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多缸气缸体水套,其设在气缸体内且各气缸体水套彼此联通,各气缸体水套与对应的气缸盖水套通过缸盖上水口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气缸体上设有机体进水口,所述机体进水口与该多缸气缸体水套接通,在所述机体进水口处设有隔水板。该多缸气缸体水套结构使流经每气缸体水套及与之对应的气缸盖水套的冷却液均匀,冷却效果明显,同时,冷却液不会对第一气缸套冲击,避免第一气缸套的穴蚀问题。(*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多缸气缸体水套,其设在气缸体内且各气缸体水套彼此联通,各气缸体水套与对应的气缸盖水套通过缸盖上水口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气缸体上设有机体进水口,所述机体进水口与该多缸气缸体水套接通,在所述机体进水口处设有隔水板。该多缸气缸体水套结构使流经每气缸体水套及与之对应的气缸盖水套的冷却液均匀,冷却效果明显,同时,冷却液不会对第一气缸套冲击,避免第一气缸套的穴蚀问题。【专利说明】多缸气缸体水套
本技术涉及发动机气缸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多缸气缸体水套。
技术介绍
气缸体水套是发动机内部为发动机高温部件降温而设计的冷却水循环通道,冷却液在水套内循环来达到散热的效果,水套的结构对冷却液的流通具有很大的影响,一般的发动机冷却液循环方式为:首先,水泵把冷却液从气缸体前端的进水口压入,直接进入机油冷却器,通过机油冷却器的散热片对机油进行冷却。然后,冷却液对气缸体和气缸盖进行冷却,在对气缸体进行冷却时,冷却液通过机体上的进水口进入多缸气缸体水套,而机体上的进水口 一般为一个;在对气缸盖进行冷却时,气缸体内的冷却液通过气缸体与气缸盖的缸盖上水口进入气缸盖水套,而每缸都有缸盖上水口。上述技术方案中,冷却液通过机体上的进水口进入多缸气缸体水套后,首先冷却靠近进水口的气缸,再按照顺序冷却其它的气缸,在该冷却液循环的过程中,在没有冷却后面的气缸时,部分冷却液直接进入气缸盖水套,这样会导致流经靠后的气缸的冷却液比靠前的气缸少,冷却液流量不均匀,冷却效果不好。同时,进水口正对第一个气缸的缸套,冷却液一直对此缸的缸套进行冲击,很容易造成此缸缸套的穴蚀。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缺陷,提供一种多缸气缸体水套,使得流经每缸水套的冷却液均匀,冷却效果好,同时,第一个气缸的缸套不会发生穴蚀现象。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多缸气缸体水套,其设在气缸体内且各气缸体水套彼此联通,各气缸体水套与对应的气缸盖水套通过缸盖上水口连通,气缸体上设有机体进水口,机体进水口与该多缸气缸体水套接通,在机体进水口处设有隔水板。上述技术方案中,隔水板与气缸套一体铸造成型。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的有益效果为:通过设置隔水板对冷却液进行分流与导向作用,使流经每气缸体水套及与之对应的气缸盖水套的冷却液均匀,冷却效果明显,同时,冷却液不会对第一气缸套冲击,避免第一气缸套的穴蚀问题。【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多缸气缸体水套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中气缸体水套与气缸盖水套连接示意图。结合附图在其上标记以下附图标记:1-进水口,2-隔水板,3-第一气缸体水套,4-气缸垫,5-缸盖上水口,6-缸盖水套。【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但应当理解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受【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如图1所示,本技术的多缸气缸体水套主要是在机体进水口 I处设置隔水板2,隔水板2通过铸造与缸套一体成型,隔水板2对进入气缸体的冷却液进行分流,依此来分配冷却液在多缸水套中的流量,达到冷却液在多缸水套中的均匀分布,改进简单,但冷却效果明显提高。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多缸气缸体,包括第一气缸体水套3,气缸体水套与缸盖水套6通过缸盖上水口 5联通,且每缸气缸体水套与缸盖水套 对应联通,气缸体与气缸盖之间设有气缸垫4,冷却液在水套中循环时,首先经过气缸体水套,然后从缸盖上水口5进入气缸盖,对气缸盖进行冷却。在现有气缸体结构不发生根本改变的情况下,机体进水口 I的尺寸是固定不变的,在水泵对冷却液施加一定的压力后,通过设置隔水板2来调节冷却液的分布是非常有必要的,否则,大量的冷却液进入第一气缸体水套3,这样导致流经其它气缸体水套(图中未标记)的冷却液势必会变少,而每缸气缸体水套只与对应的气缸盖水套上下循环,自然,流经与其它气缸体水套对应的气缸盖水套(图中未标记)的冷却液也减少,所以,在整个发动机气缸冷却部分,对其它气缸体部分及与其它气缸体部分对应的气缸盖部分的冷却效果就减弱。本实施例中的隔水板2对冷却液进行分流的同时还可以起到导流的作用,这样,避免了冷却液对第一缸缸套的冲击,不会发生穴蚀现象。以上公开的仅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但是,本技术并非局限于此,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思之的变化都应落入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权利要求】1.一种多缸气缸体水套,其设在气缸体内且各气缸体水套彼此联通,各气缸体水套与对应的气缸盖水套通过缸盖上水口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气缸体上设有机体进水口,所述机体进水口与该多缸气缸体水套接通,在所述机体进水口处设有隔水板。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缸气缸体水套,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水板与气缸套一体铸造成型。【文档编号】F02F1/16GK203383915SQ201320389959【公开日】2014年1月8日 申请日期:2013年7月2日 优先权日:2013年7月2日 【专利技术者】李国红, 覃文, 任武超, 王晓辉 申请人: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多缸气缸体水套,其设在气缸体内且各气缸体水套彼此联通,各气缸体水套与对应的气缸盖水套通过缸盖上水口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气缸体上设有机体进水口,所述机体进水口与该多缸气缸体水套接通,在所述机体进水口处设有隔水板。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国红,覃文,任武超,王晓辉,
申请(专利权)人: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