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飞机设计
,涉及一种飞机尾梁过渡段结构。
技术介绍
现有直升机采用前三点式起落架结构,尾梁部分所受的载荷较小,尾梁结构采用三部分蜂窝夹层结构形式,机身对接框采用法国进口型材拉伸。由于飞机采用与之前不同的后三点起落架形式,尾梁处所受载荷与前三点有很大不同,使得该部件的设计与其原型机有较大的差异,载荷增加,原有的结构满足不了需求,如何将尾部传来的分散或集中载荷传到机身中段来平衡,承受作用在尾部结构的气动载荷所产生的弯矩、扭矩和剪力;同时还承受尾桨的推力和反扭矩及尾减的扭矩;对于后三点式起落架,尾梁还承担着直升机着陆时后起落架着地所产生的集中载荷。因此需对尾梁结构进行重新设计,解决以上难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针对上述直升机尾梁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种飞机尾梁过渡段结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解决方案是,飞机尾梁过渡段结构包括尾梁前框、尾梁后框、短梁、左壁板组件和右壁板组件,尾梁前框分为上半框和下半框两部分,上半框为“T”形缘条+ “L”形腹板;下半框为机加框,下半框缘条为“T”形,上半框和下半框通过框腹板和4个“L”形角片连接形成整框,尾梁后框为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飞机尾梁过渡段结构,其特征是,飞机尾梁过渡段结构包括尾梁前框(12)、尾梁后框(1)、短梁、左壁板组件和右壁板组件,尾梁前框(12)分为上半框(13)和下半框(14)两部分,上半框(13)为“T”形缘条+“L”形腹板;下半框(14)为机加框,下半框缘条为“T”形,上半框(13)、下半框(14)通过框腹板和4个“L”形角片(15)连接形成整框,尾梁后框(1)为整体机加框,尾梁后框(1)的剖面为“L”形,通过缘条与尾梁蒙皮连接,4个短梁在尾梁后段尾起连接区内,垂直于尾梁后框(1)腹板方向、平行于Y轴,并且置于尾梁后框(1)与尾梁前框(12)之间,4个短梁分别落在起落架连接接 ...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石鑫,刘永胜,潘丽华,郝刚勇,
申请(专利权)人:哈尔滨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