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液力缓速器油气混合的油路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696875 阅读:157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5-13 03: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消除液力缓速器油气混合的油路结构。包括套装在中心转轴、缓速器壳体与端盖之间的定子叶轮,转子叶轮,位于中心转轴一侧的缓速器壳体部位设有油箱,位于中心转轴两侧定子叶轮工作腔之间开设的第一流道,油箱顶部经充排气管路连通气路控制模块,气路控制模块分别连接进气总口与排气总口,位于油箱顶部的缓速器壳体内部开设分别与定子叶轮和转子叶轮工作腔、气路控制模块连通的第二流道,与第二流道贯通并连接于缓速器端盖上的开闭阀总成。该消除液力缓速器油气混合的油路结构解决了现有液力缓速器制动加载时油气混合,制动卸载时喷出大量油气的问题。(*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用于机动车辅助制动的液力缓速器,特别涉及一种消除液力缓速器油气混合的油路结构
技术介绍
液力缓速器是一种用于机动车辆的辅助制动装置,其本质是一种旋转阻尼装置,利用转子叶轮带动油液与定子叶轮冲击,产生反向涡旋扭矩,将车辆的动能转化为油液的热能,进而使得车辆减速。液力缓速器工作介质是油液,驱动介质是压缩空气。图1是公知消除液力缓速器油气混合的油路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转子叶轮32、定子叶轮31、定子进油流道512、定子回油流道511、回油总流道513、热交换器6、单向阀7,构成了液力缓速器的制动生成及能量循环系统,简称之为小循环系统。液力缓速器处于空转(无制动状态)时,排气总口 83经气路控制模块8以及充排气管路81与油箱4上部连通,目前公知结构中,排气总口 83与小循环系统被油箱4中的油液隔开。定子叶轮31与中心转轴I之间套设有轴承54,缓速器端盖22与中心转轴I的结合部套设有支承座55、油封56。在液力缓速器处于空转(无制动状态)时,排气总口 83与小循环系统隔开将产生制动加载时油气混合的问题,尤其是在高转速、大扭矩导致的流场强度大,流场类型极为复杂的工况下,具体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消除液力缓速器油气混合的油路结构,包括中心转轴,缓速器壳体,缓速器端盖,套装在中心转轴、缓速器壳体与端盖之间的定子叶轮,转子叶轮,位于中心转轴一侧的缓速器壳体部位设有油箱,位于中心转轴两侧定子叶轮工作腔之间开设的第一流道,所述第一流道由定子回油流道和定子进油流道、定子回油流道连通的回油总流道、设置在回油总流道中的热交换器、回油总流道末端设置的单向阀、过单向阀后的流道分别连通的定子进油流道和与油箱连通的进油总流道构成,油箱顶部经充排气管路连通气路控制模块,气路控制模块分别连接进气总口与排气总口,其特征在于:位于油箱顶部的缓速器壳体内部开设分别与定子叶轮和转子叶轮工作腔、气路控制模块连通的第二...

【技术特征摘要】
1.种消除液力缓速器油气混合的油路结构,包括中心转轴,缓速器壳体,缓速器端盖,套装在中心转轴、缓速器壳体与端盖之间的定子叶轮,转子叶轮,位于中心转轴一侧的缓速器壳体部位设有油箱,位于中心转轴两侧定子叶轮工作腔之间开设的第一流道,所述第一流道由定子回油流道和定子进油流道、定子回油流道连通的回油总流道、设置在回油总流道中的热交换器、回油总流道末端设置的单向阀、过单向阀后的流道分别连通的定子进油流道和与油箱连通的进油总流道构成,油箱顶部经充排气管路连通气路控制模块,气路控制模块分别连接进气总口与排气总口,其特征在于:位于油箱顶部的缓速器壳体内部开设分别与定子叶轮和转子叶轮工作腔、气路控制模块连通的第二流道,与第二流道贯通并连接于缓速器端盖上的开闭阀总成。2.据权利要求1所述消除液力缓速器油气混合的油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开闭阀总成由壳体、壳体位于定子叶轮与转子叶轮一侧的第二流道形成的入口端、位于气路控制模块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斌闻维维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特尔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