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辆用座椅加热器(10),其安装于车辆用座椅(50),并具备基材片(12)和配设在基材片(12)的加热线(14),车辆用座椅加热器(10)具有加强片(18),该加强片(18)贴附于配置在车辆用座椅(50)的座椅旁侧部分(50c)的侧部(10b)。加强片(18)的边缘至少在侧部(10b)的前侧具备在侧部(10b)的前后方向延伸且对置的部分(18a),在该对置的部分(18a)之间设有加热线(14)的配设区域。由此,能够在车辆用座椅加热器(10)的配置于车辆用座椅(50)的座椅旁侧部分(50c)的侧部(10b)抑制加热线(14)断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安装于车辆用座椅的车辆用座椅加热器。
技术介绍
以往,公知这样一种车辆用座椅加热器:配置在汽车等的车辆用座椅的椅套(seatcover)与座垫(seatpad)(座椅主体)之间,用来供落座于车辆用座椅上的人取暖。例如如专利文献I所述,车辆用座椅加热器通过在具备柔性的基材片配设加热线而构成。专利文献I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加热器具有:配置在车辆用座椅的座椅中央部分的中央部;以及配置在座椅旁侧部分的侧部。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173859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但是,在人就座于座椅中央部分时或离座时等,车辆用座椅的座椅旁侧部分由于与人接触而主要在横向发生变形。由此,配置在座椅旁侧部分的车辆用座椅加热器的侧部也在横向发生变形。当车辆用座椅加热器的侧部反复发生产生皱褶线那样的变形时,则在加热线的与皱褶线交叉的部分有可能会断线。因此,本专利技术的课题是,在车辆用座椅加热器的配置于车辆用座椅的座椅旁侧部分的侧部,抑制加热线断线。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如下构成。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车辆用座椅加热器,其安装于车辆用座椅,并具备基材片和配设于所述基材片的加热线,其中,该车辆用座椅加热器具有加强片,该加强片贴附于配置在所述车辆用座椅的座椅旁侧部分的侧部,所述加强片的边缘至少在所述侧部的前侧具备在所述侧部的前后方向延伸且对置的部分,在所述对置的部分之间设有所述加热线的配设区域。根据本专利技术,在车辆用座椅加热器的侧部,沿着加强片的边缘的在前后方向延伸且对置的部分,在不与加热线交叉的位置产生皱褶线。此外,在贴附有加强片的部分、即力口强片的边缘的对置的部分之间的加热线的布线区域,加强片能够抑制皱褶线的产生。由此,在车辆用座椅加热器的侧部抑制了加热线断线。附图说明根据如下的与基于附图的优选实施方式相关联的记述,可以清楚了解本专利技术的这些方面和特征。图1是具备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加热器的车辆用座椅的立体图。图2是图1所示的车辆用座椅加热器的俯视图。图3是图1所示的车辆用座椅加热器的侧部的放大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加热器的侧部的放大图。具体实施例方式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是一种车辆用座椅加热器,其安装于车辆用座椅,并具备基材片和配设于所述基材片的加热线,其中,该车辆用座椅加热器具有加强片,该加强片贴附于配置在所述车辆用座椅的座椅旁侧部分的侧部,所述加强片的边缘至少在所述侧部的前侧具备在所述侧部的前后方向延伸且对置的部分,在所述对置的部分之间设有所述加热线的配设区域。根据本专利技术,在车辆用座椅加热器的侧部,沿着加强片的边缘的在前后方向延伸且对置的部分,在不与加热线交叉的位置产生皱褶线。此外,在贴附有加强片的部分、即力口强片的边缘的对置的部分之间的加热线的布线区域,加强片能够抑制皱褶线的产生。由此,在车辆用座椅加热器的侧部抑制了加热线断线。此外,所述加热线也可以从所述侧部的后侧延伸并在所述侧部的前侧折返,在该情况下,从所述车辆用座椅加热器的上方观察,所述加强片具备至少与所述加热线以及在三个方向被所述加热线包围的区域重叠的形状。由此,沿着加强片的边缘在不与加热线交叉的位置产生皱褶线。此外,所述加强片也可以具备V字状的前端。由此,即使车辆用座椅的座椅旁侧部分的前端在横向以外的方向发生变形,皱褶线也会沿着加强片的V字状的前端的边缘产生,而不会与加热线交叉。此外,所述加强片也可以贴附在所述基材片的配设有所述加热线的表面。由此,力口热线被夹在加强片与基材片之间而得到保护。此外,所述加强片的边缘的所述对置的部分也可以是直线状。由此,关于由于车辆用座椅的座椅旁侧部分在横向的变形而容易产生的、在车辆用座椅加热器的侧部的前后方向延伸的皱褶线,该皱褶线会沿着加强片的边缘的对置的部分产生。此外,所述加热线也可以以不与在所述侧部的前后方向延伸的假想直线正交的方式配设在所述侧部。由此,能够抑制由贴附有加强片的部分、即加热线的布线区域在横向反复发生变形而引起的加热线断线。下面,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再者,本专利技术不受以下的实施方式限定。图1不出了具备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加热器的车辆用座椅。图2是图1的车辆用座椅加热器的俯视图。如图1所示,车辆用座椅50具有:例如由人造革等制造的多个椅套;以及由椅套覆盖、例如由聚氨酯泡沫等制造的座垫(座椅主体)。车辆用座椅加热器10配置在椅套与座垫之间。此外,车辆用座椅加热器10配置在这样的范围:从车辆用座椅50的支承人的臀部的中央部分50a到支承大腿的前部50b,并且还配置到位于中央部分50a的旁边的座椅旁侧部分50c的范围。如图2所示,车辆用座椅加热器10具有:基材片12 ;配设于基材片12的加热线14 ;以及向加热线14供给电力的线束16。车辆用座椅加热器10还具备:配置在车辆用座椅50的中央部分50a以及前部50b的中央部IOa ;以及配置在座椅旁侧部分50c的侧部10b。车辆用座椅加热器10的基材片12由例如无纺布制造而成。车辆用座椅加热器10的加热线14例如是金属线,加热线14通过线(未图示)缝在基材片12上。作为替代,加热线14也可以如线般地缝入基材片12,或通过热熔接等粘接在基材片12上。总之,用来将加热线14固定于基材片12的方法不仅限于缝制。此外,加热线14从安装于中央部IOa的后端的线束16朝一个侧部IOb的前端延伸,并以在该侧部IOb的前端折返而返回到中央部IOa的方式延伸。此外,返回到中央部IOa后,朝中央部IOa的前端延伸,并在该中央部IOa的前端折返而朝另一侧部IOb延伸。并且,以在另一侧部IOb的前端折返而返回线束16的方式延伸。再者,在本说明书中,“前后方向”是指车辆用座椅50的前后方向。此外,“横向”是指与“前后方向”正交的方向。在附图中,箭头F表示“前方”。车辆用座椅加热器10还具有贴附在其侧部IOb的加强片18。该加强片18用来在车辆用座椅加热器10的侧部IOb控制皱褶线的产生,使皱褶线不与加热线14交叉。如下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在人就座于中央部分50a时或离座时等,车辆用座椅50的座椅旁侧部分50c由于与人的接触而如箭头D所示地主要在横向发生变形。当然,对应于座椅旁侧部分50c在横向的变形,车辆用座椅加热器10的侧部IOb也主要在横向发生变形。并且,产生在侧部IOb的前后方向延伸的皱褶线,加热线的与该皱褶线交叉的部分有可能会断线。作为其应对方法,将加强片18构成为在侧部IOb控制皱褶线的产生,使皱褶线不与加热线14交叉。具体来说,首先,加强片18由与基材片12同样的材料(也包括厚度不同的情况)、或者与基材片12相比不易产生皱褶线的树脂膜等材料制造而成。但是,优选的是:加强片18具备不损害车辆用座椅50的座椅旁侧部分50c的缓冲性的柔性。贴附有这样的加强片18的部分刚性变高,其结果是,抑制了在该部分的皱褶线的产生。如作为车辆用座椅加热器10的侧部IOb的放大图的图3所示,加强片18还具备在侧部IOb的前后方向延伸且对置的边缘部分18a。在该边缘部分18a之间设有加热线14的配设区域。具体来说,俯视车辆用座椅加热器10 (即图2及图3),加强片18具备至少与加热线1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车辆用座椅加热器,其安装于车辆用座椅,并具备基材片和配设于所述基材片的加热线,其中, 该车辆用座椅加热器具有加强片,该加强片贴附于配置在所述车辆用座椅的座椅旁侧部分的侧部, 所述加强片的边缘至少在所述侧部的前侧具备在所述侧部的前后方向延伸且对置的部分, 在所述对置的部分之间设有所述加热线的配设区域。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加热器,其中, 所述加热线从所述侧部的后侧延伸并在所述侧部的前侧折返, 从所述车辆用座椅加热器的上方观察,所述加强片具备至少与所述加热线以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阿部宪生,藤原义光,日置一昭,西川雅德,永山一巳,
申请(专利权)人: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类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