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孙博华专利>正文

车辆齿轮齿条式可调后防护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795390 阅读:2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6-13 02:0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齿轮齿条式车辆可调后防护装置,旨在克服目前存在成本较高、重量较大、不易普及和推广的问题。齿轮齿条式车辆可调后防护装置包括1轴总成、2轴总成、3轴总成、4轴总成、左滑道总成、右滑道总成和车架后格。3轴总成安装在车架后格的中间位置;1轴总成安装在车架后格的右侧;4轴总成安装在3轴总成左侧;2轴总成安装在1轴总成与3轴总成之间;1轴总成的1轴传动齿轮与2轴总成的2轴传动齿轮相啮合,2轴总成的2轴传动齿轮与3轴总成的2号3轴传动齿轮相啮合,3轴总成的1号3轴传动齿轮与4轴总成的4轴传动齿轮相啮合;安装在车架后格左侧面与右侧面上的左滑道总成与右滑道总成依次和4轴总成与1轴总成为啮合连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车辆上的后防护装置,更确切地说,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辆齿轮齿条式可调后防护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国内外关于重型车辆后防护装置的研究,主要基于纯机械式后防护装置,纯机械式后防护装置与重型车后车架为刚性连接,纯机械式后防护装置不仅影响重型车的通过性,又会因为车辆在恶劣地面上行驶造成后防护装置的损坏,无法保证其良好的防护功能。此外,由于重型车辆的后防护距离地面较高,在轿车或SUV等类型的车辆与重型车发生追尾时,容易造成轿车或SUV等车辆“钻入”重型车后悬部分,造成极大的伤亡。采用机电一体化技术既可以在保证碰撞时后方车辆的安全,又能提高车辆的通过性,保护车辆在正常行驶时,其后防护装置不易损坏。目前的部分车辆后防护装置,还不能通过车辆后防护的相关法律法规。此外,目前已研制出的基于机电一体化的可调车辆后防护,其成本较高,重量较大,还不易普及和推广。上述现象对于车辆安全、后防护装置的寿命及车辆的通过性产生了不利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了现有技术存在成本较高、重量较大、不易普及和推广的问题,提供了一种车辆齿轮齿条式可调后防护装置。为解决上述技术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齿轮齿条式可调后防护装置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车辆齿轮齿条式可调后防护装置置包括1轴总成(Ⅰ)、2轴总成(Ⅱ)、3轴总成(Ⅲ)、4轴总成(Ⅳ)、左滑道总成(Ⅴ)、右滑道总成(Ⅵ)和车架后格(Ⅶ);所述的车架后格(Ⅶ)由车架右纵梁(36)、后盖板(16)、车架左纵梁(29)、前盖板(48)、车架下盖板(49)、后保险杆(21)组成;车架右纵梁(36)、后盖板(16)、车架左纵梁(29)与前盖板(48)皆为采用钢板冲压制成的槽式结构件,后盖板(16)与前盖板(48)的右端装入车架右纵梁(36)后部的槽内,后盖板(16)与前盖板(48)的左端装入车架左纵梁(29)后部的槽内,车架右纵梁(36...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齿轮齿条式可调后防护装置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车辆齿轮齿条式可调后防护装置置包括I轴总成(I )、2轴总成(11)、3轴总成(111)、4轴总成(奶、左滑道总成(V)、右滑道总成(VI)和车架后格(VD; 所述的车架后格(YD)由车架右纵梁(36)、后盖板(16)、车架左纵梁(29)、前盖板(48)、车架下盖板(49)、后保险杆(21)组成; 车架右纵梁(36)、后盖板(16)、车架左纵梁(29)与前盖板(48)皆为采用钢板冲压制成的槽式结构件,后盖板(16)与前盖板(48)的右端装入车架右纵梁(36)后部的槽内,后盖板(16)与前盖板(48)的左端装入车架左纵梁(29)后部的槽内,车架右纵梁(36)与车架左纵梁(29)和后盖板(16)与前盖板(48)两端的搭接处采用铆接方式连接成矩形框架,车架下盖板(49)固定在矩形框架的底部; 3轴总成(III)安装在车架后格(VD中的车架下盖板(49)的中间位置,3轴总成(III)的后端安装在后盖板(16)的中间孔内;1轴总成(I )安装在车架后格(YD)中的车架下盖板(49)的右侧,I轴总成(I )的后端安装在后盖板(16)的右侧孔内;4轴总成(IV)安装在3轴总成(III)左侧的车架下盖板(49)上,4轴总成(IV)的后端安装在后盖板(16)的右侧孔内;2轴总成(II)安装在I轴总成(I )与3轴总成(III)之间的车架下盖板(49)上,2轴总成(II)中的2轴传动齿轮(40)与I轴总成(I )的I轴传动齿轮(39)啮合连接,2轴总成(II)中的2轴传动齿轮(40)与3轴总成(III)中的2号3轴传动齿轮(44)啮合连接,3轴总成(III)中的I号3轴传动齿轮(42)与4轴总成(IV)的4轴传动齿轮(18)啮合连接,I轴总成(I )、2轴总成(11)、3轴总成(III)与4轴总成(IV)的回转轴线平行,左滑道总成(V)固定安装在车架后格(VD中的车架左纵梁(29)的左侧面上,右滑道总成(VI)安装在车架后格(VD中的车架右纵梁(36)的右侧面上,后保险杆(21)和左滑道总成(V)与右滑道总成(VI)下端的后端面螺栓固定连接,I轴总成(I)与右滑道总成(VI)之间为啮合连接,4轴总成(IV)与左滑道总成(V)之间为啮合连接。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齿轮齿条式可调后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I轴总成(I )与右滑道总成(VI)之间为啮合连接是指: I轴总成(I )中的I号举升齿轮(10)与右滑道总成(VI)中的I号举升齿条(9)为啮合连接; 所述的4轴总成(IV)与左滑道总成(V)之间为啮合连接是指: 4轴总成(IV)中的2号举升齿轮(14)与左滑道总成(V)中的2号举升齿条(15)为啮合连接。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齿轮齿条式可调后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I轴总成(I )还包括I轴端盖(35 )、I轴支架(34)、3号圆锥滚子轴承(37 )、I轴(6 )、I号圆锥滚子轴承(7)、I号轴承支架(8)与I号举升齿轮(10); I轴端盖(35)安装在I轴支架(34)的前端面上为螺栓连接,3号圆锥滚子轴承(37)安装在I轴支架(34)上端的3号轴承孔中,I轴(6)的前端插入3号圆锥滚子轴承(37)的轴承孔中,I轴传动齿轮(39)套装在I轴(6)上为固定连接,I轴(6)的另一端插入I号圆锥滚子轴承(7)的轴承孔中 ,I号圆锥滚子轴承(7)安装在I号轴承支架(8)的凹槽内,I号轴承支架(8)螺栓固定在后盖板(16)右侧通孔的前端面上,I号举升齿轮(10)套装在I轴(6)的从后盖板(16)右侧通孔中伸出端上为固定连接,I号举升齿轮(10)沿轴线方向与后盖板(16)有Icm间隙。4.按照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齿轮齿条式可调后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3号圆锥滚子轴承(37)的前端面(37)与I轴端盖(35)后侧面中心处的圆环体后端面为接触连接,I轴传动齿轮(39)两侧面的中心处设置有前圆筒体与后圆筒体,3号圆锥滚子轴承(37)的后端面与I轴传动齿轮(39)前圆筒体的前端面为接触连接,I轴传动齿轮(39)后圆筒体的后端面与I号圆锥滚子轴承(7)的前端面接触连接,I号举升齿轮(10)中心处设置的圆环体的圆周方向均匀布置3个螺钉孔,采用3个螺钉将I号举升齿轮(10)与I轴(6)固定连接。5.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齿轮齿条式可调后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2轴总成(II)还包括I号2轴端盖(33)、5号圆锥滚子轴承(47)、2轴支架(32)、2轴(46)、4号圆锥滚子轴承(41)与2号2轴端盖(50); 2轴支架(32)与车架下盖板(49)螺栓连接,I号2轴端盖(33)安装在2轴支架(32)的前叉壁的前端面上为螺栓连接,2号2轴端盖(50)安装在2轴支架(32)的后叉壁的后端面上为螺栓连接,5号圆锥滚子轴承(47)安装在2轴支架(32)中前叉壁上端的5号前轴承孔中,4号圆锥滚子轴承(41)安装在2轴支架(32)中后叉壁上端的4号后轴承孔中,2轴(46)装入5号圆锥滚子轴承(47)与4号圆锥滚子轴承(41)中为转动连接,2轴传动齿轮(40)套装在2轴支架(32)中前叉壁与后叉壁之间的2轴(46)上为固定连接。6.按照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齿轮齿条式可调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博华朱冰赵健孔娟张峻恺邓伟文
申请(专利权)人:孙博华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