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座椅加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687065 阅读:176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5-09 06:33
车辆用座椅加热器(10),其安装于车辆用座椅(50),该车辆用座椅加热器(10)具有:基材片(12);以及加热线(14),其配设于基材片(12)。加热线(14)配设成不与基材片(12)的预测皱褶线(R)正交。由此,能够抑制由于车辆用座椅加热器(10)反复变形而引起的加热线(14)断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安装于车辆用座椅的车辆用座椅加热器
技术介绍
以往,公知这样一种车辆用座椅加热器:配置在汽车等的车辆用座椅的椅套(seatcover)与座垫(seat pad)(座椅主体)之间,用来供落座于车辆用座椅的人取暖。例如如专利文献I所述,车辆用座椅加热器通过在具备柔性的基材片配设加热线而构成。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173821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但是,每当人就座或离座时、或者每当就座时的姿势变化时,车辆用座椅加热器会发生变形。若车辆用座椅加热器的特定的部分反复变形,则基材片会产生皱褶线,配设在该特定的部分的加热线反复弯曲变形,其结果是,有可能导致加热线断线。特别是,由于越产生皱褶线、与产生的皱褶线交叉的加热线就越增加,因而有可能会断线。因此,本专利技术的课题是,在车辆用座椅加热器中,抑制由于车辆用座椅加热器反复变形而引起的加热线断线。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如下构成。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车辆用座椅加热器,其安装于车辆用座椅,其中,该车辆用座椅加热器具有:基材片;以及加热线,其配设于所述基材片,所述加热线配设成不与所述基材片的预测皱褶线正交。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由于加热线不与车辆用座椅加热器的预测皱褶线正交,因此即使沿着预测皱褶线产生实际的皱褶线,与该实际的皱褶线交叉的加热线的部分也不易断线。因此,能够抑制由于车辆用座椅加热器反复变形而引起的加热线断线。附图说明根据如下的与基于附图的优选实施方式相关联的记述,可以清楚了解本专利技术的这些方面和特征。图1是具备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一的车辆用座椅加热器的车辆用座椅的立体图。图2是图1所示的车辆用座椅的局部剖视图。图3是示出图1所示的车辆用座椅加热器的图。图4是图3所示的车辆用座椅加热器的吊挂部的放大图。图5是实施方式一的变形方式的车辆用座椅加热器的吊挂部的放大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二的车辆用座椅加热器的吊挂部的放大图。图7是具备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加热器的车辆用座椅的局部剖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本专利技术是车辆用座椅加热器,其安装于车辆用座椅,其中,该车辆用座椅加热器具有:基材片;以及加热线,其配设于所述基材片,所述加热线配设成不与所述基材片的预测皱褶线正交。根据本专利技术,由于加热线不与车辆用座椅加热器的预测皱褶线正交,因此即使沿着预测皱褶线产生实际的皱褶线,与该实际的皱褶线交叉的加热线的部分也不易断线。因此,能够抑制由于车辆用座椅加热器反复变形而引起的加热线断线。优选的是:所述车辆用座椅加热器的存在所述预测皱褶线的部分与其周围的部分相比刚性较低。由此,容易沿着预测皱褶线产生实际的皱褶线,能够将加热线配设成不与预测皱褶线正交。此外,更优选的是:所述车辆用座椅加热器的存在所述预测皱褶线的部分位于贴附于所述基材片的两个加强片之间,由此,存在所述预测皱褶线的部分刚性较低。由此,容易沿着预测皱褶线产生实际的皱褶线,能够将加热线配设成不与预测皱褶线正交。此外,也可以在所述预测皱褶线的两端形成有切口或凹痕。通过这样,也容易沿着预测皱褶线产生实际的皱褶线,能够将加热线配设成不与预测皱褶线正交。此外,在所述车辆用座椅加热器的、吊挂于所述车辆用座椅的座垫的吊挂槽的吊挂部,存在沿着所述吊挂部的宽度方向延伸的所述预测皱褶线,所述加热线在所述吊挂部在与所述吊挂部的宽度方向正交的方向蜿蜓地延伸。由此,在车辆用座椅加热器的吊挂部,抑制了加热线断线。更具体来说,优选的是:在所述吊挂部,所述预测皱褶线通过蜿蜒的所述加热线的连续的两个顶点之间。由此,在车辆用座椅加热器的吊挂部,进一步抑制了加热线断线。此外,也可以是:在所述车辆用座椅加热器的与所述吊挂槽的角抵接的部分,存在所述预测皱褶线,所述车辆用座椅加热器的与所述吊挂槽的角抵接的部分同其周围的部分相比刚性较低。由此,在车辆用座椅加热器的与吊挂槽的角抵接的部分,抑制了加热线断线。并且,在另一示例中,也可以是:在所述车辆用座椅加热器的、与所述车辆用座椅的椅套的缝制部分抵接的部分,存在所述预测皱褶线,所述车辆用座椅加热器的与所述椅套的缝制部分抵接的部分同其周围的部分相比刚性较低。由此,在车辆用座椅加热器的与椅套的缝制部分抵接的部分,抑制了加热线断线。下面,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再者,本专利技术不受以下的实施方式限定。(实施方式一)图1不出了具备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一的车辆用座椅加热器的车辆用座椅。图2是图1的车辆用座椅的局部剖视图。图3示出了车辆用座椅加热器。如图1及图2所示,车辆用座椅50具有:例如由人造革等制造的椅套52a、52b ;以及例如由聚氨酯泡沫等制造的座垫(座椅主体)54。车辆用座椅加热器10配置在椅套52a、52b与座垫54之间。此外,车辆用座椅加热器10配置在车辆用座椅50的从支承人的臀部的中央部50a到支承大腿的前部50b的范围。再者,关于中央部50a、前部50b的形状,不受图1限定。如图3所示,车辆用座椅加热器10具有:基材片12 ;配设于基材片12的加热线14 ;以及向加热线14供给电力的线束16。车辆用座椅加热器10还具备:配置在车辆用座椅50的中央部50a的第一米暖部IOa ;配置在前部50b的第二采暖部IOb ;以及连结第一采暖部IOa和第二采暖部IOb的多个吊挂部10c。另外,如图2所示,通过将该吊挂部IOc吊挂至形成于座垫54的吊挂槽54a,车辆用座椅加热器10被固定于座垫54。具体来说,在位于吊挂槽54a的上方的椅套52a、52b的缝制部52c的附近,安装有吊装袋52d。在该吊装袋52d内收纳有与吊挂槽54a大致平行地延伸的套侧吊线52e。该套侧吊线52e经固定环56固定于垫侧吊线54b,该垫侧吊线54b固定在吊挂槽54a内。车辆用座椅加热器10的吊挂部IOc通过悬挂在这样的套侧吊线52e而固定于座垫54。车辆用座椅加热器10的基材片12由例如无纺布或聚氨酯片制造而成。车辆用座椅加热器10的加热线14例如是金属线,加热线14通过线(未图示)缝在基材片12上。作为替代,加热线14也可以如线般地缝入基材片12,或通过热熔接等粘接在基材片12上,其固定方法不受上述限定。此外,加热线14从安装于第一采暖部IOa的线束16延伸,穿过一个吊挂部IOc而朝第二采暖部IOb延伸,在第二采暖部IOb进行折返再穿过另一吊挂部10c,然后朝第一采暖部IOa的线束16延伸。关于这样的加热线14,如作为吊挂部IOc的放大图的图4所示,加热线14未与皱褶线R正交。加热线14以除了 90度以外的角度与皱褶线R交叉。再者,该皱褶线R是实验性地或理论性地求得的线,其表示车辆用座椅加热器10的被预测为将来会产生的皱褶线(以下称为“预测皱褶线”)。如预测皱褶线R那样,在车辆用座椅加热器10的吊挂部10c,容易产生沿其宽度方向(即吊挂槽54a的长度方向)D延伸的皱褶线。即,吊挂部IOc存在反复发生这样的变形的趋势:产生沿其宽度方向D延伸的皱褶线。具体来说,如图2所示,由于车辆用座椅加热器10的吊挂部IOc以受到拉伸力(张力)的状态悬挂于套侧吊线52e,因此每当人离座或就座时、或者每当就座姿势变化时,该张力产生变动。由于该张力的变动,吊挂部IOc会在预测皱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车辆用座椅加热器,其安装于车辆用座椅,其中, 该车辆用座椅加热器具有: 基材片;以及 加热线,其配设于所述基材片, 所述加热线配设成不与所述基材片的预测皱褶线正交。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加热器,其中, 所述车辆用座椅加热器的存在所述预测皱褶线的部分与其周围的部分相比刚性较低。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加热器,其中, 所述车辆用座椅加热器的存在所述预测皱褶线的部分位于贴附于所述基材片的两个加强片之间,由此,存在所述预测皱褶线的部分刚性较低。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加热器,其中, 在所述预测皱褶线的两端形成有切口或凹痕。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加热器,其中, 在所述车辆用座椅加热器的、吊挂于所述车辆用座椅的座垫的吊挂槽的吊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阿部宪生藤原义光日置一昭西川雅德永山一巳
申请(专利权)人: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类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