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挂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658615 阅读:197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5-02 03:1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使轮轴(2)悬挂在一片板簧(5)的中间部的悬挂装置,具备:第一限制单元,在板簧(5)在比中间部更后侧折损的情况下,限制板簧(5)的后侧部分相对于钩环(6)向下方的偏斜;以及第二限制单元(卡止爪13),限制钩环(6)向后侧的规定角度以上的摆动,并且由衬套(12)构成前述第一限制单元,该衬套(12)具备突起(12b),突起(12b)配设在板簧(5)的后端部与前述钩环(6)的连结部位,与前述板簧(5)的后端部一体地转动,并且在规定的转动位置与前述钩环(6)卡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悬挂装置
技术介绍
在为了将轮轴悬挂于车架而使用的悬挂装置中,有采用各种形式的悬挂装置,但在这些悬挂装置中,层叠多片板簧而成的悬挂装置具有构造简单且价格低廉、而且强度大且耐久性也高的特征,一直以来广泛地用于卡车等车辆。在这样的悬挂装置中,以万一某片板簧折损也能够进行轮轴的定位的方式重叠多片板簧而安装,这是常识,但是通过这样做,有车辆重量增大的问题,正在研究用一片板簧构成悬挂装置而谋求轻质化。此外,作为与这种片状悬挂件相关的在先技术文献信息,有下述专利文献I等。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6-173986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然而,如果使板簧为一片,则在比悬挂轮轴的中间部更后侧处板簧折损的情况下,有可能比该折损部位更后侧的板簧向下方偏斜而与地面接触,车体以此为支撑而撑杆跳状地升起,车轮从地面分离,例如,在前轮侧的情况下,担心陷入不能操纵或不能制动的状态,在后轮侧的情况下,担心陷入不能制动的状态或不能将驱动力传递至地面的状态。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实际情况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即使板簧在比中间部更后侧折损,也能够防止板簧的后侧部分向下方偏斜而与地面接触。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为一种悬挂装置,其在纵梁的夹着轮轴的前后位置配设前支架和后支架,将一片板簧的前端部枢轴安装于前支架,并且将后端部经由前后摆动自如的钩环枢轴安装于后支架,使前述轮轴悬挂在前述板簧的中间部,其特征在于,具备第一限制单元,在前述板簧在比中间部更后侧折损的情况下,限制该板簧的后侧部分向下方的偏斜;以及第二限制单元,限制前述钩环向后侧的规定角度以上的摆动,并且由衬套(寸O ”构成前述第一限制单元,该衬套具备突起,所述突起配设在前述板簧的后端部与前述钩环的连结部位,与前述板簧的后端部一体地转动,并且在规定的转动位置与前述钩环卡合。于是,如果这样做,则在板簧在比中间部更后侧折损的情况下,钩环向后侧的规定角度以上的摆动由第二限制单元限制,另一方面,构成第一限制单元的衬套的突起在规定的转动位置与钩环卡合而进一步的转动成为不可能,由此,板簧向下方的规定角度以上的偏斜被限制,因而不担心折损的板簧的后侧部分与地面接触。另外,本专利技术为一种悬挂装置,其在纵梁的夹着轮轴的前后位置配设前支架和后支架,将一片板簧的前端部枢轴安装于前支架,并且将后端部经由前后摆动自如的钩环枢轴安装于后支架,使前述轮轴悬挂在前述板簧的中间部,其特征在于,具备第一限制单元,在前述板簧在比中间部更后侧折损的情况下,限制该板簧的后侧部分向下方的偏斜;以及第二限制单元,限制前述钩环向后侧的规定角度以上的摆动,并且由卡合部件构成前述第一限制单元,该卡合部件具备突起,所述突起安装在前述板簧的后端部,与前述板簧的后端部一体地转动,并且在规定的转动位置与前述后支架卡合。于是,如果这样做,则在板簧在比中间部更后侧折损的情况下,钩环向后侧的规定角度以上的摆动由第二限制单元限制,另一方面,构成第一限制单元的卡合部件的突起在规定的转动位置与后支架卡合而进一步的转动成为不可能,由此,板簧向下方的规定角度以上的偏斜被限制,因而不担心折损的板簧的后侧部分与地面接触。再者,本专利技术为一种悬挂装置,其在纵梁的夹着轮轴的前后位置配设前支架和后支架,将一片板簧的前端部枢轴安装于前支架,并且将后端部经由前后摆动自如的钩环枢轴安装于后支架,使前述轮轴悬挂在前述板簧的中间部,其特征在于,具备第一限制单元,在前述板簧在比中间部更后侧折损的情况下,限制该板簧的后侧部分向下方的偏斜;以及第二限制单元,限制前述钩环向后侧的规定角度以上的摆动,并且由卷耳构成前述第一限制单元,该卷耳构成为形成于前述板簧的后端部,相对于钩环下部的水平销转动自如地卷绕,并且以随着朝向其卷绕方向的前端侧而板厚变小的方式附有渐缩形状,在规定的转动位置通过板厚的增加而与前述后支架卡合。于是,如果这样做,则在板簧在比中间部更后侧折损的情况下,钩环向后侧的规定角度以上的摆动由第二限制单元限制,另一方面,构成第一限制单元的卷耳在规定的转动位置通过板厚的增加而与后支架卡合,进一步的转动成为不可能,由此,板簧向下方的规定角度以上的偏斜被限制,因而不担心折损的板簧的后侧部分与地面接触。专利技术的效果。依照上述的本专利技术的悬挂装置,即使板簧在比中间部更后侧折损,也能够限制板簧向下方的规定角度以上的偏斜,能够将该板簧的后侧部分向下方偏斜而与地面接触的事态防患于未然,因此,能够起到以下优异效果能够可靠地避免车体以前述板簧的后侧部分为支撑而撑杆跳状地升起,从而谋求安全性的大幅提高。附图说明图1是显示本专利技术的悬挂装置的第一实施例的侧面图。图2是图1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图。图3是显示图1的衬套的细节的立体图。图4是显示图1的板簧的折损发生时的状态的侧面图。图5是显示本专利技术的悬挂装置的第二实施例的侧面图。图6是显示图5的板簧的折损发生时的状态的侧面图。图7是显示本专利技术的悬挂装置的第三实施例的侧面图。图8是显示图7的板簧的折损发生时的状态的侧面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图1至图4显示本专利技术的悬挂装置的第一实施例,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在纵梁I的夹着轮轴2的前后位置配设前支架3和后支架4,将一片板簧5的前端部枢轴安装于前支架3,并且将后端部经由前后摆动自如的钩环6枢轴安装于后支架4,使前述轮轴2悬挂在前述板簧5的中间部。更具体而言,前述轮轴2经由U形螺栓7被结合在板簧5的中间部下表面,另外,前述板簧5的前端部向上卷绕而形成为卷耳8,该卷耳8相对于水平销9转动自如地卷绕,水平销9装备在纵梁I 一侧的前支架3,并且,前述板簧5的后端部与前端部侧相同地向上卷绕而形成为卷耳10,该卷耳10相对于钩环6下部的水平销11转动自如地卷绕,水平销11以水平销11’为中心前后摆动自如地装备在纵梁I 一侧的后支架4。在此,如在图2中放大显示的,当将板簧5的后端部的卷耳10卷绕于钩环6下部的水平销11时,衬套12被介入安装于水平销11与卷耳10之间,但在本实施例中,在前述衬套12的外筒部分12a上的周向适当位置,形成有向车宽方向(相对于图2的图面为直角的方向)的两侧伸出的一对突起12b(参照图3),前述衬套12作为在板簧5在比中间部更后侧折损的情况下限制前述板簧5的后侧部分向下方的偏斜的第一限制单元而起作用。S卩,在板簧5在比中间部更后侧折损的情况下,前述衬套12与构成板簧5的后端部的卷耳10 —体地转动,在规定的转动位置,前述突起12b与前述钩环6卡合,前述板簧5的后侧部分向下方的偏斜被限制。另外,作为限制前述钩环6向后侧的规定角度以上的摆动的第二限制单元,在前述钩环6的上端部,突出设置有向后侧伸出所需长度的卡止爪13,即使在折损发生时前述板簧5的后侧部分的负荷起作用而钩环6欲向后侧摆动,前述卡止爪13也会与后支架4的阶梯部4a卡合而限制钩环6向后侧的规定角度以上的摆动。在此,图1和图2图示了卡车等对象车辆为额定载荷状态的情况,在这样的状态下,钩环6的卡止爪13与后支架4的阶梯部4a卡合而向后侧的摆动被限制,另一方面,衬套12的突起12b相对于钩环6保持所需的间隔,该间隔即使在空载荷状态也略微留着。S卩,由于板簧5的后端部在额定载荷状态下且平坦化时最向后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0.08.31 JP 2010-1935431.一种悬挂装置,在纵梁的夹着轮轴的前后位置配设前支架和后支架,将一片板簧的前端部枢轴安装于前支架,并且将后端部经由前后摆动自如的钩环枢轴安装于后支架,使所述轮轴悬挂在所述板簧的中间部, 具备:第一限制单元,在所述板簧在比中间部更后侧折损的情况下,限制该板簧的后侧部分向下方的偏斜;以及第二限制单元,限制所述钩环向后侧的规定角度以上的摆动, 由衬套构成所述第一限制单元,所述衬套具备突起,所述突起配设在所述板簧的后端部与所述钩环的连结部位,与所述板簧的后端部一体地转动,并且在规定的转动位置与所述钩环卡合。2.一种悬挂装置,在纵梁的夹着轮轴的前后位置配设前支架和后支架,将一片板簧的前端部枢轴安装于前支架,并且将后端部经由前后摆动自如的钩环枢轴安装于后支架,使所述轮轴悬挂在所述板簧的中间部, 具备:第一限制单元,在所述板簧在比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榎本满佐藤尚志菅原由晴涩谷信博
申请(专利权)人:日野自动车株式会社日本发条株式会社
类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