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用座椅,由于能够用简单的结构改变S形弹簧的特性,所以能通过与乘员的体格相应地改变S形弹簧的特性来提高落座性能。在支撑乘员落座的座垫的座垫框架拉伸设置有S形弹簧(6)的车用座椅(1)中,设有自由装卸地被安装在该S形弹簧(6)、局部地限制S形弹簧(6)的拉伸变形的限制构件(13)。限制构件(13)包括钩挂在S形弹簧(6)的横线部(8)及后端横线部(12)的一对金属丝钩部(15、16)和连接一对金属丝钩部(15、16)的长的金属丝部(14)。于是,通过钩挂限制构件(13)的一对金属丝钩部(15、16),能提高S形弹簧(6)的抗拉强度,通过改变钩挂限制构件(13)的一对金属丝钩部(15、16)的位置,能改变S形弹簧(6)的挠曲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在座部拉伸设置有S形弹簧的车用座椅。
技术介绍
专利文献I中记载有在搭设于座椅框架的板簧拉伸设置有S形弹簧的车用座椅。该车用座椅是与落座的乘员的体重相应地使座垫的缓冲性能发生变化的座椅,使板簧能够相对于座垫框架转动,与该转动位置相应地使板簧的截面模量发生变化。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021063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然而,专利文献I中记载的车用座椅存在构造复杂的问题。因此,为了提高车用座椅的落座性能,有进一步改善的余地。于是,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用简单的结构改变S形弹簧的特性的车用座椅。本专利技术涉及的车用座椅是在座部拉伸设置有S形弹簧的车用座椅,其具有限制机构,该限制机构自由装卸地被安装在S形弹簧,局部地限制S形弹簧的拉伸变形。S形弹簧的特性通过弯曲刚性和抗拉强度(伸t/剛性)来表示,根据本专利技术涉及的车用座椅,能够通过利用限制机构局部地限制S形弹簧的拉伸变形来提高S形弹簧的抗拉强度。并且,通过装卸该限制机构、改变限制S形弹簧的伸缩变形的长度,从而S形弹簧的抗拉强度发生变化,因此能够改变S形弹簧的特性。这样,根据本专利技术涉及的车用装置,通过采用局部地限制S形弹簧的拉伸变形这样的简单结构的限制机构,能够改变S形弹簧的特性。并且,通过与乘员的体格、喜好相应地改变S形弹簧的特性,能够提高落座性能。在这种情况下,S形弹簧可具有在S形弹簧的拉伸设置方向延伸的纵线部和在与S形弹簧的拉伸设置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的横线部,限制机构可具有长构件和被安装在长构件、被卡定在横线部的2个以上的卡定部。通过这样构成,能够容易进行限制机构对S形弹簧的卡定。进而,通过改变卡定卡定部的S形弹簧的位置、长构件的长度、卡定于S形弹簧的卡定部等,能够容易地改变限制S形弹簧的拉伸变形的长度。另外,S形弹簧可沿车辆前后方向拉伸设置,限制机构可限制S形弹簧的后端部的拉伸变形。这样,通过限制S形弹簧的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端部的拉伸变形,能够提高S形弹簧的后端部的刚性。由此,能够抑制已落座的乘员的腰部向背侧后仰而造成乘员的姿势走样。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用简单的结构来改变S形弹簧的特性,因此能够通过与乘员的体格相应地改变S形弹簧的特性来提高落座性能。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涉及的车用座椅的内部构造的局部立体图。图2是图1所示的车用座椅的局部放大图。图3是图2所示的II1-1II线处的剖视图。图4是限制构件的侧视图。图5是表示相对于图3的状态而改变了限制构件的卡定位置的状态的剖视图。图6是表示车用座椅的理想的F-S曲线的图。图7是表不乘员即将落座于车用座椅前的状态的侧视图。图8是表示乘员落座于车用座椅后的状态的侧视图。图9是表示对已落座于车用座椅的乘员作用了铅直方向下方的外力的状态的侧视图。图10是表示体重不同的乘员需求的车用座椅的理想的F-S曲线的图。图11是表示相对于图5的状态而对调了 S形弹簧的后端部和限制构件的金属丝部的状态的剖视图。图12是表示在S形弹簧的中间部卡定有限制构件的状态的剖视图。图13是表示安装有3个金属丝钩部的限制构件的侧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附图来说明本专利技术涉及的车用座椅的实施方式。在各附图中,对相同或相当的要素标记同一标号,省略重复的说明。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车用座椅是装载于车辆、供车辆的乘员落座的座椅。因此,车用座椅的前后方向、上下方向、左右方向与车(车辆)的前后方向、上下方向、左右方向相同。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涉及的车用座椅的内部构造的局部立体图。图2是图1所示的车用座椅的局部放大图。图3是图2所示的II1-1II线处的剖视图。如图1 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车用座椅I设有能改变座垫的缓冲性能(挠曲特性)的座部2。该座部2包括:形成车用座椅I的骨架的左右一对座椅框架3a、3b ;连接在座椅框架3a、3b的前端部的板状的前侧轴4 ;连接在座椅框架3a、3b的后端部的圆管状的后侧轴5 ;拉伸设置在前侧轴4和后侧轴5、在车用座椅I的前后方向延伸的多根S形弹簧6 ;以及限制S形弹簧6的拉伸变形的限制构件13。座椅框架3a、3b、前侧轴4以及后侧轴5构成用于支撑未图示的座垫的座垫框架。S形弹簧6通过弯曲钢丝等线状构件而形成为大致S字状。具体来说,S形弹簧6成为如下形状:在S形弹簧6的拉伸设置方向即车用座椅I的前后方向延伸的纵线部7、和在与S形弹簧6的拉伸设置方向正交的方向即车用座椅I的左右方向延伸的横线部8,以预定间距交替连接而成的形状。即,S形弹簧6在车用座椅I的俯视图中形成为大致S字状,在车用座椅I的侧视图中形成为直线或曲线的线状。因此,S形弹簧6的挠曲特性用弯曲刚性(弯曲特性)和抗拉刚性(抗拉特性)来表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将配置在车用座椅I的最后方的横线部8标记为横线部8a,将在车用座椅中比横线部8a靠前一个的横线部8标记为横线部Sb。另外,S形弹簧6的拉伸设置方向是指S形弹簧6被拉伸设置的方向,是S形弹簧6整体的延伸方向。S形弹簧6的后端部9通过弯曲线状构件而形成为可卡定在后侧轴5的钩状。具体来说,S形弹簧6的后端部9具有:沿着后侧轴5的外周面弯曲成圆弧状、钩挂在后侧轴5的一对钩部10、11 ;和连接在一对钩部10、11的顶端、在与S形弹簧6的拉伸设置方向正交的方向即车用座椅I的左右方向延伸的后端部9。并且,一个钩部10连接在纵线部7,另 个钩部11成为自由端。因此,通过将一对钩部10、11钩挂在后侧轴5,能够将S形弹黃6卡定在后侧轴5。对于S形弹簧6的前端部和前侧轴4的具体的连接构造,省略说明,可以采用钩、焊接等公知的各种方法,将S形弹簧6的前端部连接在前侧轴4。图4是限制构件的侧视图。如图4所示,限制构件13具有一对金属丝钩部15、16,和连接一个金属丝钩部15与另一个金属丝钩部16的长的金属丝部14。金属丝钩部15、16是钩挂在S形弹簧6的横线部8及后端横线部12的构件。即,金属丝钩部15、16能够自由装卸地卡定于S形弹簧6的横线部8及后端横线部12。只要金属丝钩部15、16能卡定在S形弹簧6的横线部8及后端横线部12即可,可以是任意的形状,例如,能够形成为U字状、V字状等各种形状。金属丝部14具有低弯曲刚性。弯曲刚性是表示弯曲难易度的参数,弯曲刚性越低,越容易弯曲。另外,金属丝部14具有高抗拉强度。抗拉强度是表示拉伸难易度的参数,抗拉强度越高,越难拉伸。如上所述,金属丝部14是限制S形弹簧6的拉伸变形的部件,因此优选具有不伸缩性。但是,金属丝部14未必一定需要具有不伸缩性,只要至少具有比S形弹簧6的抗拉强度高的抗拉强度即可。从经济性的观点来看,金属丝部14优选使用通常流通的钢丝,但不特别限定其形状,例如能够形成为线状、带状等各种形状。通过以金属丝部14不松弛的方式将金属丝钩部15、16钩挂在S形弹簧6的横线部8及后端横线部12,能够局部地限制S形弹簧6的拉伸变形。此时,在金属丝钩部15、16仅被钩挂在S形弹簧6的横线部8及后端横线部12的状态下,限制构件13被卡定在S形弹簧6。因此,通过从S形弹簧6的横线部8及后端横线部12卸下金属丝钩部15、16,将该卸下的金属丝钩部15、16改挂到S形弹簧6的其他横线部8及后端横线部12,从而能够改变限制S形弹簧6的拉伸变形的位置以及长度。参照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车用座椅,在座部拉伸设置有S形弹簧,其特征在于, 具有限制机构,该限制机构自由装卸地被安装在所述S形弹簧,局部地限制所述S形弹簧的拉伸变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S形弹簧包括:在所述S形弹簧的拉伸设置方向延伸的纵线部;和在与所述S形弹簧的拉伸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竹内荣司,加藤康之,田中俊介,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