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门的内手柄的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896530 阅读:184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4-09 22:38
一种尾门的内手柄的结构。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尾门手柄竖直且可旋转地安装,其包括:具有沿纵向形成在外部圆周表面的滑孔的汽缸;插入汽缸中并且具有适配孔的活塞;安装在活塞一端的手柄;通过滑孔进入汽缸以插入适配孔的支架横梁;连接以便滑动支架横梁的马达;以及配置为根据所述尾门的开启或关闭而将功率提供到所述马达的控制模块。内手柄根据尾门的开启/关闭状态从尾门伸出或返回到初始位置,使得不考虑使用者的身高,使用者可以更容易和方便地握住内手柄,并且不需要调节尾门的开启角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尾门的内手柄的结构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本申请要求2012年10月5日提交的韩国专利申请第10-2012-110545号的优先权,该申请的全部内容结合于此,用于通过该引用的所有目的。
本专利技术涉及尾门内手柄的结构,更具体地,涉及在不降低尾门的开启高度时,使较矮的人能够更容易握住的尾门内手柄的结构。
技术介绍
具有尾门的SUV或MPV车辆包括车体后侧的开口以便于装载物品,尾门被配置以开启/关闭作为载物空间入口的开口。如图1A中所示,尾门竖直且可旋转地安装在车体的后侧以便开启/关闭开口,所述尾门在内部下端具有内手柄以便当尾门向上开启和关闭时方便使用者。内手柄分为装饰集成型(trimintegratedtype)、面板嵌入型、夹辊型(griptype)等等,并且根据车辆的类型或车辆的规格选择性地安装在尾门中。同时,如图1A中所示,因为当尾门开启时内手柄的位置较高,所以较矮的人(特别是女性)不方便使用内手柄。这种不便可以通过减小尾门的开启角度来解决。但是,如果减小开启角度,相对较高的人可能会将头磕到尾门(如图1B中所示),并且可能不便于装载或卸下物品。公开于本专利技术背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加深对本专利技术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如图1C中所示,按照需要从尾门的内侧选择性地悬挂绳索或线缆来安装辅助环,以便当使用者关闭尾门时能够拉动辅助环。但是,当尾门开启时,具有悬挂绳索或线缆的辅助环存在影响外观的问题,并且在装载或卸下物品时也会造成不便。因此,本专利技术的各个方面提供尾门内手柄的结构,使用者可以更容易地握住手柄而与其身高无关,所述结构甚至不需要另外安装辅助环以及调节尾门的开启角度。本专利技术的各个方面提供尾门的内手柄的结构,该内手柄竖直且可旋转地安装在车体的后侧,包括:具有沿纵向形成在外部圆周表面的滑孔的筒体;插入筒体并且具有适配孔的活塞;安装在所述活塞的一端的手柄;通过滑孔进入筒体以插入所述适配孔的支架横梁;连接为使所述支架横梁滑动的马达;以及配置为根据所述尾门的开启或关闭而将电力提供到所述马达的控制模块。所述活塞和所述筒体可以成为一对,两对活塞和筒体可以平行设置以便分别连接到所述手柄的一侧和另一侧,而所述支架横梁可以安装在两对的活塞和筒体之间,使得所述支架横梁的一端和所述支架横梁的另一端分别连接到两对的活塞和筒体。所述内手柄的结构可以进一步包括:弹簧,其插入到所述筒体中以在活塞从筒体向外伸出的方向上施加弹性力;其中所述马达通过缆线与所述支架横梁连接,所述缆线缠绕在滑轮上且所述缆线的一端绑到所述支架横梁,使得所述活塞通过弹簧的弹性力从所述筒体伸出,并且当驱动所述马达时,通过所述缆线传送克服了所述弹簧的弹性力的所述马达的旋转力,使得所述活塞插入所述筒体中。另外,所述尾门可以配置成通过安装在所述车体中的铰链支架转动,枢杆可旋转地安装在所述铰链支架中并且固定到所述尾门,所述尾门还包括开关,所述开关的按钮根据所述枢杆的转动来按动,所述开关与配置为检测所述尾门开启或关闭的所述控制模块电连接。另外,蜗杆可以安装于所述马达的转轴,并且与所述蜗杆接合的蜗轮安装于所述滑轮。相应地,内手柄可以根据尾门的开启/关闭状态从尾门伸出或返回到初始位置,使得不考虑使用者的身高,使用者都可以更容易和方便地握住内手柄,并且不需要调节尾门的开启角度。由于内手柄使活塞通过弹簧和线缆滑动,因此甚至当尾门突然关闭时,软电缆可以减轻震动,从而防止损坏马达和/或与马达连接的该类型的齿轮。开关可以被配置使得按钮根据尾门的转动而物理按动,使得控制模块可以更快速且准确地识别尾门开启或关闭。本专利技术的方法和装置具有其他的特性和优点,这些特性和优点从并入本文中的附图和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将是显而易见的,或者将在并入本文中的附图和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中进行详细陈述,这些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共同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的特定原理。附图说明图1A和图1B分别为显示根据在尾门开启的状态中的身高差别,对于尾门的相对高度的图片和视图。图1C为显示相关技术中安装在尾门中的辅助环。图2为显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组成元件的示意图。图3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内手柄的分解立体图。图4为显示当活塞位于初始位置(活塞返回以插入筒体内部的位置)时的示例性的内手柄的示意图。图5为显示当活塞伸出时的示例性内手柄的示意图。图6为根据尾门的开启顺序地显示示例性内手柄的操作状态的示意图。图7为根据尾门的关闭顺序地显示示例性内手柄的操作状态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现在将具体参考本专利技术的各个实施方案,在附图中和以下的描述中示出了这些实施方案的实例。虽然本专利技术将与示例性实施方案相结合进行描述,但是应当了解,本说明书并非旨在将本专利技术限制为那些示例性实施方案。相反,本专利技术旨在不但覆盖这些示例性实施方案,而且覆盖可以被包括在由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本专利技术的精神和范围之内的各种替换、修改、等同形式以及其它实施方案。参考图2,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尾门内手柄的结构包括内手柄100,并且还包括铰链支架300、开关200以及控制模块400,所述铰链支架300固定到车体,并且连接到尾门上端的枢杆310可旋转地安装在所述铰链支架300中,所述开关200包括根据尾门的旋转压靠枢杆310的按钮210,所述控制模块400与开关200电连接,以检测尾门开启或关闭,并且控制内手柄100内部的马达60。控制模块400用来将车辆电池的电力提供给马达,并且可以作为单独组件,或者可以与车辆的车体控制模块(BCM)或电子控制单元(ECU)集成组装。图3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内手柄100的分解立体图。参考图3,内嵌有马达60的马达盖53和两个筒体50设置在固定到尾门的板52上(具体地,尾门的下端面板),其中两个筒体相互分隔的平行放置。滑孔51在每个筒体50的外部圆周表面的两侧沿纵向穿孔。活塞20分别插入筒体50中使得与筒体成为一对。适配孔21形成在活塞20处以便在横向方向上穿过活塞20,螺栓孔22在活塞20的远端处穿孔。另外,手柄10固定到两个活塞20,并且手柄10的一侧和另一侧中的每一侧均通过插入螺栓孔22中的固定螺栓12来固定到活塞20。另外,支架横梁40安装在两个筒体50之间。引导元件41与支架横梁相配使得缆线71位于中间,并且支架横梁的两个远端分别通过滑孔51进入筒体50以插入或穿过适配孔21,以便连接到两个活塞20。支架横梁40可以配置成使得能够旋转和反向旋转的马达60可以直接地或利用多种类型的齿轮来往复运动。但是,在本专利技术的各种实施方案中,通过利用马达60和弹簧30来实现往复运动,以便当尾门突然关闭时保护齿轮和马达60。也就是说,弹簧30附加安装到每个筒体50,以便在活塞20从筒体50通过环状构件31向外伸出的方向上提供弹性力。另外,嵌在马达盖53中的马达60通过缆线71连接到支架横梁40。缆线71缠绕在滑轮70上,以便依靠马达60的旋转力和弹簧30的弹性力围绕滑轮70缠绕或从滑轮70解开。缆线71通过固定到板52的导向器75缠绕或解开以便在筒体50的纵向上移动,并且滑轮70包括外部圆周表面缠绕有缆线71的第二滑轮,该第二滑轮在中间具有母齿轮齿72,而第一滑轮包括在其外部圆周表面与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尾门的内手柄的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尾门的内手柄的结构,其中所述内手柄构造在尾门中,竖直且可旋转地安装在车体的后侧,所述结构包括:汽缸,所述汽缸具有沿纵向形成在外部圆周表面的滑孔;活塞,所述活塞分别插入所述汽缸并且分别具有适配孔;手柄,所述手柄安装在所述活塞的一端;支架横梁,所述支架横梁通过所述滑孔进入所述汽缸以插入所述适配孔;马达,所述马达连接以便滑动所述支架横梁;以及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配置为根据所述尾门的开启或关闭而将功率提供到所述马达。

【技术特征摘要】
2012.10.05 KR 10-2012-01105451.一种尾门的内手柄的结构,其中所述内手柄构造在尾门中,竖直且可旋转地安装在车体的后侧,所述结构包括:筒体,所述筒体具有沿纵向形成在外部圆周表面的滑孔;活塞,所述活塞插入相应的筒体中并且具有各自的适配孔;手柄,所述手柄安装在所述活塞的一端;支架横梁,所述支架横梁通过所述滑孔进入所述筒体以插入所述适配孔;马达,所述马达连接为使所述支架横梁滑动;以及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配置为根据所述尾门的开启或关闭而将电力提供到所述马达。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尾门的内手柄的结构,其中所述活塞和所述筒体成为一对,两对活塞和筒体平行设置以便分别连接到所述手柄的一侧和另一侧,所述支架横梁安装在两对活塞和筒体之间,使得所述支架横梁的一端和所述支架横梁的另一端分别连接到两对活塞和筒体。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尾门的内手柄的结构,进一步包括:弹簧,其插入到所述筒体中以在活塞从筒体向外伸出的方向上施加弹性力;其中所述马达通过缆线连接所述支架横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昊相
申请(专利权)人: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韩国;KR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