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用于重新加热空气流的电加热装置,包括基本上平行六面体的框架(21),该框架具有空气入口表面和相对的空气出口表面,框架(21)在用于要被加热的空气流穿过的框架(21)的相关联的外壳(29)中接收预定数量的电加热模块(27)。根据本发明专利技术,框架(21)的空气入口表面(A)和空气出口表面(B)具有多个结构加强肋部(39),用于将所述加热模块(27)引导到框架(21)的相关联的外壳(29)中,所述肋部(39)沿相对于所述加热模块(27)插入在外壳(29)中的方向(D)倾斜的方向取向。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涉及机动车辆的加热和/或空调设备,其包括这样的加热装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加热装置,该电加热装置设计为使要被加热的空气流穿过它。本专利技术更具体地应用到机动车辆的加热器和/或空调器。
技术介绍
用于为机动车辆的乘客舱供暖以及用于除雾和除冰的空气通常通过使空气流穿过热交换器而被加热,更精确地,通过空气流和液体之间的热交换,所述液体一般为发动机冷却液。但是,该加热方法可以证明不适合或不足以保证乘客舱的快速和有效的供暖,尤其是在诸如以下的情形下-在非常冷的环境中使用车辆之前,以远程控制或预编程的方式,在起动发动机前预备加热/空气调节,以为乘客舱加热,以及用于除冰或除雾,-要求乘客舱内的温度上升非常快,-热交换器没有能力供应满足加热空气以提供加热和可应用的除冰和除雾功能所必需的卡路里,这是由于对于起动后的一些时间,一些类型的发动机具有低热损失。为了减轻这些缺陷,一个已知的方案包括为热交换器添加电加热装置,所述电加热装置也称作电散热器,在交换器的下游布置在导管中,要被加热的空气在所述导管中流动。该电加热装置包括电加热器模块,所述加热器模块布置在加热装置的框架的外壳中,以便直接暴露给穿过电加热装置的空气,以提供几乎是立即的热量填充。但是,已发现收纳加热器模块的框架可以具有太挠性以致于可以导致对加热器模块的损害或加热器模块的劣化的结构。此外,当将加热器模块组装在框架中时,在将加热器模块插入在框架的相关联的外壳中可能会遇到困难。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标因此是提供一种电加热装置,其使得现有技术的这些缺陷减轻。为此,本专利技术包括用于加热空气流的电加热装置,该加热装置包括基本上平行六面体大致形状的框架,该框架具有空气入口面和相对的空气出口面,框架在框架的相关联的外壳中收纳预定数量的电加热器模块,所述外壳设计为使要被加热的空气流穿过它们,其特征在于,框架在框架的空气入口面和空气出口面上包括多个肋部,用于结构的加强和用于在框架的相关联的外壳中引导所述加热器模块,所述肋部沿相对于所述加热器模块插入到所述外壳的方向倾斜的方向取向。与肋部垂直于加热器模块的插入方向对比,肋部的倾斜方向使得可以防止加热器模块在所述模块的插入/平移运动阶段期间邻接抵靠肋部,这有助于加热装置的组装。此外,这些倾斜的肋部还使得框架的结构加强可行,改进了框架在扭转中的表现。所述加热装置可还具有一个或多个以下特征,分别采用或结合采用-所述肋部基本上为X形,-两个相继的加强和引导肋部分别布置在框架的空气入口面和空气出口面上,-两个相继的加强和引导肋部之间的距离被选择为确保所述加热模块的连续引导,-所述肋部关于框架的对称轴线基本上对称地布置,-所述肋部与所述插入方向成2°至88°范围内的角度。本专利技术还包括机动车辆的加热器和/或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器和/或空调器包括如上限定的电加热装置。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其它特征和优势将在阅读以下通过说明性和非限制性示例给出的描述时和从附图中变得显而易见,在附图中图1是机动车辆加热器的局部概要图,图2示出图1的加热器的电加热装置,图3示出图2的加热装置的加热器模块的一个实施例,图4示出用于保持图2的加热装置的加热器模块的一个示例,和图5是图4的框架的局部透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在这些附图中,基本相同的元件具有相同的附图标记。图1示出机动车辆加热器和/或空调器I的零件,该零件包括壳体3,该壳体3界定出用于要被加热的空气流的通道5。通道5将空气输送到加热和除雾/除冰通风口 7、9,以根据混合和分配阀11的位置在乘客舱中被选择性地分配。通道5中的空气流由风扇13或脉冲装置产生,所述风扇或脉冲装置从乘客舱接收外部空气或空气。必要时,空气被可选的使用发动机冷却液作为热交换液体的液体型热交换器15和也称作电散热器的电加热装置17加热。热交换器15和电散热器17布置在通道5中,交换器15位于电散热器17的上游。在没有热交换器15的情况下,空气仅由电加热装置17加热。参考图2,要被加热的空气所穿过的类型的电加热装置17包括加热器单元19,该加热器单元19包括基本上平行六面体大致形状的框架21,该框架21具有相对的空气入口和出口面,加热器单元19的控制模块23,也称作驱动器,固定到框架21的一侧,且例如跟部25通过模制在框架21的对着支撑控制模块23的侧的一侧上而与框架21形成为单件。该类电加热装置17易于在操作中到达高温,例如具有150° C的量级,框架21用能够承受在操作中达到的这些高温的材料制造,例如塑料材料。该电加热装置17可以处于单区加热器I中,即,使得整个乘客舱的供暖可行,或处于多区加热器I中,以为乘客舱的多个不同区域加热,例如将驾驶员侧与乘客侧分隔开,或将搁脚空间的除雾和加热分隔开。为此,可以在加热器I中设置有分隔器,该分隔器布置为例如基本上在框架21的中间并在轴线Al的水平上平行于框架21的纵向侧延伸,且可能设置有另一分隔器,该另一分隔器布置为例如基本上在框架21的中间并在轴线A2的水平上平行于框架21的一个横向侧延伸,以将框架21分为四个不同部分,例如左前、右前、左后和右后,为乘客舱的对应的相关联的不同区域加热。空气流被布置在框架21的外壳29中、从而要被加热的空气流穿过它们的加热器模块27加热,这些外壳29在所示示例中被框架21的纵向壁界定并可以插入在框架21的贯通区域30之间,以调整空气流。加热器模块27的数量依据所需的总热值确定,这取决于应用。这些加热器模块27布置为平行于彼此并在加热器单元19的框架21的整个长度上以直接暴露给穿过加热器单元19的空气流的方式延伸。此外,加热器模块27可以包括正温度系数(PTC)型电阻元件。这些元件被保护免于过度加热和过电流。在图3中所示的变体中,加热器模块27包括两个纵向电极31,每一个纵向电极31各自围绕热耗散器33,所述热耗散器33例如通过弯折的或波浪形金属条带形成并承载抵靠PTC电阻元件或石35。为了更加清楚,热耗散器33在图3中没有完整示出。当然,热耗散器33在电极31的整个长度上延伸。在加热器模块27的另一变体(未示出)中,电极夹持电阻元件,且由金属条带形成的热耗散器布置为抵靠所述电极的自由外部面。换句话说,加热器模块27由两个热耗散器构成,所述两个热耗散器围绕两个电极,在所述两个电极之间布置有PTC石或电阻元件。加热器模块27的两个电极31通过两个第一电端子37连接到不同电势,例如车辆中可用的第一电势(诸如电池电压)和诸如接地件的第二电势。在图2中所示的示例中,如果设置了三个加热器模块27,则有一列六个端子37被供应有电能。参考图2、4和5,看到的是框架21包括用于引导的器件和可能地用于将加热器模块27保持在框架21的外壳29中的器件。参考引导器件,框架21在它的空气入口面A和它的空气出口面B上包括多个引导肋部39,例如大致为X形状,沿相对于加热器模块在框架21的外壳29中的插入方向D倾斜的方向取向,如由箭头表示的,例如以2°至88°的角度。此种取向便于当加热器模块27被插入到框架21中时引导加热器模块27。此外,这些引导肋部39还提供框架21的结构加强,限制框架21的可挠性并由此改进了框架21的扭转中的机械表现。垂直于插入方向D的附加肋部41可以设置在外壳9的水平上和/或贯通区域30处,用于框架21的局部加强。肋部39可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09.12.23 FR 09063001.一种用于加热空气流的电加热装置,包括基本上为平行六面体的大致形状的框架(21),该框架具有空气入口面(A)和相对的空气出口面(B),框架(21)在框架(21)的相关联的外壳(29)中接收预定数量的电加热器模块(27),所述外壳设计为使要被加热的空气流穿过它们, 其特征在于,框架(21)在框架(21)的空气入口面(A)和空气出口面(B)上包括多个肋部(39),用于结构的加强和用于在框架(21)的相关联的外壳(29)中引导所述加热器模块(27),所述肋部(39)沿相对于所述加热器模块(27)插入到所述外壳(29)的方向(D)倾斜的方向取向。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肋部(39)基本上为X形。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X形肋部(39)的一个或多个交叉点布置在界定外壳(29)和邻接的贯通区域(30)的边缘上。4.如权利要求2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S德索扎,P勒格罗,
申请(专利权)人:法雷奥热系统公司,
类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