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成本较低的供电电路、芯片和监控设备。所述供电电路包括第一输入电压源、第二输入电压源、第一开关、第二开关、第三开关、第四开关、第一供电节点和第二供电节点。第一输入电压源通过第一开关与第一供电节点相连,第二供电节点通过第二开关下拉接地;第二输入电压源通过第二开关与第二供电节点相连,第一供电节点通过第四开关下拉接地。第一输入电压源、第一开关、第一供电节点、第二供电节点和第三开关构成正向供电路径;第二输入电压源、第二开关、第二供电节点、第一供电节点和第三开关构成反向供电路径。所述芯片和监控设备中均配置有所述供电电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子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供电电路、芯片和监控设备。
技术介绍
在监控行业,如何在各种光照环境中均提供清晰的图像是对监控设备的基本要求。其中,如何在昼夜中均提供高品质的监控图像一直是该领域关注的一个方面。目前,监控行业中的一种较为常用的方法就是使用双滤光片切换器(Infra-Red-⑶T,IR-⑶T)。双滤光片切换器包括两个滤光片和动力部分。所述两个滤光片包括一片红外吸收滤光片,以及一片全透光谱滤光片。当处于白天或者光线充分的环境中时,所述双滤光片切换器的动力部分将红外吸收滤光片移动至镜头处,以使得监控设备能获得真实的色彩;当处于夜晚或者光线不足的环境中时,则所述双滤光片切换器的动力部分将所述红外吸收滤光片移开,以使得监控设备可以充分利用环境中的所有光线。为了实现红外吸收滤光片的双向移动,就需要提供具有足够的驱动能力的双向驱动电路。。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针对现有技术中的需求,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供电电路、芯片和监控设备。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供电电路,包括第一输入电压源、第二输入电压源、第三输入电压源、第一开关、第二开关、第三开关、第四开关、第五开关、第一供电节点和第二供电节点。其中,所述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为MOS管,第三开关、第四开关和第五开关为三极管。第一输入电压源与第一开关的源极相接,所述第一开关的栅极与第三开关的集电极相接,所述第一开关的漏极与第一供电节点相接。所述第二输入电压源与第二开关的源极相接,所述第二开关的删极还与第四开关的集电极相接,第二开关的漏极与第二供电节点相接。所述第三开关的基极与所述控制电压源相接,且所述第三开关的基极下拉接地。所述第三开关的发射极接地,所述第三开关的集电极除与所述第一开关的栅极相接外还与第二供电节点相接。所述第四开关的发射极接地,所述第四开关的基极与所述第三输入电压源、所述第五开关的集电极相接,所述第四开关的集电极除与第二开关的栅极相接外还与第一供电节点相接。第五开关的基极与所述控制电压源相接,且所述第五开关的基极下拉接地,所述第五开关的发射极接地。所述控制电压源与第三开关的基极、第五开关的基极相接,用于向第三开关和第五开关提供导通电压。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输入电压源与所述第二输入电压源为同一电源的同级输入。结合第一方面以及上述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第一输入电压源于所述第二输入电压源的电压差小于所述第一开关和所述第二开关的导通电压。结合第一方面及上述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输入电压源的电压值满足所述第一开关的导通条件;所述第二输入电压源的电压值满足所述第二开关的导通条件;所述第三输入电压源的电压值应满足所述第四开关的导通条件。结合第一方面及上述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供电电路还包括第一保护电路和第二保护电路,所述第一保护电路和所述第二保护电路均包括RC延时电路和二极管续流回路,所述第一保护电路用于降低所述第三开关的导通速度以及提高所述第三开关的断开速度,所述第二保护电路用于降低所述第四开关的导通速度以及提高所述第四开关的断开速度。结合第一方面及上述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保护电路中包括第一电阻、第一二极管、以及第一电容,所述第一电阻设于所述控制电压源和所述第三开关的基极之间,所述第一二极管与所述第一电阻并联,且所述第一二极管的P端与所述第三开关的基极相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N端下拉接地,所述第一电容的一端与所述第三开关的基极相接,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二保护电路中包括第二电阻、第二二极管、以及第二电容,所述第二电阻设于所述控制电压源和所述第四开关的基极之间,所述第二二极管与所述第二电阻并联,且所述第二二极管的P端与所述第四开关的基极相接,所述第二二极管的N端下拉接地,所述第二电容的一端与所述第四开关的基极相接,另一端接地。在第二方面,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应用了上述第一方面及各可能的实现方式的供电电路的芯片。在第三方面,本专利技术还提供还提供一种应用了上述第一方面及各可能的实现方式的供电电路的监控设备。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供电电路通过一个控制电压输入源就可以方便的实现双向电流的输出,结构简单,也可以通过分立元件实现,成本较低。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所示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供电电路的原理示意图。图2所示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供电电路的结构图。图3所示为本专利技术第三种实施例提供的供电电路的结构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图1所示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供电电路的原理示意图。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供电电路设于监控设备中,所述监控设备包括用于为镜头提供滤光效果的双滤光片切换器,以及为所述双滤光片切换器提供驱动电路的所述供电电路。所述供电电路包括第一输入电压源1、第二输入电压源2、第一开关K1、第二开关K2、第三开关K3、第四开关K4、第一供电节点Pl和第二供电节点P2。如图1所示,第一供电节点Pl和第二供电节点P2用于向双滤光片切换器输入电流;第一输入电压源I通过第一开关Kl与第一供电节点Pl相连,第二供电节点P2通过第二开关K2下拉接地;第二输入电压源2通过第二开关K2与第二供电节点P2相连,第一供电节点Pl通过第四开关K4下拉接地。第一输入电压源1、第一开关K1、第一供电节点PU第二供电节点P2和第三开关K3构成了双滤光切换器的正向供电路径;第二输入电压源2、第二开关K2、第二供电节点P2、第一供电节点Pl和第三开关K3构成了双滤光切换器的反向供电路径。在需要对双滤光切换器进行正向供电时,只需将第一开关Kl和第三开关K3导通,断开第二开关K2和第四开关K4 ;在需要对双滤光切换器进行反向供电时,则只需将第二开关K2和第四开关K4导通,第一开关Kl和第二开关断开。图2所示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供电电路的架构图。如图所示,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第一开关Kl和第二开关K2为MOS管,第三开关K3和第四开关K4为三极管,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供电电路还包括控制电压源V1、第五开关K5和第三输入电压源3。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第一输入电压源I与第一开关Kl的源极相接,所述第一开关Kl的栅极与第三开关K3的集电极、第二供电节点P2相接,所述第一开关Kl的漏极与第一供电节点Pl相接。所述第二输入电压源2与第二开关K2的源极相接,所述第二开关K2的删极还与第四开关K4的集电极、第一供电节点Pl相接,第二开关K2的漏极与第二供电节点P2相接。所述第三开关的基极与所述控制电压源Vl相接,且所述第三开关的基极下拉接地。所述第三开关K3的发射极接地,所述第三开关K3的集电极除与所述第一开关Kl的栅极相接外还与第二供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供电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输入电压源、第二输入电压源、第三输入电压源、第一开关、第二开关、第三开关、第四开关、第五开关、第一供电节点和第二供电节点,其中,所述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为MOS管,第三开关、第四开关和第五开关为三极管;第一输入电压源与第一开关的源极相接,所述第一开关的栅极与第三开关的集电极相接,所述第一开关的漏极与第一供电节点相接;所述第二输入电压源与第二开关的源极相接,所述第二开关的删极还与第四开关的集电极相接,第二开关的漏极与第二供电节点相接;所述第三开关的基极与所述控制电压源相接,且所述第三开关的基极下拉接地。所述第三开关的发射极接地,所述第三开关的集电极除与所述第一开关的栅极相接外还与第二供电节点相接;所述第四开关的发射极接地,所述第四开关的基极与所述第三输入电压源、所述第五开关的集电极相接,所述第四开关的集电极除与第二开关的栅极相接外还与第一供电节点相接;第五开关的基极与所述控制电压源相接,且所述第五开关的基极下拉接地,所述第五开关的发射极接地;所述控制电压源与第三开关的基极、第五开关的基极相接,用于向第三开关和第五开关提供导通电压。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运锋,
申请(专利权)人: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