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株荧光假单胞菌及其对辣椒疫霉病的防治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8797406 阅读:188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6-13 03:3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株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fluorescens)其代号为RP15,保藏编号为CGMCC?No.7061。该菌株能通过人工接种方法在辣椒根内大量的定殖,定殖数量达到5.0×105cfu.g-1以上时能100%的防治辣椒疫霉病菌的侵染,每一次人工接种后保持5.0×105cfu.g-1以上的定殖数量达到20d以上,每隔20d接种一次能使辣椒植株根内持续保持该菌体数量。该菌株制成的菌剂可以在辣椒疫霉病发生的季节采用每隔15~20d接种的重复接种技术来防治辣椒疫霉病的发生。该菌株制成的菌剂和防治辣椒疫霉病的方法适用于由疫霉菌引起的辣椒疫霉病的生物防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农业生物
,具体是涉及生物防治植物病害的技术应用,主要一株植物内生的荧光假单胞菌及对辣椒疫霉病的防治方法,属于农作物防病控病

技术介绍
辣椒疫病是由辣椒疫霉菌(Phytophthora capsici)所引起的一种周期短,蔓延快、整个生育期各部位均可发病的毁灭性土传病害,可经雨水、土壤、气流等多种途径传播,除了引起大面积死秧外,还可造成叶片枯萎、果实腐烂、茎杆出现坏死斑,以及整株萎蔫死亡等多种症状。该病于1918年首次在美国新墨西哥洲发现,现已在世界各辣椒产区普遍发生。近年来,在我国的新疆、内蒙古、辽宁、北京、江苏、陕西等二十几个省市均有发生的报道,已成为我国辣椒生产上普遍发生的严重病害。多年来,国内外不断加强对辣椒疫病的防治工作,包括化学药剂的使用,抗病品种的选育,农业措施防治,生物防治。但是,辣椒疫霉属于异宗配合疫霉种,不同交配型的菌株相互诱导产生的卵孢子具有很强的抗逆能力;同时在有性生殖过程中可能发生基因重组,使该病原菌获得更强的生存能力、致病力以及更为广泛的寄主范围。而杀菌剂都属于特异性位点抑制剂,对病原菌的作用位点单一,只对病原菌的单一代谢环节起作用,所以连年多次的使用易使辣椒疫霉菌易对杀菌剂易产生抗药性,还会造成环境污染及果实的农药残留。同时辣椒抗疫病种质的抗性是由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其转育难度极大,且多为中抗或耐病品种,很少有高抗品种,更谈不上有免疫品种。农业措施防治如轮作、嫁接、套种、浅灌控水等可控制辣椒疫病的发生发展,但由于土地的限制以及经济利益的原因都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辣椒疫病的发生。生物防治不会产生以上问题,而且有利于环境保护、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物种多样性、有利于人类健康等优势,因此已成为近年来植物病害防治的研究热点。一株优秀的生防菌株发挥作用的第一步就是要在寄主植物根围或其它生境建立起一定的种群密度,这其中涉及到该生防菌与所施环境中土著种群以及一些病原微生物之间的相互竞争、抑制关系。在植物根围生境中使用的生防菌株要考虑到施用后能否在植物根围建立稳定种群从而通过各种不同方式行使生物防治的作用。而植物内生细菌作为植物微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员,由于其定殖于植物组织内部与表生细菌相比具有更加良好的生态环境,避开了外界的不利环境如温度、渗透势、紫外线等;另外,内生细菌对寄主植物有促生、防病、内生固氮等多方面的有益生物学作用。对于植物内生细菌与植物和谐联合作用的研究,其核心的问题在于明确其侵染定殖规律,这对于相关菌剂的开发与应用是至关重要的。近年来,国内关于植物病害生防菌株的定殖研究报道有:何红等(2004)报道了辣椒疫霉生防菌枯草芽孢杆菌BS-1和BS -2定殖在辣椒和白菜的根、茎、叶内。周洪友等(2004)分离的番茄青枯病生防菌荧光假单胞菌CPFlO和2P24可定殖在番茄幼苗根部,且接菌20d后在根表和根内仍维持较高定殖量(IO5Cfu.cm-1以上)。王美琴等(2011)采用浸种和叶片涂抹2种方法测定了内生枯草芽孢杆菌Thhyl在在番茄内的定殖力,结果表明生防菌株Thhyl能进入番茄体内,但不同接种方法菌株在植物体内的定殖能力(数量)有差异,用叶片涂抹的方法数量为2532cfu.g_\浸种方法为75.3cfu.g'黎志坤等(2010)采用DGGE的方法通过样品中的优势细菌直观反映出细菌YPP-9能良好的定殖与番茄根际。Thomas等(2012)研究发现Cupriavidus pinatubonensis JMP134能利用拟南芥和洋槐根系分泌物而定殖在其根部的表皮和皮层,在根部的定殖量随接入量的增加而增大。文才艺等(2011)采用利福平和链霉素标记生防菌EBS05并用灌根和浸种法测定其在小麦体内的定殖力,结果表明EBS05在小麦根内具有较强的定殖能力袁且能从根部向茎、叶部转移,其定殖量与菌株的接种浓度呈正相关,当接种浓度为IO8CFRmr1时,EBS05能在根、茎内有效定殖,并持续向叶内转移。岳海涛等(2007 )等利用扫描电镜观察植物根际解盐促生细菌菌株Rs-5、Rs-35在无菌棉花根部的定殖情况,结果显示,这两株菌在棉花根部定殖具有宏观不均匀性,在根面的部分区域能够大量定殖,且在根部的扩展方式主要是根尖的被动携带。郝变青等(2010)采用绿色荧光蛋白基因标记技术研究了植物促生菌B96-1I在盆栽黄瓜植株上的分布。研究表明:B96-1I可在黄瓜的根、茎和叶上定殖,根部定殖的数量(7.2X IO4Cfu.g—1)显著高于茎部和叶部定殖的数量;黄瓜植株体内定殖的数量多于体表定殖的数量。这些研究报道了植物内生细菌在植物体内的定殖时间、定殖部位、定殖量和定殖机制、定殖动态以及采用标记方法和检测方法等,但对于如何保持内生细菌在植物体内的定殖数量没有相关报道,特别是没有查阅到利用重复接种技术来保持植物内生细菌定殖数量的报道。有关植物病害生防菌株的定殖的专利资料有:200710022993.2:主要研究了生防菌可以通过注射法或浇灌法定殖在植物体内;200510016938.3:测定出生防菌株可以在多种植物体内定殖;200710022993.2:将多种有益微生物制成混合菌剂,并在每半个月喷施一次,整个生长季节喷纸5-6次就可以有效防治葡萄白腐病菌等病害;CN200810207402.3:主要是研究如何加快荷叶离褶伞菌丝定殖的方法,包括配制栽培种培养基质、装袋、接种、培养、搔菌、催蕾与发育、采收步骤。但是查阅大量的公开资料都没有关于维持单个植物内生细菌在植物体内定殖数量的方法是采用每隔一段时间人工接种以通过保持内生细菌定殖数量的方式来有效防治辣椒疫霉病的方法。植物内生细菌要想控制植物病害,必须在植物体内保持一定的数量并且要能在植物整个生长周期都能定殖在植物体内才行。当前植物病害田间防治效果很不理想,大部分原因就是生防菌不能在植物体内始终保持有效防病定殖量。本专利获得的一株荧 光假单胞RP15,它能定殖在辣椒根部,并且通过重复接种,比如每15 20d接一次,它就能在辣椒根部一直保持防治辣椒疫病的有效定殖量,从而确保辣椒在整个生长周期都能避免辣椒疫霉病的危害。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减少辣椒疫病对辣椒生产的影响,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株能防治辣椒疫病的荧光假单胞菌,以及用该菌株生产的菌剂。本专利技术所说的荧光假单胞菌,其代号为RP15,是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fluorescens),它的保藏编号为CGMCC N0.7061。该菌株分离自辣椒根内,经反复人工接种测定在辣椒根部大量定殖,定殖的数量在接种5d后达到5.0X IO5Cfu.g—1以上,保持该数量时间是20d左右,在同一个辣椒植株生育期内每隔15 20d接种该菌株能始终保持5.0 X IO5Cfu.g—1以上的定殖数量。在温室内通过盆栽辣椒苗的方法测定荧光假单胞菌RP15在辣椒根部的定殖量达到5.0X IO5Cfu.g—1以上时大量接种辣椒疫霉病菌能100%的防治辣椒疫霉病菌的侵染。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上述荧光假单胞菌RP15在防治辣椒疫霉病中的应用。具体的应用方法是将荧光假单胞菌RP15通过人工接种方法在辣椒根内定殖,定殖数量达到5.0XlO5Cfu.g_1 以上。本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防治辣椒疫霉病的方法,该方法是将上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株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fluorescens?)RP15,它的保藏编号为CGMCC?No.7061。

【技术特征摘要】
1.一株突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 ) RP15,它的保藏编号为CGMCCN0.7061。2.权利要求1所述的荧光假单胞菌RP15在防治辣椒疫霉病中的应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将荧光假单胞菌RP15通过人工接种方法在辣椒根内定殖,定殖数量达到5.0X IO5Cfu.g—1以上。4.一种防治辣椒疫霉病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权利要求1所述的荧光假单胞菌RP15人工接种辣椒后保持5. 0X IO5Cfu.g—1以上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闫淑珍付思娅陈双林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师范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