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揭露一种长余辉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包含基板、第一发光二极管晶粒、第二发光二极管晶粒、第一封装胶体及第二封装胶体。第一发光二极管晶粒与第二发光二极管晶粒位于基板上,分别具有不同的第一出光波长与第二出光波长。第一封装胶体包覆第一发光二极管晶粒,且第一封装胶体内包含第一长余辉荧光粉。第二封装胶体包覆第二发光二极管晶粒,与第一封装胶体之间保持间距,且第二封装胶体内包含不同于第一长余辉荧光粉的第二长余辉荧光粉。(*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是关于一种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尤指一种长余辉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
技术介绍
现有发光二极管装置必须通过施加电压后,才能持续发光,以持续提供照明服务。意即,只要切断发光二极管装置的电源,被点亮的发光二极管装置马上熄灭,无法继续发光。如此,若需要发光二极管装置持续提供照明服务时,则必须长时间地提供电力,以确保发光二极管装置可以持续发光。一般而言,提供大量电力的装置不免为电池、电容或市电电线,然而,无论提供大量电力的装置为何种形式,都势必增加使用空间成本、能源成本、材料成本与维修成本,对于降低成本没有帮助。此外,应用于需要多色发光产业用途(例如广告看板与装饰灯具)的现有发光二极管装置需要多种颜色的发光二极管加以搭配,不仅无法降低成本,也增加线路设计的困难度。由此可见,上述现有的发光二极管装置,显然仍存在不便与缺陷,而有待加以进一步改良,实属当前重要研发课题的一,亦成为当前相关领域亟需改进的目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长余辉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用以于这些LED晶粒不再被供电而停止发光后,会因长余辉荧光粉被激发出的荧光是具长时间衰退特性,而仍可于一长时间下持续提供特定亮度的发光。本技术提供一种长余辉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用以于这些LED晶粒不再被供电而停止发光后,会因长余辉荧光粉被激发出的荧光是具长时间衰退特性,而仍可于一长时间下持续提供多种颜色的混光变化。本技术提供一种长余辉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通过二彼此保持间距的封装胶体,封装胶体内的发光二极管晶粒与特定的长余辉荧光粉可充分相互作用,不致于充分相互作用的前便与其他长余辉荧光粉产生作用。用以于这些LED晶粒不再被供电而停止发光后,因荧光的长时间衰退特性,仍可于一长时间下持续提供多种颜色的混光变化。本技术依据一实施方式所提供的一种长余辉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包含一基板、一第一发光二极管晶粒、一第二发光二极管晶粒、一第一长余辉荧光粉封装胶体及一第二长余辉荧光粉封装胶体。第一发光二极管晶粒位于基板上,具有第一出光波长。第二发光二极管晶粒位于基板上,具有第二出光波长。第一长余辉荧光粉封装胶体包覆第一发光二极管晶粒。第二长余辉荧光粉封装胶体包覆第二发光二极管晶粒。第二长余辉荧光粉封装胶体不同于第一长余辉荧光粉封装胶体,且第二长余辉荧光粉封装胶体与第一长余辉荧光粉封装胶体之间保持一间距。 此实施方式中,长余辉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还包含一电源供应器。电源供应器电性连接第一发光二极管晶粒与第二发光二极管晶粒,用以控制第一发光二极管晶粒与第二发光~■极管晶粒的売灭。此实施方式的一选项中,第一出光波长及第二出光波长分别位于蓝光或紫外光波长范围内。此实施方式的另一选项中,第一长余辉荧光粉封装胶体、第二长余辉荧光粉封装胶体分别为红色长余辉荧光粉封装胶体、绿色长余辉荧光粉封装胶体或蓝色长余辉荧光粉封装胶体。此实施方式的又一选项中,此长余辉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还包含一第三长余辉荧光粉封装胶体。第三长余辉荧光粉封装胶体包覆第一长余辉荧光粉封装胶体、第一发光二极管晶粒、第二长余辉荧光粉封装胶体与第二发光二极管晶粒。此选项的一变化中,第三长余辉荧光粉封装胶体是红色长余辉荧光粉封装胶体、绿色长余辉荧光粉封装胶体、蓝色长余辉荧光粉封装胶体、红绿色长余辉荧光粉封装胶体、红蓝色长余辉荧光粉封装胶体、绿蓝色长余辉荧光粉封装胶体或红绿蓝色长余辉荧光粉封装胶体。如此,通过本技术的长余辉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每当此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不再被供电而停止发光后,此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的长余辉荧光材料仍可于一光衰退时间下,持续呈现出荧光。故,通过本技术长余辉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不仅可减少供电费用,也可减少配置大量电力的装置所带来的额外成本付出。此外,本技术长余辉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通过至少两种LED晶粒发光照射各自对应的封装胶体内的不同种类的长余辉荧光材料,一旦这些LED晶粒不再被供电而停止发光后,本技术长余辉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的 至少两种长余辉荧光材料也可随荧光衰退前提供多样式颜色的混光。附图说明为让本技术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优点与实施例能更明显易懂,所附附图的详细说明如下:图1为本技术长余辉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依据一的侧视图;图2为本技术长余辉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依据另一实施例的一变化下的侧视图;图3为本技术长余辉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依据此另一实施例的另一变化下的侧视图;图4为本技术长余辉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于此实施例中的过程变化示意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100、101:长余辉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110:塑胶底座111:反射开口200、201:基板202:固晶面300:第一发光二极管晶粒310:第一导线400:第二发光二极管晶粒410:第二导线500:第一封装胶体510:第一长余辉突光粉600:第二封装胶体610:第二长余辉荧光粉700:第三封装胶体710:第三长余辉荧光粉800:电源供应器Al A5:标示BI B5:标示G:间距T:荧光衰退时间T1、T2:时间点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以附图及详细说明清楚说明本技术的精神,如熟悉此技术的人员在了解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后,当可由本技术所教示的技术,加以改变及修饰,其并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与范围。参阅图1所示,图1为本技术长余辉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100依据一实施例的侧视图。本技术所提供的长余辉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100至少包含一基板200、一第一发光二极管晶粒300、一第二发光二极管晶粒400、一第一封装胶体500及一第二封装胶体 600。第一发光二极管晶粒300固设于基板200上,并分别以二第一导线310连接基板200,使得第一发光二极管晶粒300可通过第一导线310与基板200电性相接。第一发光二极管晶粒300可发出具有第一出光波长的光线。第二发光二极管晶粒400也固设于基板200上,与第一发光二极管晶粒300保持间隔,并分别以二第二导线410连接基板200,使得第二发光二极管晶粒400可通过第二导线410与基板200电性相接。第二发光二极管晶粒400可发出具有第二出光波长的光线。第一封装胶体500包覆第一发光二极管晶粒300与第一导线310。第一封装胶体500内分布有多个第一长余辉荧光粉510。第二封装胶体600包覆第二发光二极管晶粒400与第二导线410,第二封装胶体600内分布有多个第二长余辉荧光粉610。第二长余辉荧光粉610不同于第一长余辉突光粉510,且第二封装胶体600与第一封装胶体500之间保持一间距G。此实施例中,长余辉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100还包含一电源供应器800。电源供应器800通过基板200电性连接第一发光二极管晶粒300与第二发光二极管晶粒400,并借此控制第一发光二极管晶粒300与第二发光二极管晶粒400的亮(即发光)与灭(即不发光)。如此,当电源供应器800分别对第一发光二极管晶粒300与第二发光二极管晶粒400供电时,由于第一发光二极管晶粒300与第二发光二极管晶粒400分别发出光线,故,具有第一出光波长的光线于第一封装胶体500内与第一长余辉荧光粉510发生光激发反应,产生具有第三出光波长的荧光、具有第二出光波长的光线于第二封装胶体600内与第二长余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长余辉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基板; 一第一发光二极管晶粒,位于该基板上,具有第一出光波长; 一第二发光二极管晶粒,位于该基板上,具有第二出光波长; 一第一长余辉荧光粉封装胶体,包覆该第一发光二极管晶粒;以及 一第二长余辉荧光粉封装胶体,包覆该第二发光二极管晶粒, 其中该第二长余辉荧光粉封装胶体不同于该第一长余辉荧光粉封装胶体,且该第二长余辉荧光粉封装胶体与该第一长余辉荧光粉封装胶体之间保持一间距。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翌诚,宋佳明,
申请(专利权)人:隆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台湾;7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