延长线正交的方向上延伸,因此,在对于内面板而作用有欲使其沿着横向突条而弯曲变形的力的情况下,侧壁部能够在其延伸方向上承受输入载荷。由此,更加有效地抑制了侧壁部的坍塌(换言之,连结突条的上端部的截面变形)。因此,内面板的弯曲变形通过侧壁部而更加有效地被抑制。本专利技术的第四方式为,在第一方式至第三方式中任意一个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后尾门结构中,所述侧壁部被形成在所述连结突条的上端部的车辆宽度方向两侧的侧部上。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四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后尾门结构,由于侧壁部被形成在连结突条的上端部的车辆宽度方向两侧的侧部上,因此在相对于内面板而作用有欲使其沿着横向突条而弯曲变形的力的情况下,通过一对侧壁部而承受载荷。因此,与仅在车辆宽度方向的一侧的侧部上形成有侧壁部的情况相比,内面板不易发生弯曲变形。本专利技术的第五方式为,在第一方式至第四方式中任意一个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后尾门结构中,在所述连结突条上,形成有对车门进行主视观察时在与该连结突条延伸的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延伸的肋板。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五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后尾门结构,由于在连结突条上,形成有对车门进行主视观察时在与该连结突条延伸的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延伸的肋板,因此,当在连结突条上作用有载荷的情况下,更不易发生连结突条的截面变形。因此,适当地发挥了由连结突条实施的加强效果。专利技术效果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后尾门结构,具有能够提高后尾门的装配性能等优异的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后尾门结构,具有如下的优异效果,即,由于能够使环状突条分担作用于连结突条上的载荷的一部分,因而能够有效地抑制内面板的弯曲变形。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三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后尾门结构,具有如下的优异效果,S卩,通过在对车门进行主视观察时,连结突条的上端部的侧壁部在与横向突条的延长线正交的方向上延伸,从而在对于内面板而作用有欲使其沿着横向突条而弯曲变形的力的情况下,能够更加有效地抑制内面板的弯曲变形。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四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后尾门结构,具有如下的优异效果,S卩,通过在连结突条的上端部的车辆宽度方向两侧的侧部上形成侧壁部,从而在对于内面板而作用有欲使其沿着横向突条而弯曲变形的力的情况下,能够更加有效地抑制内面板的弯曲变形。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五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后尾门结构,具有如下的优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用后尾门结构,具有:后尾门,其对车辆后部的后尾门开口部进行开闭,且以包括被相互对置配置并被接合的外面板和内面板的方式而构成,并且,其上端部通过车门铰链而被安装在车身上部上,且下端部的车辆宽度方向中间部通过车门锁机构而被卡止在车身下部上,在关闭状态下,其上下方向中间部的车辆宽度方向两端部通过缓冲器而向大致车辆后方侧被施力;环状突条,其以环绕所述内面板的外周部一周的方式而形成;横向突条,其被形成在所述内面板的上下方向中间部处并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且其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端部被配置在相对于所述环状突条而分离的位置处;连结突条,其对如下两个部位进行连结,所述两个部位为,被形成在所述内面板上且相对于所述横向突条而位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部位、和配置有所述车门锁机构的部位,并且,其相对于所述横向突条而位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上端部被配置于,相对于所述横向突条以及所述环状突条中的至少一方而分离的位置处,且在上端部的侧部上具备向所述后尾门的车门厚度方向立起的侧壁部。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1.08.01 JP 2011-1688321.一种车辆用后尾门结构,具有: 后尾门,其对车辆后部的后尾门开口部进行开闭,且以包括被相互对置配置并被接合的外面板和内面板的方式而构成,并且,其上端部通过车门铰链而被安装在车身上部上,且下端部的车辆宽度方向中间部通过车门锁机构而被卡止在车身下部上,在关闭状态下,其上下方向中间部的车辆宽度方向两端部通过缓冲器而向大致车辆后方侧被施力; 环状突条,其以环绕所述内面板的外周部一周的方式而形成; 横向突条,其被形成在所述内面板的上下方向中间部处并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且其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端部被配置在相对于所述环状突条而分离的位置处; 连结突条,其对如下两个部位进行连结,所述两个部位为,被形成在所述内面板上且相对于所述横向突条而位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部位、和配置有所述车门锁机构的部位,并且,其相对于所述横向突条而位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上端部被...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岩野吉宏海老名孝介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