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有机药物新晶型
,具体涉及ー种伊潘立酮-苯甲酸有机药物共晶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1894年,德国E.Fischer基于“分子间选择性作用”的思想提出了 “锁ー钥匙”模型,即是现代超分子科学理论的雏形。1937年,德国K.L.Wolf等创造了 “超分子” ー词,用以描述分子缔合而形成的高度有序的实体,从普遍意义上讲,任何分子的集合都存在相互作用,所以人们常常将物质聚集态这ー结构层次称为“超分子”。直到1978年,法国的J.M.Lehn教授基于传统的植根于有机化学中的主客体体系研究才最终提出了 “超分子化学”的完整概念。超分子化学是研究分子间相互作用缔结而形成的复杂有序并且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分子聚集体的科学,它是“超越分子范畴的化学”,而这种分子聚集体简称超分子。所以,超分子化学的基础是分子间非共价键相互作用,通过研究多个不同种分子间非共价键相互作用形成的功能体系的科学。具有特定结构和基团的分子按照特定的可以预期的方式自发地组装成为具有特定功能的超分子结构。对分子、超分子自组装的理解和操控能力正不断进步,通过对功能 材料和分子等的设计和制备 ...
【技术保护点】
一种伊潘立酮?苯甲酸有机药物共晶,其特征在于:以伊潘立酮为原料药,以苯甲酸为前驱体;2个伊潘立酮分子、2个苯甲酸分子和2个水分子共同组成药物共晶的基本结构单元;Y方向上,一个伊潘立酮分子中含F的芳香六元环与另一个伊潘立酮分子中含酯基的六元环沿Z方向存在堆积作用,苯甲酸和水分子有氢键作用;该药物共晶的空间群为单斜晶系,其轴长a=6.741~8.741、b=12.841~14.841、c=12.672~14.672,轴角α=90°、β=104.395°~106.395°、γ=90°;XRD谱特征峰值出现在5.6032°~7.6032°、8.1429°~10.1429°、11.9 ...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婷,罗亚楠,贾江涛,苏红敏,贺鸿明,
申请(专利权)人:吉林三善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