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轮自平衡小车,属于新能源车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车身轻巧、灵活性高及节能省电的双轮自平衡小车。本发明专利技术包括转向控制部分、行进控制部分、自适应平衡保护部分、制动控制部分及悬挂连接部分;方向盘与上转向杆相接,上转向杆设置在转向套筒内;下转向杆与转向套筒相固接,角位移传感器与上转向杆相接;行进踏板内设置有陀螺仪和加速度计,行进踏板的下端中部活动连接于底盘上;折叠轮固装于底盘的下端并与控制器相接;刹车踏板与底盘相铰接,断电杆与刹车踏板相接触,开关片与断电杆通过触片形成常闭触点;刹车踏板通过刹车泵与盘式刹车相连,盘式刹车安装在轮毂电机上;减震器固装在底盘上,通过连接臂与轮毂电机相连。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新能源车
,特别是涉及一种车身轻巧、灵活性高及节能省电的双轮自平衡小车。
技术介绍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交通工具正朝着小型、节能、环保的方向发展,其中电动车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并且已被人们熟知和使用。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的电动车保有量已超过1.2亿辆,是增长速度最快的交通工具,随着石油储量的不断减少以及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电动车无疑将成为未来交通工具的主力军。现今市场上的电动车主要分为电动自行车、电动摩托车以及电动汽车。但是电动自行车和电动摩托车会受到天气状况的限制,在刮风下雨的情况下很难骑行。而对于电动汽车来说,受其制造成本及高价格的制约,也很难在消费者中推广开来。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身轻巧、灵活性高、节能省电及制造成本低的双轮自平衡小车。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双轮自平衡小车,包括车身、底盘、座椅、车轮、电源及控制器,所述车身设置在底盘上,座椅设置在车身内且固装于底盘上,车轮位于车身的两侧,电源通过导线与控制器相连接;其特点是还包括转向控制部分、行进控制部分、自适应平衡保护部分、制动控制部分及悬挂连接部分;所述的转向控制部分包括方向盘、上转向杆、转向套筒、角接触球轴承、弹簧卡片、转向杆复位弹簧、角位移传感器及下转向杆;所述的方向盘与上转向杆的上端相连接,上转向杆的下端通过角接触球轴承设置在转向套筒内;所述的下转向杆的上端与转向套筒相固接,所述的角位移传感器固定在下转向杆上或转向套筒内,角位移传感器的转子通过弹簧卡片与上转向杆的下端相连接;在上转向杆的下端与下转向杆的上端之间设置有转向杆复位弹簧;下转向杆的下端与底盘相固接;所述角位移传感器的信号输出端通过导线与控制器相连接;所述的行进控制部分包括行进踏板、行进复位弹簧、陀螺仪及加速度计;在所述的行进踏板内设置有陀螺仪和加速度计,行进踏板的下端中部活动连接于底盘上,在行进踏板的下端与底盘之间设置有行进复位弹簧;所述陀螺仪和加速度计的信号输出端均通过导线与控制器相连接;所述的自适应平衡保护部分包括折叠轮;所述的折叠轮固装于底盘的下端,其控制端通过导线与控制器相连接;所述的制动控制部分包括刹车断电控制部分和机械制动控制部分,所述刹车断电控制部分包括刹车踏板、断电杆、开关片、刹车保护套筒、刹车复位弹簧、刹车拉簧及刹车护板;所述的刹车踏板的连杆下端与底盘相铰接,在底盘与刹车踏板的连杆中部之间设置有刹车拉簧;在所述开关片的底部设置有通孔,所述断电杆的上部通过所述通孔与刹车踏板的连杆中段相接触,在断电杆上、开关片的下方设置有触片,所述开关片与触片形成常闭触点,开关片固装在底盘上;所述开关片和触片采用导电材料;所述开关片及断电杆均设置在刹车保护套筒内,在断电杆与刹车保护套筒下端之间设置有刹车复位弹簧,刹车保护套筒固装于刹车护板上,刹车护板固装于底盘上;所述开关片通过导线与控制器相连接;所述机械制动控制部分包括刹车泵、盘式刹车及轮毂电机,所述刹车泵一端与刹车踏板的连杆下端相连接,另一端与盘式刹车相连接,盘式刹车安装在轮毂电机上,轮毂电机的控制端通过导线与控制器相连接,所述车轮安装在轮毂电机上;所述的悬挂连接部分包括连接臂、连接架及减震器;所述的减震器的一端固装在底盘上,减震器的另一端固装在连接臂上,连接臂安装在轮毂电机上;所述连接架的一端与连接臂通过销轴相连接,连接臂相对于销轴可上下移动,连接架的另一端固接于底盘上。在所述的断电杆与刹车踏板的连杆接触处设置有防磨垫片。所述的电源采用锂电池,在电源的上方设置有电池护板,电池护板固装于底盘上。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采用轻量化设计,车身轻巧、灵活性高、节能省电及制造成本低,其中制动控制部分设计为刹车即断电,在自适应平衡保护部分安装有折叠轮,在行车过程中遇到障碍导致车体倾斜过大或者断电时,折叠轮会自动降下,极大的保证了行车的安全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双轮自平衡小车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转向控制部分结构示意 图3为图2中I部放大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行进控制部分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自适应平衡保护部分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的制动控制部分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6中II部放大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的悬挂连接部分结构示意图;图中,I一转向控制部分,2—行进控制部分,3—自适应平衡保护部分,4一制动控制部分,5—悬挂连接部分,6—轮毂电机,7—刹车拉簧,8—开关片,9一刹车踏板,10—防磨垫片,11 一刹车保护套筒,12—刹车复位弹簧,13—断电杆,14 一刹车护板,15—刹车泵,16—盘式刹车,17一连接臂,18—连接架,19一刹车踏板的连杆,20一电池护板,21一底盘,22—减震器,23 —车轮,24—方向盘,25—上转向杆,26—转向套筒,27—角接触球轴承,28—弹簧卡片,29一转向杆复位弹簧,30一角位移传感器,31 一下转向杆,32一转向固定块,33一导线,34一控制器,35一行进踏板,36一触片,37一陀螺仪,38一加速度计,39一行进复位弹簧,41一折叠轮,42—车身,43 —电源,44 一座椅。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如图1所示,一种双轮自平衡小车,包括车身42、底盘21、座椅44、车轮23、电源43及控制器34,所述车身42设置在底盘21上,座椅44设置在车身42内且固装于底盘21上,车轮23位于车身23的两侧,电源43通过导线33与控制器34相连接;还包括转向控制部分1、行进控制部分2、自适应平衡保护部分3、制动控制部分4及悬挂连接部分5 ;如图2、3所示,所述的转向控制部分I包括方向盘24、上转向杆25、转向套筒26、角接触球轴承27、弹簧卡片28、转向杆复位弹簧29、角位移传感器30、下转向杆31及转向固定块32 ;所述的方向盘24与上转向杆25的上端相连接,上转向杆25的下端通过角接触球轴承27设置在转向套筒26内;所述的下转向杆31的上端与转向套筒26相固接,所述的角位移传感器30固定在下转向杆31上或转向套筒26内,角位移传感器30的转子通过弹簧卡片28与上转向杆25的下端相连接;在上转向杆25的下端与下转向杆31的上端之间设置有转向杆复位弹簧29 ;下转向杆31的下端通过转向固定块32与底盘21相固接;所述角位移传感器30的信号输出端通过导线33与控制器34相连接;如图4所示,所述的行进控制部分2包括行进踏板35、行进复位弹簧39、陀螺仪37及加速度计38 ;在所述的行进踏板35内设置有陀螺仪37和加速度计38,行进踏板35的下端中部活动连接于底盘21上,在行进踏板35的下端与底盘21之间设置有行进复位弹簧39 ;所述陀螺仪37和加速度计38的信号输出端均通过导线33与控制器34相连接; 如图5所示,所述的自适应平衡保护部分3包括折叠轮41 ;所述的折叠轮41固装于底盘21的下方,其控制端通过导线33与控制器34相连接;如图6、7所示,所述的制动控制部分4包括刹车断电控制部分和机械制动控制部分,所述刹车断电控制部分包括刹车踏板9、防磨垫片10、断电杆13、开关片8、刹车保护套筒11、刹车复位弹簧12、刹车拉簧7及刹车护板14 ;所述的刹车踏板9的连杆19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双轮自平衡小车,包括车身、底盘、座椅、车轮、电源及控制器,所述车身设置在底盘上,座椅设置在车身内且固装于底盘上,车轮位于车身的两侧,电源通过导线与控制器相连接;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转向控制部分、行进控制部分、自适应平衡保护部分、制动控制部分及悬挂连接部分;所述的转向控制部分包括方向盘、上转向杆、转向套筒、角接触球轴承、弹簧卡片、转向杆复位弹簧、角位移传感器及下转向杆;所述的方向盘与上转向杆的上端相连接,上转向杆的下端通过角接触球轴承设置在转向套筒内;所述的下转向杆的上端与转向套筒相固接,所述的角位移传感器固定在下转向杆上或转向套筒内,角位移传感器的转子通过弹簧卡片与上转向杆的下端相连接;在上转向杆的下端与下转向杆的上端之间设置有转向杆复位弹簧;下转向杆的下端与底盘相固接;所述角位移传感器的信号输出端通过导线与控制器相连接;所述的行进控制部分包括行进踏板、行进复位弹簧、陀螺仪及加速度计;在所述的行进踏板内设置有陀螺仪和加速度计,行进踏板的下端中部活动连接于底盘上,在行进踏板的下端与底盘之间设置有行进复位弹簧;所述陀螺仪和加速度计的信号输出端均通过导线与控制器相连接;所述的自适应平衡保护部分包括折叠轮;所述的折叠轮固装于底盘的下端,其控制端通过导线与控制器相连接;所述的制动控制部分包括刹车断电控制部分和机械制动控制部分,所述刹车断电控制部分包括刹车踏板、断电杆、开关片、刹车保护套筒、刹车复位弹簧、刹车拉簧及刹车护板;所述的刹车踏板的连杆下端与底盘相铰接,在底盘与刹车踏板的连杆中部之间设置有刹车拉簧;在所述开关片的底部设置有通孔,所述断电杆的上部通过所述通孔与刹车踏板的连杆中段相接触,在断电杆上、开关片的下方设置有触片,所述开关片与触片形成常闭触点,开关片固装在底盘上;所述开关片和触片采用导电材料;所述开关片及断电杆均设置在刹车保护套筒内,在断电杆与刹车保护套筒下端之间设置有刹车复位弹簧,刹车保护套筒固装于刹车护板上,刹车护板固装于底盘上;所述开关片通过导线与控制器相连接;所述机械制动控制部分包括刹车泵、盘式刹车及轮毂电机,所述刹车泵一端与刹车踏板的连杆下端相连接,另一端与盘式刹车相连接,盘式刹车安装在轮毂电机上,轮毂电机的控制端通过导线与控制器相连接,所述车轮安装在轮毂电机上;所述的悬挂连接部分包括连接臂、连接架及减震器;所述的减震器的一端固装在底盘上,减震器的另一端固装在连接臂上,连接臂安装在轮毂电机上;所述连接架的一端与连接臂通过销轴相连接,连接臂相对于销轴可上下移动,连接架的另一端固接于底盘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轮自平衡小车,包括车身、底盘、座椅、车轮、电源及控制器,所述车身设置在底盘上,座椅设置在车身内且固装于底盘上,车轮位于车身的两侧,电源通过导线与控制器相连接;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转向控制部分、行进控制部分、自适应平衡保护部分、制动控制部分及悬挂连接部分; 所述的转向控制部分包括方向盘、上转向杆、转向套筒、角接触球轴承、弹簧卡片、转向杆复位弹簧、角位移传感器及下转向杆;所述的方向盘与上转向杆的上端相连接,上转向杆的下端通过角接触球轴承设置在转向套筒内;所述的下转向杆的上端与转向套筒相固接,所述的角位移传感器固定在下转向杆上或转向套筒内,角位移传感器的转子通过弹簧卡片与上转向杆的下端相连接;在上转向杆的下端与下转向杆的上端之间设置有转向杆复位弹簧;下转向杆的下端与底盘相固接;所述角位移传感器的信号输出端通过导线与控制器相连接; 所述的行进控制部分包括行进踏板、行进复位弹簧、陀螺仪及加速度计;在所述的行进踏板内设置有陀螺仪和加速度计,行进踏板的下端中部活动连接于底盘上,在行进踏板的下端与底盘之间设置有行进复位弹簧;所述陀螺仪和加速度计的信号输出端均通过导线与控制器相连接; 所述的自适应平衡保护部分包括折叠轮;所述的折叠轮固装于底盘的下端,其控制端通过导线与控制器相连接; 所述的制动控制部分包括刹车断电控制部分和机械制动控制部分,所述刹车断电控制部分包括刹车踏板、断电杆、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灏楠,朱立达,赵永杰,杜鹏飞,霍晓佩,刘公雨,
申请(专利权)人:东北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