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悬架U型板夹持整形装置,包括基座,基座上安装第一夹具和第二夹具,两夹具的夹持方向平行,第一夹具和第二夹具分别与夹持驱动装置连接。它可将U型板的两直板夹持至要求的平行状态,整形快速准确,省时省力。它对称设置的两套夹持工具可同步移动,这是将U型板快速精确整形的技术保障。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具有结构简洁紧凑、制造成本低廉和使用方便的优点。(*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悬架U型板夹持整形装置。
技术介绍
U型板是现有半挂车悬架内的重要支撑构件。但是,现有的U型板制作完成后不能直接用于组装悬架,其原因是,U型板的两直板不平行。组装后U型板起不到应有的连接和支撑作用。因此,U型板加工成型后需要整形。目前,没有专用的整形设备,因此,只能手工完成。手工整形不仅费时费力,而且,误差较大,难以达到整形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悬架U型板夹持整形装置,它是专业的U型板整形机,能替代手工整形,整形省时省力,且误差较小,可使U型板达到设定要求。从而,也可提高悬架的加工制量,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技术为实现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悬架U型板夹持整形装置,包括基座,基座上安装第一夹具和第二夹具,两夹具的夹持方向平行,第一夹具和第二夹具分别与夹持驱动装置连接。为了进一步实现本技术的目的,还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夹具和第二夹具各由两块夹板铰接构成,同一夹具的夹板中部铰接。所述第一夹具由第二外滑块和第二内滑块连接构成,第二外滑块的外侧设有第二外夹块,第二内滑块的外侧设有第二内滑块;第二夹具由第一内滑块和第一外滑块连接构成,第一外滑块的外侧设有第一外夹块,第一内滑块的外侧设有第一内夹块;第二内滑块、第一内滑块、第一外滑块和第二外滑块与基座滑动连接。所述夹持驱动装置由轴、第一齿轮和动力机构连接构成;基座上安装轴,轴的一端位于基座的一侧安装第一齿轮,轴的另一端位于基座的另一侧与动力机构连接;所述第二外滑块的内侧设有第二连接块,第二连接块的一端设有第二内齿条;第一外滑块的内侧设有第一连接块,第一连接块的一端设有第一内齿条;第二内齿条与第一内齿条分别位于第一齿轮的两侧,且分别与第一齿轮啮合;第二内滑块的一端设有第二外齿条,第一内滑块的一端设有第一外齿条;第一外齿条与第二内齿条同侧,第二外齿条与第一内齿条同侧,第二外齿条和第一外齿条分别位于第一齿轮的两侧且与第一齿轮哨合。所述动力机构由油缸、主动齿条和第二齿轮连接构成;基座上安装油缸,油缸的活塞杆上安装主动齿条;第二齿轮与轴的另一端连接,第二齿轮与主动齿条啮合。所述基座上设有滑道,滑道与主动齿条配合。所述第二外滑块上设有第一滑块,第一外滑块上设有第二滑块,基座上设有滑轨;第一滑块和第二滑块分别与滑轨滑动配合。所述第二外滑块上设有第二滑槽,第二滑槽与第二内滑块配合。所述第一外滑块上开设第一滑槽,第一滑槽与第一内滑块配合。所述基座上对称设有两个导向块,第一外齿条和第二外齿条位于两个导向块之间。本技术的优点在于:它可将U型板的两直板夹持至要求的平行状态,整形快速准确,省时省力。它对称设置的两套夹持工具可同步移动,这是将U型板快速精确整形的技术保障。本技术还具有结构简洁紧凑、制造成本低廉和使用方便的优点。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所述悬架U型板夹持整形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沿图1的A-A线剖视结构示意图;图3和图4分别是图1不同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1去除第二外滑块和第一外滑块后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5的左视结构示意图;图7是沿图6的B-B线剖视结构示意图;图8是图5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9是所述悬架的结构示意图;图10是图9的C-C剖视结构示意图;图11是图9的立体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基座2滑轨3导向块4第一滑块41第二滑块51第一外夹块52第二外夹块53第一外滑块54第二外滑块55第一滑槽56第二滑槽61第一连接块62第二连接块63第一内齿条64第二内齿条71第一内夹块72第二内滑块73第一外齿条74第二外齿条75第一内滑块76第二内滑块8第一齿轮9第二齿轮10轴11主动齿条12活塞杆13油缸14滑道16悬架17U型板171第一直板172第二直板。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所述的悬架U型板夹持整形装置,包括基座1,基座I上安装第一夹具和第二夹具,两夹具的夹持方向平行,第一夹具和第二夹具分别与夹持驱动装置连接。整形时,将U型板17的第一直板171置入第一夹具内,第二直板172置入第二夹具内,启动夹持驱动装置,使第一夹具和第二夹具闭合,两夹具闭合后,第一直板171和第二直板172处于平行状态。所述第一夹具和第二夹具可各由两块夹板铰接构成,同一夹具的夹板中部铰接。两夹具可如剪刀般闭合张开。如图1至4所示,所述第一夹具由第二外滑块54和第二内滑块76连接构成,第二外滑块54的外侧设有第二外夹块52,第二内滑块76的外侧设有第二内滑块72。第二夹具由第一内滑块75和第一外滑块53连接构成,第一外滑块53的外侧设有第一外夹块51,第一内滑块75的外侧设有第一内夹块71。第二内滑块76、第一内滑块75、第一外滑块53和第二外滑块54与基座I滑动连接。夹持时,第二内滑块72与第二外夹块52闭合,第一外夹块51和第一内夹块71闭合。该结构的夹具较上述由两夹板铰接构成的夹具,具有闭合紧密,夹持精度高和占用空间小的优点。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夹持驱动装置由轴10、第一齿轮8和动力机构连接构成。基座I上安装轴10,轴10的一端位于基座I的一侧安装第一齿轮8,轴10的另一端位于基座I的另一侧与动力机构连接。所述第二外滑块54的内侧设有第二连接块62,第二连接块62的一端设有第二内齿条64。第一外滑块53的内侧设有第一连接块61,第一连接块61的一端设有第一内齿条63。第二内齿条64与第一内齿条63分别位于第一齿轮8的两侧,且分别与第一齿轮8哨合。第二内滑块76的一端设有第二外齿条74,第一内滑块75的一端设有第一外齿条73。第一外齿条73与第二内齿条64同侧,第二外齿条74与第一内齿条63同侧,第二外齿条74和第一外齿条73分别位于第一齿轮8的两侧且与第一齿轮8哨合。需闭合时,动力机构通过轴10带动第一齿轮8转动,如图4所不,第一齿轮8 一方面带动第一外滑块53和第二内滑块76向上移动,另一方面带动第二外滑块54和第一内滑块75向下移动。第一齿轮8可同时带动第一外滑块53、第二内滑块76、第二外滑块54和第一内滑块75同步移动,即带动第一夹具和第二夹具同步闭合或张开,从而,可提高夹持整形的精度。如图3所示,所述动力机构可由油缸13、主动齿条11和第二齿轮9连接构成。基座I上安装油缸13,油缸13的活塞杆上安装主动齿条11。第二齿轮9与轴10的另一端连接,第二齿轮9与主动齿条11啮合。所述的动力机构也可以是电动机或液压马达。为使主动齿条11与第二齿轮9紧密啮合,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基座I上设有滑道14,滑道14与主动齿条11配合。如图4所示,所述第二外滑块54上设有第一滑块4,第一外滑块53上设有第二滑块41,基座I上设有滑轨2。第一滑块4和第二滑块41分别与滑轨2滑动配合。第二外滑块54和第一外滑块53通过第一滑块4、第二滑块41和滑轨2与基座I滑动连接。第一内滑块75和第二内滑块76可通过以下方案与基座I滑动连接,如图4所示,所述第二外滑块54上设有第二滑槽56,第二滑槽56与第二内滑块76配合,第二内滑块76可沿第二滑槽56相对基座I滑动。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外滑块53上开设第一滑槽55,第一滑槽55与第一内滑块75配合,第一内滑块75可沿第一滑槽55相对基座I滑动。所述第一内滑块7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悬架U型板夹持整形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座(1),基座(1)上安装第一夹具和第二夹具,两夹具的夹持方向平行,第一夹具和第二夹具分别与夹持驱动装置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架U型板夹持整形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座(I),基座(I)上安装第一夹具和第二夹具,两夹具的夹持方向平行,第一夹具和第二夹具分别与夹持驱动装置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架U型板夹持整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具和第二夹具各由两块夹板铰接构成,同一夹具的夹板中部铰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架U型板夹持整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具由第二外滑块(54)和第二内滑块(76)连接构成,第二外滑块(54)的外侧设有第二外夹块(52),第二内滑块(76)的外侧设有第二内滑块(72);第二夹具由第一内滑块(75)和第一外滑块(53)连接构成,第一外滑块(53)的外侧设有第一外夹块(51),第一内滑块(75)的外侧设有第一内夹块(71);第二内滑块(76)、第一内滑块(75)、第一外滑块(53)和第二外滑块(54)与基座(I)滑动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悬架U型板夹持整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驱动装置由轴(10)、第一齿轮(8)和动力机构连接构成;基座(I)上安装轴(10),轴(10)的一端位于基座(I)的一侧安装第一齿轮(8),轴(10)的另一端位于基座(I)的另一侧与动力机构连接;所述第二外滑块(54)的内侧设有第二连接块(62),第二连接块(62)的一端设有第二内齿条(64);第一外滑块(53)的内侧设有第一连接块(61),第一连接块(61)的一端设有第一内齿条(63);第二内齿条(64)与第一内齿条(63)分别位于第一齿轮(8)的两侧,且分别与第一齿轮(8)哨合;第二内滑块(76)的一端设有第二外齿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宪福,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水泊焊割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