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载机变速箱惰轮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560911 阅读:192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4-11 01:4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装载机变速箱惰轮装置,包括箱体,箱体与箱盖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箱体通过第一惰轮轴与箱盖连接,第一惰轮轴内设有第二润滑压力油道,第二润滑压力油道与第一惰轮轴上的第一通油小孔连接,第一惰轮轴上设有第一惰轮,所述的第一惰轮内设有2个带挡圈滚动轴承。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可靠性高、方便轴承润滑、噪声低等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装载机变速箱惰轮装置,属于装载机变速箱

技术介绍
目前国内外轮式装载机绝大多数采用齿轮式动力换挡变速箱,而且多数变速箱带 有能改变方向的惰轮工作装置。如图1所示,为现有的惰轮装置剖视图。该装置中,包括第 二惰轮12,第二惰轮12通过第二惰轮轴15安装在箱体6上,第二惰轮轴15内开有第一润 滑压力油道19,第二惰轮轴15,的外围安装有轴套13,通过弹性垫圈9和螺栓8将箱盖7固 定在第二惰轮轴15上,使得第二惰轮12不能脱落,第二惰轮轴15与箱盖7之间通过O形 密封圈10密封,第二惰轮12的一端与箱体6之间安装有轴用挡圈3,第二惰轮12仅有一个 球轴承11支承,支承刚性差,会导致第二惰轮12偏磨、蹦齿等故障,球轴承11的两侧安装 有孔用挡圈16。该装置中的球轴承11仅由导油环14上的第二通油小孔22通过第二通油 环槽23和第四通油小孔25从外部飞溅润滑,特别是高速旋转的球轴承11更是阻止飞溅油 液的进入,因此该球轴承的润滑状况比较恶劣,导致该轴承烧损,故障率较高。惰轮装置的 上述不足,也是导致这种变速箱可靠性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解决轴承的润滑状况恶劣的问题,提供一种可靠性高、方便轴承 润滑、噪声低的装载机变速箱惰轮装置。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装载机变速箱惰轮装置,包括箱体,箱体与 箱盖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箱体通过第一惰轮轴与箱盖连接,第一惰轮轴内设有第二润 滑压力油道,第二润滑压力油道与第一惰轮轴上的第一通油小孔连接,第一惰轮轴上设有 第一惰轮,所述的第一惰轮内设有2个带挡圈滚动轴承。优选地,所述的第一通油小孔上设有导油隔套,导油隔套内设有第一通油环槽,导 油隔套上设有至少I个第三通油小孔,导油隔套的外围设有润滑油池。优选地,所述的第一通油小孔、导油隔套、第一通油环槽、第三通油小孔、润滑油池 均设于2个带挡圈滚动轴承之间。优选地,所述的第一惰轮轴上设有轴用挡圈。优选地,所述的第一惰轮轴与箱盖之间设有O形密封圈。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1、惰轮由单支承变为双支承,采用二个滚动轴承分离布置,形成简支梁结构,使惰 轮获得稳固的支承,惰轮运转稳定,提高惰轮运转精度,避免惰轮偏磨、蹦齿、震动等故障, 进一步提高变速箱的可靠性。2、惰轮的轴承由从外部的飞溅润滑变为二个轴承间从内部带压润滑油的强制润 滑,使得惰轮轴承得到充分的润滑,且润滑方便,保证轴承良好的运转,进而延长轴承的寿 命,提高变速箱的可靠性。3、由于支承和润滑的改善,该装置的运转噪声也降低了。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的惰轮装置的剖视图2为一种装载机变速箱惰轮装置的剖视图3为一种装载机变速箱惰轮装置的导油隔套的结构示意图4为图3的侧视图。附图标记说明I为第一惰轮,2为带挡圈滚动轴承,3为轴用挡圈,4为导油隔套,5为第一惰轮轴, 6为箱体,7为箱盖,8为螺栓,9为弹性垫圈,10为O形密封圈,11为球轴承,12为第二惰轮, 13为轴套,14为导油环,15为第二惰轮轴,16为孔用挡圈,17为第一通油环槽,18为第一通 油小孔,19为第一润滑压力油道,20为第二润滑压力油道,21为润滑油池,22为第二通油小 孔,23为第二通油环槽,24为第三通油小孔,25为第四通油小孔。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更明显易懂,兹以优选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实施例1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在不改变变速箱的布置,不改变变速箱的壳体的基础上,尽量更 换少的零件,在保证总成安装互换的基础上,克服目前惰轮装置的不足而专利技术的一种新的 装载机变速箱惰轮装置,以提高装载机变速箱的可靠性。本专利技术为一种装载机变速箱惰轮装置,如图2所示,为一种装载机变速箱惰轮装 置的剖视图。箱体6与箱盖7连接,箱体6通过第一惰轮轴5与箱盖7连接,第一惰轮轴5 与箱盖7之间安装有O形密封圈10,使得第一惰轮轴5与箱盖7之间密封,并通过螺栓8和 弹性垫圈9将第一惰轮轴5与箱盖7固定。第一惰轮轴5内开有第二润滑压力油道20,第 二润滑压力油道20与第一惰轮轴5上的第一通油小孔18连接,第一惰轮轴5上正对第一 通油小孔18的位置套有导油隔套4,导油隔套4内开有第一通油环槽17,导油隔套4上开 有三个(至少一个)第三通油小孔24,第一惰轮轴5上套有第一惰轮I,第一惰轮轴5上还 套有轴用挡圈3,用于防止第一惰轮I左右滑动,对第一惰轮I进行轴向限位。第一惰轮I 内安装有2个带挡圈滚动轴承2。导油隔套4的外围,即导油隔套4、第一惰轮I和带挡圈滚动轴承2之间形成的空 间为润滑油池21。第一通油小孔18、第一通油环槽17、第三通油小孔24、导油隔套4、润滑 油池21均设于2个带挡圈滚动轴承2之间。工作过程第一;清轮轴5上的第二润滑压力油道20上的O.1 O. 22223a的润滑 油通过其上的第一通油小孔18进入导油隔套4上的第一通油环槽17和第三通油小孔24, 然后进入润滑油池21,该带压的润滑油可对两边的二个带挡圈滚动轴承2进行强制润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装载机变速箱惰轮装置,包括箱体(6),箱体(6)与箱盖(7)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箱体(6)通过第一惰轮轴(5)与箱盖(7)连接,第一惰轮轴(5)内设有第二润滑压力油道(20),第二润滑压力油道(20)与第一惰轮轴(5)上的第一通油小孔(18)连接,第一惰轮轴(5)上设有第一惰轮(1),所述的第一惰轮(1)内设有2个带挡圈滚动轴承(2)。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装载机变速箱惰轮装置,包括箱体¢),箱体(6)与箱盖(7)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箱体(6)通过第一惰轮轴(5)与箱盖(7)连接,第一惰轮轴(5)内设有第二润滑压力油道(20),第二润滑压力油道(20)与第一;清轮轴(5)上的第一通油小孔(18)连接,第一惰轮轴(5)上设有第一惰轮(I),所述的第一惰轮(I)内设有2个带挡圈滚动轴承(2)。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装载机变速箱惰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通油小孔(18)上设有导油隔套(4),导油隔套(4)内设有第一通油环槽(17),导油隔套...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詹永红梅宇清刘霞王孙濂陈超
申请(专利权)人:龙工上海机械制造有限公司龙工福建机械有限公司河南龙工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