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生双足水上行走机器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587705 阅读:2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4-18 01:2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仿生双足水上行走机器人。其行走机构为设在支撑体两侧的曲柄连杆机构,由驱动电机驱动,曲柄连杆机构包括第一连杆、第二连杆、第三连杆、第四连杆和第五连杆,第一连杆与支撑体后部转动连接,第二连与第一连杆一端转动连接,第三连杆与第二连杆一端转动连接,第四连杆的两端分别与第三连杆一端和第一连杆转动连接,第五连杆一端与驱动电机的输出端耦接,另一端与第二连杆转动连接;其平衡装置为陀螺仪,位于支撑体后部。本发明专利技术主要模拟蛇怪蜥蜴水上行走各关节轨迹,实现双足机器人在水上稳定行走,具有体积小,重量轻,控制灵活等特点,在环境检测、军事侦查、水中污染物和有毒元素检测、湿地探测等领域具有广泛用途。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行走机器人,特别的属于仿生双足水上机器人领域。
技术介绍
目前在地面上运动和在水面下游动的机器人非常多,但真正能在水面上行走的机器人并不多见,水上行走机器人因其特殊的运动方式,对地形适应力好,机动性强,因此用于洪水和沼泽地环境下的探测,搜寻和营救工作,水质勘测等领域。关于水上机器人的研究,中国专利“水上漂浮仿生水黾机器人”(公开号CN100404371C,公开日2008年7月23日)中提出了一种体积小,重量轻的仿生水黾机器人,该机器人主要通过水面的张力提供浮力,通过桨状腿划动来运动,该机器人有效载荷低,不能在起伏较大的水面上行走,不能抵御波浪的能力。中国专利“遥控电动水上行走机器人”(公开号CN101817395A,公开日2010年9月I日)中提出了一种能够通过表面张力实现水面站立的,驱动腿在水表面划动产生动力,外形仿生水黾的可自由转向的水上行走机器人。该机器人的浮力主要通过水面张力提供,载荷小,若要增大载重余量,则需要多条支撑腿。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体积小,重量轻能够在水面上快速行走的双足机器人,采用单电机驱动,控制简单,更主要的是机器人不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仿生双足水上行走机器人包括支撑体(3)、行走机构、平衡装置(4)和用来驱动行走机构的固定在支撑体上的驱动电机(2),其特征在于:上述行走机构为设在支撑体两侧的曲柄连杆机构(1),曲柄连杆机构(1)包括第一连杆(11)、第二连杆(12)、第三连杆(13)、第四连杆(14)、和第五连杆(15),第一连杆与支撑体后部转动连接,第二连与第一连杆一端转动连接,第三连杆与第二连杆一端转动连接,第四连杆的两端分别与第三连杆一端和第一连杆转动连接,第五连杆一端与驱动电机的输出端耦接,另一端与第二连杆转动连接;上述平衡装置为陀螺仪(4),位于支撑体后部,包括陀螺仪支架(41)和陀螺仪转子(42),转子下端设...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仿生双足水上行走机器人包括支撑体(3)、行走机构、平衡装置(4)和用来驱动行走机构的固定在支撑体上的驱动电机(2),其特征在于上述行走机构为设在支撑体两侧的曲柄连杆机构(I),曲柄连杆机构(I)包括第一连杆(11)、第二连杆(12)、第三连杆(13)、第四连杆(14)、和第五连杆(15),第一连杆与支撑体后部转动连接,第二连与第一连杆一端转动连接,第三连杆与第二连杆一端转动连接,第四连杆的两端分别与第三连杆ー端和第一连杆转动连接,第五连杆一端与驱动电机的输出端耦接,另一端与第二连杆转动连接;上述平衡装置为陀螺仪(4),位于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林森徐峰李冰施云高胡晓娟吴益靓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